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
新課程理念強調英語課堂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實踐,提倡自主、探究的學習。本文以課程標準為導向,從課堂教學、課外作業和情感教育三個方面探討如何構建生活化的初中英語課堂。構建生活化的初中英語課堂,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初中英語 "生活化課堂 "構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學校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驗改造”。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他認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成為真正的教育”。在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眼里,生活化的教學充滿了美麗,洋溢著情趣,學生也因此獲得了自身獨特的體驗。由此可見,生活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教育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和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初中英語ENGLISH》中所提供的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實際,處處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并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受、去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上從做中學英語、從探究中學英語、從交流合作中學英語。
一、在課堂教學中追尋生活化英語課堂的腳步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習不是對學生發生的事(happen to students)”,而是“由學生發生的事(happen by students)”。生活化的英語課堂以此為出發點,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善于溝通知識和生活的聯系,找準教學內容和生活的結合點,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其次,教師要學會觀察,學會傾聽,隨時捕捉生活中各種可利用的教學信息,為我所用;最后,教師要巧妙地將授課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課堂教學內容向生活拓展,讓英語走進生活,讓生活再現英語,讓英語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1.請“生”入甕,學生是主體。
45分鐘課堂時間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是學生實踐英語、使用英語的時間,是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所創設的豐富的生活情境中的時間。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為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實現課堂情境的生活化,可以巧妙運用課堂教學“四步走”,請生入“甕”:(1)attention,引起有意注意;(2)interest,喚起學習興趣;(3)desire,激發求知欲望;(4)action,促成行動——“我要學習”。這四步相輔相成,互為鋪墊,相互促進,形成合力,能有效地促成生活化英語課堂。例如,在教學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時,教師可以利用發散思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生活化課堂:讓學生從Natural disasters這一個點擴散到different kinds ,people in need ,help and support ,what we can do等,讓學生盡可能地開動腦筋思考,開口說英語,再由學生的思維引出文章教學,實現從生活到課堂的過渡,使學生成為生活化課堂的主人。完成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可以再結合汶川地震的有關情況,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探討實際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從而實現從課堂回歸生活,幫助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生活的主體。
2.授之以漁,學生在參與。
《初中英語ENGLISH》內容聯系社會生活,具有時代氣息,語言情境真實,這為師生創造了構建生活化英語課堂的可能性。在教學中,教師教授的不單單是有限的知識,更是幫助學生獲得無限知識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不斷地養成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其終身受益。教師在教授一個單元的重點難點Reading時,應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心理,主動地參與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教學8A Unit 5 Birdwatchers時,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圖1),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競爭意識,看看誰能最快最準確地看著思維導圖復述全文。濃縮了課文精華的思維導圖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通過長期訓練,學生在英語語感、課文復述、話題表達以及自我解決疑難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得以提高。課堂上,教師講述的時間少了,學生的參與度高了,學生不僅在參與過程中掌握了知識,而且鍛煉了能力,獲得了自我探索后的成功。
二、用課外作業實現生活化英語課堂的延伸
電視、網絡、廣告牌、日用品……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英語,這無疑給教師創造了不少創新教學的好機會,給學生創造了更多更真實的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機會。英語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重復性的抄寫作業,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趣味性的課外作業。這樣,不但把英語課堂延伸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學生真正把英語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實現學以致用,而且能使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1.抄一抄。
教師要培養學生擁有善于觀察的眼睛,留意身邊的英語,收集英文標志牌、英文公告等,將這些有用的生活英語抄下來,學以致用。教師可以鼓勵一些有能力的學生做深層次的“抄一抄”,如:收集英語名言,制作英文書簽;收集英文笑話,豐富課外知識;收集英文繞口令,練習口語。這些抄寫工作都不再是單純的抄,而是有思想的摘抄,有理解過程的學習。這使英語成了猶如有生命的個體,時時影響著學生的身心,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也有一定的幫助和啟迪。
2.聽一聽。
聽廣播新聞難度較大,倘若處理不好,反而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經典的電影對白、簡單易學的英文歌曲。如《Hush, Little Baby》歌曲教會學生be going to的將來時態;《Teddy Bear,Teddy Bear》歌曲教會學生運用祈使句;《Never grow old》歌曲表達了對父母的愛,不但豐富了英語課堂教學,還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這些生活中的英語使得英語教學工作的內涵更加豐富,培養了學生積極向上、博愛互助的道德情操。
3.畫一畫。
《初中英語ENGLISH》每冊書安排了兩個課題(project),旨在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能力、筆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如,可以讓學生通過設計、繪制海報的形式學習和使用英語——My friend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My hometown使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不再是口號,而成為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熱情;The environment提醒學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A charity show培養學生博愛互助的偉大情操,鼓勵學生力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具有中學生特色、體現真實的中學生生活的海報作業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現了學生內在的創造力和巨大潛力。
4.演一演。
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作業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合作能力,還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組織能力提出了挑戰。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課文材料,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真實的交流。《初中英語ENGLISH》教材中,可以演一演的課文比比皆是,例如,7A Unit 3 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學生在表演中,不但生動地再現了課文情境,還對西方國家的節日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通過表演的方式,寓教于樂,寓樂于學,相互促進,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樂趣不斷加深。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教師強化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加強了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實踐者,使學生將知識技能在課堂中乃至生活中加以創造性地運用。
三、通過情感教育升華生活化英語課堂的內涵
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良好的成績。在生活化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做到公平對待每個學生,看到每個具有發展可能性的學生。因為,人的智商有高低之分,學生的能力也同樣如此。一個學生可以文化程度不高,但絕對不可以是一個道德素質低下的人。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走到社會上還可以是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但在學校里就道德低下的人,走到社會上可能就是一個危害社會的人。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把生活化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成就感,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重視學習中的每一個細節,從細微之處培養學生的學習內動力、學習思考力、學習注意力和學習感悟力,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灌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充滿活力的、生活化的英語課堂。
德國教育家梅騰斯說:“要讓孩子從小學會做事,學會自己思考、自己動手、自己解決問題,并享受做事成功的樂趣,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只有自己實踐的,才能深刻地被學生掌握,所以,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竭盡全力創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使學生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自主學習,為學生關注自身、回歸日常生活提供空間和可能,使學校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構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實踐探究,需要教師通過現實生活或模擬現實生活,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英語解決生活問題,更高效地投入課堂學習,培養更久遠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不斷努力,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才能更加完善,從而實現高效率、人性化的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奠定學生長遠發展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濱江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