【摘 要】近年來,對于生命教育的認識和研究似乎成了一種潮流,構建生命化課堂也成了學術界的熱點話題,思品課堂也不例外。但分析發現,研究和實踐生命化課堂教學存在著概念混同、內容雷同、方法等同等問題。文章在初步厘清生命課堂和生命化課堂兩個概念的基礎上,結合對《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解,就思品生命化課堂的構建,從宏觀上做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生命課堂 生命化課堂 思想品德 課程標準
一
在進入正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研讀一下關于“生命課堂”和“生命化課堂”研究的兩篇極具代表性的文章。
一篇是發表在《課程·教材·教法》雜志2008年第1期上的夏晉祥老師的《“生命課堂”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的探尋》一文。文章說:“人類對課堂教學功能與形式的認識,由‘知識課堂’到‘智能課堂’再到‘生命課堂’,是對課堂教學本質理性認識的大飛躍,彰顯出了人類對自身價值的理性關懷和人文關懷。”文章在對生命課堂的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就生命課堂的特征,從教育價值取向、教學目標、教學方式等十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文章最后認為,“‘生命課堂’的構建要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為主線來進行”。
另一篇是發表在《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第2期上的于曉芳老師的《生命化課堂的建構》一文。文章首先指出,“隨著生命意識在教育領域的日益凸顯和新課改的深入,傳統的‘知識課堂’正越來越受到普遍的質疑”“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的課堂教學必須由‘認知領域’擴展到‘生命領域’,由知識、認知層次提升到完整的生命層次,生命化課堂的建構將成為課堂的必然走向”。在此基礎上,作者認為,作為對傳統“知識課堂”的變革,生命化課堂在實踐形態和理念上應具體體現為從“教”走向“學”、從“傳授”到“體驗”、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規訓”到“自主”四個方面。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盡管兩位教師在“生命課堂”或“生命化課堂”的理論價值探討和實踐路徑建構上都做了值得我們學習的宏觀研討,但在關于“生命課堂”和“生命化課堂”的概念界定的前提性問題上,并沒有給予深入的探析。
關于“生命課堂”和“生命化課堂”的論述在學術界還有很多,但大都也只采用了“將生命課堂等同于生命化課堂”的處理方式。盡管少數學者已經認識到對兩者進行區分的必要性,但由于諸多方面的限制,沒有能夠進一步推敲。
二
讓教育回歸生命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學界的共識,更是教育的本質使然。日趨深入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課堂教學生命活力的煥發帶來了契機和希望,打造生命化的課堂教學似乎成了一種潮流。特別是近些年來,在中小學課堂模式建構上,不少人總是言必稱希臘,基于“生命的立場”、基于“兒童的視角”等“生命化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是,在紛繁蕪雜的教學主張背后,通過上述對比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以夏晉祥老師為代表的“生命課堂”觀,還是以于曉芳老師為代表的“生命化課堂”觀,在研究和實踐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概念混同、內容雷同、方法等同等問題。正視并理解這些問題,是構建生命化課堂的前提與基礎。
生命課堂是什么?生命化課堂又應該是怎樣的?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字典中對“化”字的解釋: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后面,以構成動詞,其意為“使成為,使變成”。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想就“生命課堂”與“生命化課堂”的概念區分做以下幾點探討。
從內涵理解上看,綜合已發表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生命課堂至少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生命在場的課堂,簡單地說,就是有生命特征的課堂;二是充滿生命體驗,感悟生命意義,追尋生命價值的課堂。而生命化課堂則是通過對課堂教學主體行為的改變,來成全生命價值的一種實踐方式和詮釋手段。就這一點而言,它與生命課堂的第二層意思應該是基本吻合的。
從呈現方式上看,一般說來,生命課堂是以生命教育理論為基礎,以課堂為陣地,開展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和情感交流活動的場所,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靜態的呈現。同時,生命課堂又是一個動態的生命場,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豐富的過程,是由教師的生命在場引發、促使學生的生命在場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共同發展,通過交流、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達到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的目的。這一過程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其實就是課堂的生命化過程。
從目標走向上看,理想意義上的生命課堂應該是能力發展與智慧展示的場所,是情意交融與人性養育的殿堂,這是教育工作者永恒追求的課堂。如果說這種課堂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是一個終點,那么,生命化課堂就是一種實踐上的行走,是一個起點,嚴格說來,兩者是一種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從哲學層面上看,由于人類對于生命價值的認識是不斷豐富和深化的,是動態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有終點意義的生命課堂并不存在,不斷尋求理想的生命課堂的過程就是生命化課堂的建構過程。王鑒老師指出的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的重構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生命化課堂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
因此,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否認“生命課堂”和“生命化課堂”其實是兩個相互聯系而又有所區別的概念,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按照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人類的一切認識都具有相對性”的觀點,筆者更傾向于“生命化課堂”這一說法。
