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倡導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語文教育思想,目的也是立足“以生為本”,突出主體地位;強調教師“善導”,實現學生“會學”;著眼訓練過程,提升學生素養。
據此,筆者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一導三學”的教學范式,即在教學活動的全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學生開展“獨學”“互學”“研學”的學習活動方式。
一、引導學生個體“獨學”
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自主學習。這一環節一般放在上課之初(或課前)進行。
閱讀教學的文本(教材)是確定的,是教科書編者經過精心挑選的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想讓學生和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進行有效對話,教師必須予以引領。這就要求教師要經歷本色裸讀、學科悟讀、教學導讀三重境界,以對學生獨學進行合理、有效的閱讀引導。本色裸讀即教師不借助任何材料對要教學的文本進行閱讀,獲取文本中的相關信息,形成教師個人的閱讀感受和思考;學科悟讀即教師借助語文學科的知識背景及與文本相關的材料,再次閱讀文本,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感受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教學導讀即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閱歷、個性差異和文本內容等制訂閱讀教學的目標,確立文本閱讀的重點,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根據自己的“三重”閱讀與閱讀教學的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在上課之初(或課前),將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編制成導學案(或從教材上篩選的“探究·練習”),以問題、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獨立閱讀,初步理解文本,使個體獨學學有任務、學有方向、學有目的。這些問題與練習可以是識記類的,也可以是理解類的、應用類的。
識記類的問題與練習包括重點而又常用的生字詞、文體知識、文化文學常識、語法修辭知識、課標要求背誦的詩文及名句等,如小說的基本要素,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作品,沈從文的《端午日》、劉紹棠的《本命年的回想》、魯迅的《社戲》等作品中所描繪的民俗文化,《論語》《左傳》《戰國策》《史記》《西游記》《水滸傳》《湯姆·索亞歷險記》《格列佛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中的文學常識,這些都是語文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文化文學素養。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歸納梳理,為學生獨學提供引導。
理解類的問題與練習包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結構層次、行文手法、詞句運用、情感思想等,如朱自清的《春》所勾畫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早五幅圖景;布豐的《松鼠》總分的結構層次;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環境的渲染;魯迅《孔乙己》一文中“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等句中,“排”“摸”詞語的選用;杰克·倫敦《熱愛生命》中“狼的耐心真是可怕。人的耐心也同樣可怕”等蘊含的深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高遠志趣和曠達胸襟;白居易《觀刈麥》所描寫的農民冒著酷暑辛勤割麥的情景及作者的同情等,這些都是需要在老師引領下,讓學生明確獨立閱讀時要理解的重點內容。
應用類的問題與練習包括閱讀方法的使用、文本閱讀的切入、審美情趣的體驗、表達能力的提高、創新精神的培養等。如閱讀葉圣陶的《蘇州園林》,讓學生采用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圈點出總說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的句子、介紹蘇州園林共同特點的句子,用批注評點法記錄自己閱讀文本時的點滴感悟。在閱讀小說時,從人物、結構、情景、細節等方面切入,如閱讀川端康成《父母的心》,感受淡淡的哀怨中透溢著濃濃的愛心,體驗優厚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之美;又如閱讀沈從文《端午日》,讓同學們學習文中“捉鴨子”的場面描寫方法,描寫學校舉行拔河比賽的情景;再如閱讀蒲松齡的《狼》,讓學生閱讀了文本、理解了文意、明白了故事的寓意后,以“老狼”的身份編寫一個故事,向自己的晚輩們介紹自己當年的事情。通過這些閱讀引導,學生的獨學將更有效。
導學案的設計必須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程序,符合學生學習活動的需要。設計內容要整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聯系生活實際,彰顯個體獨學的層次。精選題目,啟發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思維,題目數量要適當,防止“習題化”傾向。學生根據導學案內容,在獨學時先解決識記類的問題與練習,理解類的學習任務盡量完成,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嘗試完成應用類的學習任務。
二、指導學生合作“互學”
即在教師的指導與組織下,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小組一般為6~8人)內結對互學、組內互學、組間互學。合作互學是一節課的核心環節。
組內的結對互學是合作互學的初級階段,要解決對子(小組內2人組成)能力范圍內的問題,主要學習形式是相互檢查、背誦、默寫識記類的內容,如生字詞及其在文中的含義,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蘇軾、范仲淹、歐陽修、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高爾基、莎士比亞、莫泊桑、契訶夫等作家作品信息,新聞的結構及特點等文體常識,等等。已經解決的問題與練習可以相互交流評判;沒有解決的問題可相互啟發研討,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做好記錄,準備在組內或組間解決。
