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型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突出學生的主體合作地位,教師參與到學生中去進行探索、交流,將課堂還給學生,在觀察、思考、質疑、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本文以《甜甜的泥土》教學為例,簡析教師“導”和學生在教師“導”的前提下學的過程,在師生互動中,呈現課堂的生命活力,展示師生在課堂大舞臺上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任務型導學 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 質疑探究 訓練提升
《甜甜的泥土》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圍繞著一個“愛”字,貫穿著一個“情”字,其中包括父母之愛、手足之情,這是世間最崇高、最美好、最熾烈的情感?,F代作家黃飛寫的《甜甜的泥土》一文,讀來給人一種苦澀中帶著一絲甜蜜的感覺,催人淚下。從內容和主旨上來說,這篇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它告訴我們:至愛親情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離異家庭的孩子也同樣能得到人們的關愛,獲得生活的勇氣和動力。筆者在《甜甜的泥土》的教學中,體現“任務型導學”教師“導”和學生在教師“導”的前提下學的過程,從而使課堂互動更加精彩、更具魅力,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筆者現將教學設計展示如下:
一、課堂導入
欣賞大手握小手的畫面,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學生發表看法)
這是老師在女兒出生15天時抓拍的一張照片,爸爸的大手握著小手??粗@大手握小手的畫面,我感覺很有愛,于是,我給這張照片附上了這樣兩句話。學生齊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愛,而是缺乏感受愛的心靈。今天,我就帶領大家走進黃飛的《甜甜的泥土》去發現美,感受愛。
此導入的目的是設計一個體現親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觀察中感受愛,自然導入課題,讓學生們帶著這種發現愛的心感知文本。
二、預習成果展示: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黯淡( ) 慍色( ) 暈眩( )
蹭著( ) 呆滯( ) 踉蹌( )
吮著( ) 滲入( ) 驀地( )
愣怔( ) 涮凈( ) 摳( )
此環節在于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也體現了小組間的合作學習意識,將學習內容提前。
三、自主學習
活動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2.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3.你能在奶糖前加一個動詞,將故事情節補充完整嗎?
明確:
1.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2.線索:奶糖。
3.送奶糖——分奶糖——埋奶糖——融奶糖。
小組內部討論交流以上三個問題,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文本打下基礎。
過渡:一包奶糖表達了母親濃濃的愛,但母親的愛僅僅體現在一包奶糖上嗎?
四、活動交流
活動二:再讀課文,分析人物。
你能從哪些字句中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深情?
(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學法指導:可以從人物描寫方法、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及運用聯想的角度來分析)
范例:她一陣暈眩,幾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撲過去,雙手緊抓鐵欄使勁地搖著。
動作描寫,寫出了一個母親在見不到兒子時心靈受到的沉重打擊。
1.她,倚著學校門口的一棵樹,一動不動,宛如一座雪雕。
2.她一陣暈眩,幾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撲過去,雙手緊抓鐵欄使勁地搖著。
3.“知……道……”她目光呆滯地低聲喃喃著,無力地垂下腦袋,……掏出一包裹得很緊的,還帶著體溫的糖。
4.這是一個愛子心切的慈母形象。
此活動的設計在于引導學生品讀語句,暢談感受和引起的豐富聯想,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筆法的細膩、文字的優美,指導學生掌握語言描寫的方法,并讓學生自主閱讀,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語感。
過渡:王小亮擁有這樣一個愛子心切的慈母,他的生活幸福嗎?
五、質疑探究
活動三:小組討論,展開辯論。
看到這樣一個慈母的形象,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場景:香水百合小組不禁發出感嘆:王小亮,你可真幸福!話音剛落,忘憂草小組大聲反駁:我們分明看到了王小亮的不幸!
同學們,你們小組認為王小亮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請表明觀點,展開辯論。
學生交流展示:
我們小組認為,小亮是幸福的,因為有親生母親對他的愛;我們小組認為,小亮是不幸的,因為他現在受到繼母的虐待;我們小組認為,小亮是幸福的,因為他得到了傳達室爺爺的關愛,媽媽送來的那包奶糖在下午終于傳到了他的手中;我們小組認為,小亮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學校老師的愛和同學的友情,小亮把這么珍貴的奶糖分給每個小朋友,好朋友發兩顆,又恭恭敬敬地給老師五顆,他快活地叫著,跳著,可見小亮是快樂的,幸福的。
此活動的設計是讓學生深入文本,在交流合作中探究人物形象,感受小亮生活中的苦澀與幸福。
活動四:品味結尾,感悟主旨。
本文描述的是一個苦澀的故事,但結尾卻說:“他,笑了:那泥土,甜絲絲的?!?這句話有什么含義,你們是怎么理解的?
明確:
1.因為奶糖融入泥土,泥土變甜了。
2.那甜絲絲的泥土,飽含至親的母愛,也包含著學校老師、同學、傳達室爺爺對小亮的愛,讓他產生生活的渴望和動力。
3.象征愛的奶糖融入了寬廣的大地,我們的愛也將像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這就是小說的主旨,也是作者用“甜甜的泥土”為題的原因。
小結:這篇小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也告訴人們人間的至愛親情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
此活動的設計是讓小組在合作交流中進行分享,挖掘文章的主旨。
過渡:同學們,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是否對“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乏愛,而是缺乏感受愛的心靈”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呢?接著讓我們齊讀下面的文字,感受文章與生活中的美與愛。
六、再讀感受
生活中不僅擁有美,而且擁有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不僅充滿愛,而且充滿將愛化作動力的心靈。
七、小組評價
小組長對組員在本節課中的學習情況與課堂表現進行評價。
此活動的設計是讓小組合作學習有更好的效果,達到學習與評價的目的。
八、訓練提升
小說中有這樣一句:“同學們在嘻嘻哈哈的笑聲中和他一起分享著歡樂,只有老師悄悄背過了身……”老師為什么要“悄悄背過身”?你能想象出老師當時的神情和心理活動嗎?請把這種神情和心理活動描述出來,200字左右。
此環節的設計是拓寬學生學習的廣度,將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前和課后,處處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
課后反饋:
本案例是“初中學?!蝿招蛯W’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課題組的教學實踐課,課后,專家與同行們給出的評價是:
1.創設問題情境,搭設開放的交流平臺。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圍,喚起學生的想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組交流更輕松愉悅。我們的教學模式要給孩子們一個情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感悟的課堂。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
學習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學生變得積極主動了,知識吸收得更快了。課堂上老師講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其余時間都交給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組織發言、交流體會、自主學習。
3.注重合作探究,有層次地解讀文本。
“任務型導學”的特點是強調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無論是課前準備還是上課時的學習,每位學生都在小組內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有話說,每個學生都有收獲。老師在認真傾聽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進行“點火”,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