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有生命在場。語文,應和生命有美好的相遇。
用生命經營語文,意味著不僅僅是在用知識與智慧,而且是用自己的整個生命去教育與影響學生;意味著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在語文世界里生命與生命對話、靈魂與靈魂碰撞的過程;更意味著教師與學生的生命都深深浸入語文,語文的學習促進著師生生命的共同成長。
傾聽生命拔節的聲音
中師畢業后,我回到初中母校,成了一名語文教師。
工作的第二年,全市中學校長現場會在我校召開,學校安排我上一節公開課《愛蓮說》。課怎么上的已記不得了,只記得當時為了營造氛圍,在沒有多媒體的條件下,我費盡心思找來了荷花的掛歷和古箏曲的磁帶。課上有圖片有音樂,我自我感覺很唯美。但課上最后五分鐘,教研員發給學生一份課堂練習當堂檢測,學生連文言文詞語都沒有扎實掌握。后來,聽課的教研員寫了一封信給我,誠懇地指出我沒有在“講”字上下功夫。從那時起,我明白了語文課真正吸引學生的,應是經典的語句產生的叩擊人心的力量,應是語言的魅力滋潤心田后產生的深遠影響,而不是現代技術下精致華美的包裝,不是脫離文本的空洞感悟。我也由此漸漸學會了捕捉語文潛伏在語言深處的美。
2002年,全國初中語文優質課比賽在揚州舉行,我第一次有機會欣賞了來自全國各地優秀語文教師的風采,余映潮老師的點評更是讓我豁然開朗。回來以后,我一遍遍地回味著聽課記錄,心中不禁萌生出一種強烈的愿望:“什么時候,我能站在更大的語文教學舞臺上展示自己呢?”
但我清醒地知道,想要舞出屬于自己的精彩,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得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于是,我從閱讀和摘抄做起。在工作和生活的罅隙里捕捉時間,流連于語文權威期刊,走進名師博客“淘寶”。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研讀他人的成長經歷,欣賞名師的課堂教學,我,“沉醉不知歸路”。
終于有機會參加賽課了,我精心地設計每一個環節,對教案反復修改,幾易其稿。可是,比賽時一節課的時間由原來的四十五分鐘變成了四十分鐘。上課時,我的腦海里只想著完成我預設的教學內容,而沒有真正關注學生,結果釀成遺憾。痛定思痛:是這五分鐘絆倒了我嗎?不!是我的眼里只見教案,不見學生,我的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尊重學生的生命。我明白,如果關注自己的設計多于關注學生課堂上的狀態,這堂課注定不會成功。只有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只有學生的精彩才是課堂的真精彩,只有學生的精彩才能成就教師的精彩。從此,我不再想著如何展示自己,而是想方設法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我著力關注的,不僅是預設教案的奇巧,更多的是生成的課堂中生命靈動的活力!
就這樣,我在閱讀和反思中成長,在一次次失敗中奮起,在名師的引領下不斷前行。我體悟到成功之路遙遠而艱辛,需摒棄浮躁,耐住寂寞。成功是個儲備的過程,只有儲備充分,才能走得更遠。
生命浸潤于詩意的課堂
課堂是教師發展的主陣地。為提高課堂品質,我和一批優秀的語文人圍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診斷的研究》課題,堅持立足課堂,致力于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每節課,我都以珍視的心去對待,用生命去歌唱,帶著孩子們漫步在語言的秘密叢林,穿行在字里行間,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芬芳和美麗。
多年以來,我一直努力追求:
用詩樣的語言編織著課堂。詩意的教學語言并非是華麗絢爛、文學化、話劇式、獨白意味的教學語言,并非是大段的激情背誦,它精致而不刻意,是自然由心流出的詩語,關鍵在于其表現力和穿透力。如教《觀刈麥》時,我這樣引導學生:家田輸稅盡,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無以為生。試想,夏秋季是收獲的季節,是莊稼人豐衣足食的時候,農民卻沒有飯吃,那其他的時節呢?靠撿麥穗充饑的日子能維持多久?當一年中最難熬的冬季來臨時,拾麥人的命運將會怎樣?再想,今天的割麥者,會不會成為明天的拾麥者?這樣詩化的語言激起的是學生無限的想象、無盡的心痛和豁然開朗的頓悟,這樣充溢人類美好情感、充滿濃濃的人文氣息、彌漫著悲憫情懷的語文會喚醒學生的生命,長期的熏陶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
用詩樣的精巧鍛造著課堂。無論是《阿長與〈山海經〉》中“不識字的長媽媽是怎樣為‘我’買到《山海經》的,請想象并表演一下阿長買書的經過”的想象表演,還是《愛蓮說》中“‘噫’是嘆詞,蘊涵著豐富的感情色彩。請在朗讀中穿插進表作者感情的詞句,并讀出這種感情”的創意朗讀,抑或是《斜塔上的實驗》“伽利略做實驗這天,記者想采訪一下大學教授、圍觀群眾和伽利略,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合作表演一下好嗎?”的有趣游戲,都是精致巧妙的。這樣的設計涌動著詩的靈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給他們自由暢達的空間,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潛能,讓課堂充滿鮮活的生命力。
用詩樣的激情澎湃著課堂。教師在走進課堂時,應該帶著一種激情,并且整堂課都要給學生一種情緒上的感染力。在解說的時候要做到語含深情,在走入文本的時候要做到全心投入,在誦讀的時候要聲情并茂,在鼓勵的時候要如春風化雨。一言蔽之,就是要讓學生始終在一種飽滿的情緒下學習,讓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習既是知識的學習又是情感的陶冶,既是語言的訓練又是精神的享受。
教研提升生命的品質
“做了教師,一輩子就必有不離不棄的三件事:教學、閱讀和思考。教師的生命在教學中豐盈,在閱讀中強大,在思考中深刻。”如何在教育之路上不斷汲取追逐的力量,豐富自己,照亮學生?唯有不斷讀書,深入教研。
2015年初春,揚州市首屆高級研修班成立,由江蘇省教育學會楊九俊會長親自策劃,倡導語文教師回到原點,靜心讀書。經過層層選拔,我有幸忝列其中。在南大文學院導師的引領下,從《論語》《孟子》到《吶喊》《彷徨》,從《紅樓夢》到《靜靜的頓河》,我每天讀一點、記一點,一路風景,一路花香。將假期的時光安頓在書桌前,在南大的圖書館里,在揚州教科院的教室里,在家中的書房里,藉著書本與先賢相遇,為自己的生命涂抹厚重的底色,完成精神的保養。
讀書之余,我不斷提醒自己,拿起筆來,記下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點教育心得甚至困惑。論文的寫作和發表對原始學歷為中師的我是困難的,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段焦慮、緊張的思想之旅,每一篇文章都經歷了孕育、誕生的陣痛與驚喜。也許是對一篇文章的解讀,也許是對一節公開課的反思,也許是讀書時的感悟,也許是聽課時的思考,甚至是閱卷時的感觸,皆可入文。誠如袁愛國老師所說:“專業寫作不是功利寫作,也不是應差寫作,是一種源于內心覺醒的智慧寫作。”“專業寫作不是一時之舉,當養成一種習慣,成為教育生活的一部分,確實是痛并快樂著!”我雖未至這樣的境界,但愿意朝此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