厘清上述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的意義在于:①明確無論是生命課堂還是生命化課堂,它們都是以關懷生命為價值取向,以生命關懷作為達成教育關懷生命的基礎和關鍵的;②明確在一定意義上,生命化課堂是生命課堂達成的手段和路徑,而生命課堂則是生命化課堂追求的愿景和目標;③明確學術界將生命課堂等同于生命化課堂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也是狹隘的、偏頗的。
三
生命化課堂從根本上說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構建一種標準的生命化課堂模式的說法在理論上不僅站不住腳,而且在實踐上也行不通,思品課堂亦不例外。
下面,筆者通過對生命化課堂應有特征的了解,并結合對《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理解,就思品生命化課堂的構建談幾點認識。
1.教學目標上,凸顯生命教育的意義。
教學目標是學習者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學習者通過學習以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較為明確的、具體的表述。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過程中制約著教學策略設計和教學評價設計,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的規定,確立了思品學科“成人”的教學目標的核心地位。“成人”既不是“成年”,也不是“成熟”,而是“成長”,即“成長為人”,是指要學會做人,學會做有用的人,做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用課標的話說,做“負責任的公民”是思品學科教學的價值底線。
如何才算“成長為人”?盡管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有三個要素不可或缺,就是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創新精神,唯有如此,方能顯出思品學科的價值所在,彰顯“成人”的“生命意義”。
2.教學內容上,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堂的基礎。”思品課程不是脫離于學生生活之外的單獨體系,而是學生生活中應該包含的內容,是學生生命成長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而不僅僅是課程建構的基礎。鑒于此,教師應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內容,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以直接經驗來豐富、擴展、提升學生的個體認識,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真正走入學生的現實生活,關照學生的認知、體驗、陶冶、感悟等多種成長方式,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使課堂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3.教學方式上,感受生命教育的體驗。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有一段名言:“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這其實就是強調了體驗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思品課堂教學更是如此。“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注重的不是某種道德的灌輸,而是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因而,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活動設計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展開生命與生命的對話,讓學生在親歷和體驗中理解知識、發展能力、建構意義、生成情感,激發學生的智慧和生命潛能,讓學生充分感受蘊藏于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并在建構“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的教育境界中,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他們生命成長和豐滿的過程。
4.教學評價上,追尋生命教育的價值。
對人的評價從來都是世界難題,其中,對人的思想品德的評價尤為突出。正因為如此,在近年來全國多個省、市高考加分項目大幅縮減的情況下,思想品德、見義勇為等被列為加分項目就引發了多方熱議。高考該不該為思想品德加分不是本文關注和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應當從這個政策的背后,看出政府和社會對道德建設的重視,對精神生命培養的關注。“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構建思品生命化課堂,我們需要關注并追問的問題是:誰來評價?評價什么?如何評價?筆者認為,引導學生學會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生活,去處理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激發他們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應當是思品生命化教學終極評價的必然選擇。
正如人類生命質量的提升永無止境一樣,生命化課堂的構建亦沒有盡頭,思品生命化課堂的構建同樣如此。筆者因學養有限,在對生命課堂或生命化課堂的理解上僅僅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唯愿本文能為生命化課堂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點有益的啟示,為思品生命化課堂的構建提供一些合理的注腳。倘能如此,便足矣。
【參考文獻】
[1]夏晉祥.“生命課堂”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的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8(1).
[2]于曉芳.生命化課堂的建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
[3]嚴從根,宋輝.生命課堂研究綜述[J].江蘇教育研究(理論版),2008(12).
[4]王鑒.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
[5]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英橋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