組內互學是合作互學的中級階段。由組員或對子將學習成果在組內匯報,目的一是讓全組同學分享個人學習成果,二是向本組其他組員尋求個人困惑或對子互學沒能解決的問題的解決辦法,完成理解類的學習內容。如在學習當代作家黃傳會的《三個太陽》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有效閱讀這篇通訊,教師設計了“一位 " " " "的女畫家”“一個 " " " "的南極世界”“一群 " " " "的南極人”“一幅 " " " "的壁畫”的閱讀提綱,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來了解人物形象,品賞南極風光,感受南極精神,引發無盡的遐想。又如學習《皇帝的新裝》時,讓學生在小組內分皇帝、大臣、騙子、小孩、百姓等角色朗讀課文,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及性格心理的揣摩……對子互學、組內互學時,教師要通過廣泛巡視,深入到學生中間,匯集各組互學過程中呈現的成果和問題,以把握學情,為確定組間互學時展示的內容、時間、形式等做好準備。
組間互學是合作互學的高級階段,由每個小組推薦一人代表小組向全班展示匯報,朗讀類的內容也可以全組集體展示。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讓全班同學分享小組學習成果,二是向其他組尋求本組共同困惑的問題的解決辦法,三是通過班級展示提煉和生成新的成果。本階段要解決應用類的問題。教師在小組展示過程中要準確把控小組展示的走向及節點,適時點撥,要明確完成展示的時間,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自我修正和補充,便于師生進行對比與矯正。組間互學時,教師一定要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展示匯報的內容要突出語文學科特點,體現學生語文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習狀態和情感交融。學生不能照本宣科,要用自己的語言藝術地呈現對問題的理解,不僅要說出“是什么”,更要說出“為什么”“怎么樣”,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用誦讀欣賞的方法朗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朱自清的《春》,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重音、讀出感情。教師引領學生明確節奏為什么要這樣劃分,重音為什么是這幾個詞語,學生展示朗讀時感情就自然深刻了。閱讀魯迅的《故鄉》時,引領學生比較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發生的變化,探討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學生就容易理解文中“多子,饑荒,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的深刻內涵與作用了。
匯報展示的形式也要不斷優化,減少形式主義。學習環節由學生主動完成,教師的指導性、組織性語言要精要。無論哪個教學環節,都要體現教師把握教材的能力、組織教學的策略以及課堂引導的藝術。教師對展示情況要及時總結、歸納、補充、質疑、點評,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互動交流、自由爭論等學習形式,讓各種思維展示、釋放、碰撞、吸納、融合。盡力將課堂的一切因素都變成教育的資源,形成各種資源互補,求同存異,讓各具差異的學生在這個活動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收獲,生成或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
三、“主導”學生集體“研學”
即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研討互學階段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及學生在獨學、互學階段生成的新的問題,或者是對文本內容理解存在的困惑、盲區。這是學習的提升階段。
教科書上的文本絕大多數是成人或前人的作品,由于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經驗、性格習慣等因素,難免對文本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課堂上,教師、學生、作者、教科書編者如何有效形成閱讀共同體,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引領點撥。否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能會產生偏差。教師發現學生合作互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疑惑,也需要進行引領點撥,對學習難點要輔導精講,對學習中出現的偏差要指導修正。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語文學科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從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在合作互學階段,學生提出的問題或疑惑會多種多樣,教師要善于捕捉那些有價值、有共同性、學科特征明顯的問題,帶領學生共同研討,以期教學相長。
如閱讀《孔乙己》一文,文章結尾寫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與“的確”看似矛盾,學生對此存在疑惑。教師可以發問:“文中沒有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讓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教師再進行啟發:“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學生便可認識到根源在于當時的科舉制度及社會的世態炎涼。指導學生閱讀《范進中舉》一文,教師可提出問題:“胡屠戶對范進由‘倨傲’到‘敬畏恭維’,除了范進中舉后地位變了,還說明了什么?”以此啟迪學生明白:胡屠戶前倨后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完全是被功名利祿所扭曲。科舉制度扭曲的不僅是讀書人,還有那些“鄰居”及市儈。創設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理解對比手法所起到的諷刺效果,思維更深入一步,更能啟發學生的想象,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給學生一個思辨的空間。又如,閱讀《國寶——大熊貓》一文時,有學生提出大熊貓為什么又叫“貓熊”。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文本,了解“熊貓”這一名稱的由來,明確大熊貓本屬于食肉目,由于環境的變化,養成了食竹的習慣,從而更加全面、科學地認識國寶——大熊貓。
研學內容還可以是學生在獨學與互學時存在的盲區,即學生沒有意識到、沒能生成疑惑,而對于合理有效閱讀文本、激活學生思維有著探究價值的問題。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從我的父母盼于勒歸來寫起,而不從于勒怎么不爭氣,怎么敗壞家產寫起?”這樣就把文章中人性的缺失、親情的冷漠、關愛的缺少這一主題突出得更加明顯。又如學習《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豐收了,舊氈帽朋友卻憤懣不平?”以此促使學生深化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需要說明的是,研學也可以在學生組間互學時進行。■
師:同學們,小學時我們學過這樣一段文字:“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大家還會背嗎?
