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創設比傳統教學更富啟發性的教學情境,設計讓學生動手做課堂實驗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學習,積極配合課堂教學,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達到知識、能力、素質全面提高。本文將從“為什么在課堂教學中要使用信息技術”與“為促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師應怎樣做?”這兩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 新課程 教學運用
一、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幾點理由
(一)運用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如教學“勾股定理”,先讓學生上網了解勾股定理的相關內容:在我國,稱它為勾股定理或商高定理;在歐洲,稱它為畢達哥拉斯定理。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繼而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抽象問題,通過多媒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探討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時,學生對通過平移、旋轉、翻折能重合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這一概念沒有感性認識,雖然對一些簡單的題目能模仿解答,但對一些圖形復雜的題目,就找不到對應點、對應角、對應邊了。這時,如能使用多媒體,使三角形動起來,平移、旋轉、翻折,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出哪兩個三角形全等,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學起來很輕松,教師也感到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數學源于生活,將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極大地引起學生探討知識的興趣。比如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運用多媒體演示日食從發生到結束這一動畫過程,可以把兩個圓的位置關系的變化非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促進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幫助學生理解“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概念。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對一些概念的引入、新課的導入,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在課堂上只需很短時間,就可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又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二)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化靜為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合理應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準確地把握“課件”在教學過程中的演示契機,可以化靜為動,聲形兼具,變抽象為具體,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問題。例如: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可設計如下“課件”演示過程:1.以“旋轉”“平移”的動態方式呈現出:A.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B.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C.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出示總結語:“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學中先通過“旋轉”“平移”,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繼而引導學生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的“化靜為動”的直觀演示操作,既突出了教學重點,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有利發展思維能力,培養空間觀念
如教學“二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章時,通過多媒體,學生看到了列表、描點、用光滑的曲線畫出圖像的全過程,當得到拋物線時,學生異常興奮,躍躍欲試。再將拋物線沿x軸、y軸左右和上下平移,拋物線的變化情況學生一目了然,并能很直觀地得出函數的平移法則,而且記得很牢。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象、似有非有、難以理解的缺陷,而且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省出時間,增加訓練密度,增加師生互動,提高練習效果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省去板書和擦拭時間,增加了訓練密度。運用多媒體可以展示多種題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練習,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練習,這樣就提高了練習效果,提高了學習效率。另外多媒體中的實物投影,在課堂教學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把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各種解法一一呈現,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訂正,減少了教師重復輔導的時間,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
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幾點策略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創建新的教學模式
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許多優勢,但計算機應用于課堂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改變舊的教學觀點和思想。如果教師的教學思想一成不變,教師就會把計算機當作傳統教學方法的附屬物,不能很好地發揮計算機的潛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練習用。這實際上是用新瓶裝舊酒,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模仿練習——強化記憶——測驗講評”的舊模式,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建新的教學模式:“提出問題——課件演示(實驗)——討論交流——歸納學習”。教師必須學會多媒體教學設計,并能在教學中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不僅是在公開課、研究課中使用多媒體,更要在平時的家常課中普遍使用,發揮信息技術的特殊功能和藝術魅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掌握信息技術,熟練地制作課件
教師應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及相關的網絡通訊技術,能夠查找、設計、開發、利用教學資源,并將它們融于教與學的活動中,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認知工具,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環境,改變把信息技術僅作為播放工具的觀念。為此,教師就要自加壓力,努力學習課件制作技術,鉆研常用電腦軟件,提高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制作的課件要做到:1.顯示的文字、形象工整、美觀;2.顯示的圖形結構完整,簡明醒目,突出探求的主題;3.演示時,協助、啟發學生思考,但不宜直接顯示“新知”結論或問題解答;4.在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顯示探求問題包含的多種情況,便于學生有全面的認識。
(三)鉆研教材,把握教學規律,努力探索,將信息技術用于課堂教學
教師要鉆研教材,把握教學規律,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尋找和挖掘使用信息技術的最佳契合點,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嘗試,從中找出幾節較為成功的、有代表性的教學實例,在課后進行反思,不斷修改、充實、完善,使之成為相對穩定,成熟的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的優勢是常規教學無法比擬的。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創造了理想的教學情境,構建了新型的課堂模式,增大了課堂的容量,學生更積極地思考、主動地學習,從而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劉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