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師執教的《三峽之秋》,將學生帶入了美的境界,使學生感到美在三峽,美在心中。具體地說,徐老師抓住了以下幾個環節:
1.精心設計導語,創造引人入勝的美境。課始,徐老師通過由舊入新的類比聯想,用學生學過的一段關于“桂林山水”的美文導入,學生們思維的馬達立刻轉動起來,自然而然地由“桂林山水”進入“三峽之秋”的學習。陳淼的《桂林山水》抓住了桂林這一特定地點描山繪水,而方紀先生的《三峽之秋》,也正是抓住了三峽這一特定地點、中秋這一特定時間去描繪三峽之秋的美。徐老師的導語既緊扣新課學習的目標,又創造了美的氛圍,營造了教學的情趣場,收到了以美激趣的功效,可謂一箭雙雕。
2.主賓相融,深掘美的內涵,創造美的意境。徐老師融情于課堂,使自身的教與學生的學高度融合。他以審美的眼光,從不同層面挖掘美的亮點。點撥時,緊扣早晨明麗、中午熱烈、下午平靜、夜晚神秘等特點,讓學生充分領略三峽之秋的景色之美。課堂上,徐老師借助扉頁的彩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來描繪西陵峽的黃昏。學生們在描述中有抓住顏色的,有抓住山峰的,有抓住長江水的。在此基礎上,徐老師對畫面做了完整的層次分明的描述,讓學生靜靜地聽著,仿佛在感受那幅“西陵峽黃昏圖”的神韻。教師、學生的審美情趣與課文描繪的意境高度融合。
3.運用語言藝術,增強美的感染力。徐老師的配樂朗誦,先聲奪人,震撼了聽課師生的心靈。接著,用娓娓動聽、繪聲繪色的語言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狀,如嗅其味,自始至終陶醉在三峽秋天的美景之中。徐老師繪制了“三峽月夜圖”,投影顯示,要求學生利用文中寫三峽夜晚的話來描繪。在學生們從文本中圈點出“朦朧、清冽、一道道瀑布、一匹匹素錦、墨一般地黑、飛降、掛起、撲跌下來、瀉”等詞語,對三峽之秋的月夜體會得非常深刻之時,徐老師的靈感迸發:“黑白分明的峽谷,兩岸的群峰是墨一般的黑;而月亮好不容易爬到山巔之上,露出它那銀盤似的臉,把它那清冽如水的光,瀑布一般地瀉到江面上,因為它想到,今兒是三峽的中秋之夜。”這讓師生的活動空間氤氳著一種清新而神秘的氛圍。
4.精心設計板書,引發學生的想象美。徐老師的板書,緊扣三峽之秋的“成熟”,隨時間的變化,構成了一個大圓,暗合特定的時間——中秋,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時,板書所用的粉筆是很考究其色彩變化的:早晨的明麗用粉紅,中午的熱烈用紅色,下午的平靜用綠色,夜晚的神秘用藍色,中間的成熟用黃色。色彩與內容,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統一,創造出語文課的審美意境。
作者為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