生:會背。
師:一起背一下。
師:這是寫的哪個地方的景?
生:桂林。
師:同學們對這段文字之所以記憶猶新,是因為作者陳淼抓住了桂林特定的景物——山水,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繽紛的畫卷。今天我們隨當代作家方紀一起走進三峽,去體會抓住特定地點、特定時間寫景的方法和層次,以及不同時間三峽之秋的美。
(板書:三峽之秋。)
師:我們這節課的閱讀目標是(投影閱讀目標):①圈點出體現三峽之秋特點的詞語。②體會三峽之秋不同時間的美。
師:學習這篇課文,我們準備用下面兩種讀書方法(投影顯示):“一種是圈點讀書法。一種是朗讀欣賞法。”課本第一單元“閱讀方法和習慣”中對朗讀欣賞法的要求是讀準字音,吐字清楚,今天我們再加上一條“讀出感情”。圈點讀書法呢,今天早讀課我和同學們見面時布置了預習。下面我來檢查一下,讀書時我們應該圈點的內容有哪些?
生1:首先是生字、難字,概括性的句子,還有優美的、富含意蘊的詞語、句子,以及自己感到有疑問的地方和重點段落。
師:她說的比較全面。下面,老師把課文讀一遍。在我讀課文時,請同學們圈點出(投影):“①表示一天內不同時間的詞語。②第1、2、3段的總括句。”所謂總括句,就是能把一段中各個句子的意思總合起來,或小結此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師配樂朗誦全文。生邊聽邊圈點。)
師:我讀書時,許多同學都在圈點。下面檢查一下,你圈點的表現時間的詞語有哪些?
生2:秋天、早晨、中午、下午、月亮上來了、中秋。
師:這是表示時間的詞語,下面我把表示一天中不同時段的詞語寫下來,依次是……
(生齊說。師板書: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師:圈點出的總括句有哪幾句?
生3:有“就在這時候,它們開始散發出一種清香,使三峽充滿了成熟的秋天的氣息”。
師:嗯,這是第1段的總括句。其他段落呢?
生4:第2段的總括句是“三峽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麗”。第3段的總括句是“于是,整個峽谷,波光蕩漾,三峽又充滿秋天的熱烈的氣息”。
師:好,謝謝這兩位同學。其他同學是不是也畫出了這三個總括句?
生:是的。
師:還沒有圈點齊全的同學,請在這些句子下面畫上一條波浪線。秋天是成熟的象征,三峽的秋天,它的成熟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請同學們在第1段里找一找,做上標記。
(生圈點。舉手的同學越來越多。)
師:請那位女同學說說。
生5:“那累累的果實,正在由青變黃,漸漸從葉子中間顯露出來。”
師:還有呢?
