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歷史教學中存在著情感目標被“神圣化”的傾向,一線教師往往游離于這一目標之外,不能很好地“接地氣”,存在著多處“硬傷”。本文在實踐的基礎上,試從多維角度分析情感目標實現“軟著陸”的路徑,即教參編訂者應尋到“根”,讓情感目標找到“源”;教學管理者應探索到“理”,把握好情感目標的“脈”;教學執行者要能守住“業”,將情感目標落實于課堂的每一“面”。
關鍵詞
情感目標 "軟著陸 "歷史教學 "隱性追求
無論是教參的編者、教學管理者,還是教學執行者,都應該深入課堂,沉淀課堂,喚醒有生命體征的情感目標,散發唯美的人性。如何讓歷史教學中的情感目標不再浮于表面,實現“軟著陸”?這需要多方合力而為,共同關注。
一、教參編訂者應多結合一線調研,讓理論與實踐“完美聯姻”
理論不運用于實踐,可能會演化成空頭理論;沒有理論的指導,實踐又可能迷失方向。作為參考書的編訂者,除了應該吃透教材、悟透史實,還需把握社會生活的焦點,找準歷史可以撫摸現實的觸角,讓理論更加貼近現實,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專家們應多到一線聽聽課或“現身說法”,執教幾節課,這樣,更能感知情感目標的起點和高度,更能感受到這一目標對于中學生的現實意義和將來的意義,不至于脫離“中學生”這一“生本”角色。以學生為本,服務學生,乃是情感目標的最終歸宿。
例如,岳麓版歷史七年級上冊《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一課,教參是這樣呈現情感目標的:“通過對歷史現象的研究分析,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世界觀,同時使學生堅定地樹立起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改革必定勝利的信念,將來積極支持和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革的事業中去。”讀完之后,很難想象這是對“中學生”的要求,這是對只有12歲左右的孩子的期望。這一情感目標是典型的“空泛”式的情感目標,這樣虛幻的、神圣的情感目標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無形傷害。
為什么簡單的問題會變得復雜化?這恐怕與教參編訂者脫離一線教學有關。其實,上述案例中的情感目標定位原本可以更人性化。比如:任何人想完成一件事(如改革)可能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遇到困難時,你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么去做?這樣堅持有何意義?這也正驗證了美國學者羅杰在1968年提出的三個經典的設問——就有關目標等級及評價如何達成,他提出了三句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樣判斷我已經到那里了?所以,教參編者在制定情感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先問問自己:這是來自實踐的理論嗎?
二、教學管理者要多深入一線聽課,讓引領和指導“有機結合”
主抓教學的校長一定得是學校的教學骨干,并對教學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走上管理崗位之后,在角色變換的情況下,其服務意識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只顧向上努力,沖刺仕途。如果忽略了當初擔任教學校長這一職務的初衷,忘記了“示范”的榜樣力量,那么,對一線教師來說,成長就完全是偶然的,過程必將是漫長的。
或許,歷史這一學科由于“身份卑微”,苛求領導的關心略顯奢望。目前,多數的集體備課、研討流于形式,缺乏深入思考,因而教師就不會有深入的發現,因為“浮”才會“淺”。但筆者堅定地認為,歷史學科在中學里可能所占的分值不多,但育人的權重卻無法測量,故值得領導關心指導,以幫助更多的同行走出“膚淺”,在情感目標的探究中變得更有主見,能結合學校、社會的實際情況,聯系歷史與現實,發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面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共處,這不正是學校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嗎?
三、教學執行者要多總結一線經驗,讓史實與現實“真情告白”
朱永新教授在談到教師的專業發展時,提到了三種路徑: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如果教師能夠沿著這三種路徑去努力、去拼搏,一定可以實現從“教書匠”到“學者型教師”的角色轉換,一定會走上教科研的專業發展之路,一定能夠找到教育的幸福之路。專業是教師安身立命的前提,沒有教師專業的豐滿,何來學生的幸福美滿和學校的和諧發展?不容樂觀的是,一些教師在大學畢業之后好多年都不碰一下書本,也從不研讀自己學科領域內的專業論文,更不知道自己學科專業領域的發展現狀!不少教師沉醉于早已老化的知識體系,沉迷于固有的育人套路,也就沉淪于茫茫教海之中。
教師在專業上有了發展,眼界就會開闊,思考就比較深刻,不會僅僅奉行“拿來主義”,而是會仔細研讀教材,從中找到教學的突破口,不唯教材論。教師應從屬于教材而不依賴教材,超越教材而又源自教材,成為教材的“發言人”,成為教材的“重組者”,讓教材真正為我所用,用有所顯,顯有所效。教師的專業成長必然帶動情感目標的理性成熟,在靈活的課堂、靈動的學習空間內,激發、碰撞出師生情感互動的火花,生成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元素,真正指向教育的本質——為學生的發展奠基。教師要想達到這一境界,離不開經驗的過濾、沉淀、整合,離不開對業已熟知的文本素材的深度解讀,離不開教學內容與生活的有機聯系。理論一旦運用到實踐中,并推動實踐進一步發展,就會形成一種教學生產力,推動課堂高效、有序、穩妥地發展。此時,身在其中的學生所感知到的教育是無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會是一種智慧的啟迪,一種巧妙的打開,一種欲言又止的等待,一種放之四海的開闊。師生都能夠感受到這份教育的美麗,并朝著更為動人的美麗教育方向而思考、探索、追求。
歷史教學的情感追求本應如此,教師不能因為情感目標呈現“浮云”而悲傷、惱火,不能因為情感目標的“硬著陸”而喪失信心、信念。相反,放下身架,蹲下身子,觸摸孩子的心靈,細細揣摩課程,多接“地氣”,甘為“草根”,真正找到實現情感目標“軟著陸”的路徑,并為之追求不已,應該成為一線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