生6:“三峽的秋天從大江兩岸的橘柚樹開始。”
師:這一句也是寫三峽秋天的成熟。這一段就是借橘柚樹來寫三峽秋天的成熟。請同學們看一下“讀中提示”。
師:請你讀一下。
(生7讀“以橘柚樹色彩的變化和果實的‘清香’寫三峽之秋的‘成熟’”。)
師:從色彩和果實兩個方面寫三峽之秋的成熟的特點。
(師板書:成熟。)
師:“成熟”是三峽之秋的總特征。請同學們一起把第1段讀一下。
生:齊讀第1段。
師:注意“橘柚樹”的“柚”讀“yòu”,有的同學讀成第二聲了。
第1段中寫橘柚樹的色彩是通過橘柚樹的葉子來表現的。橘柚樹的葉子有什么特點呢?橘柚樹的果實在這個特定的季節里又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把關鍵的詞語圈點出來。
生8:“越到秋天,它們越顯出綠得發黑的顏色,而那累累的果實,正在由青變黃,漸漸從葉子中間顯露出來。”
師:他把句子給我們讀出來了。其中“綠得發黑”是——
生:葉子的特點。
師:那“由青變黃”呢?
生:果實的特點。
師:文末交代了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師:因此“散發清香”也是扣住了特定時節來寫的。
師:我們明確了三峽之秋的特點,圈點出了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等不同的時段。我們四豎排的同學就是四個小組。從北往南分別對應三峽的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請各小組自由朗讀課文,討論:①你們組所在時段三峽之秋的特點;②表現這一特點的詞語或句子。
(學生分組研討,然后展示。學生小組研討時,教師巡視指導。)
師:請第一組同學來說說你們研討的結果。
生9:“明麗”“早晨的三峽是一片秋天的明麗。”
(師板書:明麗。)
師:請有詞典的同學查查,“明麗”是什么意思?
生10:明凈美麗。
師:請你再看看,在詞典的上一頁還有“明凈”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生10:“明凈”的意思是“明亮而潔凈”。
師:“三峽,早晨是一片秋天的明麗”這一段就三句話,“明麗”所在的這個句子又是這一段的總括句。請同學們考慮一下:另外兩句,哪一句寫了三峽之秋早晨的明凈?哪一句寫了三峽之秋早晨的美麗?
生11:第一句,“透明的露水閃耀著,峽風有些涼意,仿佛滿山的橘柚樹上撒了一層潔白的霜,新鮮而明凈”,是寫早晨的明凈。而第二句,“太陽出來,露水消逝了,橘柚樹閃爍著陽光,綠葉金實”,是寫三峽的美麗。
師:你給我們讀出來了,能不能說說原因?
師提示:橘柚樹上“仿佛撒了一層潔白的霜”。“仿佛”說明實際不是“霜”,那是什么?
生:露水。
生11:橘柚樹被露水清洗后,顯得非常潔凈。
師:太陽一出來,露水消逝了,陽光下,綠葉金實,使早晨的三峽到處是“一片秋天的明麗”。望著這累累的果實,人們心中充滿了喜悅。請女同學帶著愉悅的感情讀一下第2段。
(女生齊讀第2段。)
師:女同學的朗讀把我們帶入了清新、恬靜的境界。早晨,三峽是一片秋天的明麗,那中午的三峽是什么樣的呢?請第二組的同學介紹你們的學習成果。
生12:是“熱烈”,“中午的三峽則又充滿了秋天的熱烈的氣息” 。
(師板書:熱烈。)
師:讀書時,怎樣才能讀出熱烈的氣息呢?
生13:語速要加快,聲音要響亮。
師:請你給同學們來讀一下。
(生13讀第3段。)
師:聲音響亮,語速沒有加快,還不能體現出那種熱烈的氣息。哪位同學再來試一下?
(生14再讀第3段。)
師:他的朗讀有了“熱烈”的味道了。下面我來讀一下,請同學們注意聽。
(師范讀第3段。)
師:請男同學一起模仿老師剛才的朗讀把這段讀一遍。
(男生齊讀第3段。)
師:比剛才兩位同學讀的效果更好了。我們在讀的時候突出了哪些詞語?
生15:翻滾、呼嘯、奔騰、激蕩、跳躍。
師:為什么要突出這些詞語呢?
生15:因為這些詞語都突出了中午三峽之秋的熱烈。
師:很好。這些詞語在文旁的“讀中提示”上給我們標得清清楚楚,我們也要把這些詞語圈點出來,因為它們也是關鍵詞語。同時,這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很會利用書上“讀中提示”,這是我們讀書學習的一條有效途徑。
下面請全班同學一起讀第3段,要力爭傳達出“熱烈”的氣息。
(生齊讀第3段。)
師:只有這樣才能讀出感情。中午的三峽充滿了秋天的熱烈氣息,下午的三峽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第三組的同學一起說一下。
生(部分):平靜。
師:請同學們看看我們課本扉頁的彩圖,仔細觀察這幅彩圖,利用文中寫景的方法來試著描繪一下這幅圖的主要內容。
(生思考,準備。)
生16:黃昏,三峽里灑滿了太陽的光輝,兩岸黝黑的峭壁夾著江水,江面昏黃中夾著暗黑,使三峽顯得寧靜而祥和。
師:這位同學抓住了陽光、兩岸的山,還有江水等景物進行描繪,符合三峽黃昏的特點。
生17:兩岸山巒的黑影高高聳立,江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顯現出一片橙色;一條駁船在江中蕩漾,后面留下一串波浪,在江面搖曳。
師:“搖曳”這個詞語用得十分恰當。老師也來描繪一下這幅畫面:西陵峽的黃昏披著透明的薄紗,把柔和的橘紅色一直灑到江面上;兩岸陡立的峭壁袒露著黝黑的身軀,緊緊地護衛著平靜流淌的江水和緩緩前行的江輪。
師:讀“下午的三峽”,就不能像讀中午的三峽時那樣語氣熱烈,要舒緩、柔和一些,請同學們小聲地試著讀一讀。
(生自己小聲試讀。)
師:請一位女同學給我們讀一下。
(生18讀第4段。)
師:她讀書時,語氣舒緩,比較柔和,讀出來的下午的三峽就相當的“平靜”。
師:經過漫長的黃昏,夜終于來了。第四組的同學圈點的內容有哪些?
生19:我圈出來的是“沉沉欲睡”。
師:夜晚的三峽,為什么會給人“沉沉欲睡”的感覺呢?
生20:因為“岸邊的漁火,江心的燈標,接連亮起來,連同他們在水面映出的紅色光暈,使長江像是眨著眼睛”,所以讓人覺得沉沉欲睡。
師:課文中不僅寫了漁火、燈標,還寫了三峽夜晚的月(投影“三峽月夜圖”),請同學們來看一下這幅畫面,看看“三峽之夜”有何特點?仿照著老師對黃昏三峽之景的描繪,也試著用一段話描繪一下。
生21:在兩岸陡峭的山巖里面,升起一輪明月,無私地把那銀色的月光灑向那滾滾流淌的江水,江水搖曳著,把月光拉得很長、很長。
師:他給我們描繪了兩岸中間升起的一輪圓月,還有它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銀光,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很有味道。下面我們一起讀一下文章的第6段,體會體會。
(生齊讀第6段。)
師:同學們讀得很整齊。下面來對照這幅畫,想一想文中用了哪些詞語來描繪這幅“三峽月夜”的?
生22:朦朧,清冽。
師:他說出了兩個詞語。同學們再想一想:月光從山頂直瀉下來像——
生:一道道瀑布,一匹匹素錦。
師:兩岸的山呢?
生:墨一般地黑。
師:還有哪些詞語?
生23:飛降。
生24:掛起。
生25:撲跌下來。
生26:瀉。
師:同學們找出的詞語很多,對三峽之秋的月夜體會得非常深刻,也觸動了我的靈感:“黑白分明的峽谷,兩岸的群峰是墨一般的黑;而月亮好不容易爬到山巔之上,露出它那銀盤似的臉,把它那清冽如水的光,瀑布一般地瀉到江面上,因為它想到,今兒是三峽的中秋之夜” 。
請同學們仿照第1、2、3段,給課文第6段加個總括句或者用一個詞語概括也行。
生27:我加的總括句是“月光下的三峽神秘而美麗”。
生28:我用一個詞“清冽”概括。
生29:我想用“壯觀”這個詞,因為它“像一道道瀑布,憑空飛降,還像一匹匹素錦,從山上掛起”。
師:好,三個同學都說出自己對三峽之秋月夜的感受,我想借用其中的“神秘”這個詞概括月下的三峽(板書:神秘)。當然,剛才那位同學用的“壯觀”也可以,因為他說明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師: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略)
師:下面老師給你們配樂,請同學們齊讀課文,與作者共同分享三峽之秋的美景。不要忘記這節課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楚,讀出感情”。
(生齊讀課文。)
師: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課后請同學們摘錄你認為用得比較好的詞語和一些優美的句子。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