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研究背景
學生社團以其提升學校辦學品位、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獨特魅力成為當下學校著力打造的品牌,但是透過繁華的表象,我們發現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弊端:從文學社團的對象來看,重視發展成員數量,忽略學生的個性愛好;從文學社團的組織來看,重視教師的牽頭引領,忽略學生的自發組織;從文學社團的活動形式來看,重視優秀習作的遴選,忽略活動形式的豐富多彩;從活動的體系來看,重視應景式的功利需要,忽略計劃性的系統活動;從文學社團的宣傳來看,重視校內的表揚介紹,忽略校外的經驗推廣;從文學社團的評估來看,重視點上精英的推介,忽略成員的全員發展評估……不僅如此,相關學生社團組織建設的理論體系不健全,可供參考的文獻較少,特別是針對初中學生社團建設的研究更顯不足,導致社團建設缺乏體系性、層次性。
二、課題核心概念界定
“初中文學社團”是指在初中學段由學生自發組織或由學校組建的文學性社團組織,是把分散在校園中具有共同愛好和特長的學生凝聚在一起,在共同理想和目標的鼓舞下,集思廣益,利用課余時間,采集和創新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并通過網絡、刊物、櫥窗等多元平臺展示成果的活動團體。
“基于生本”是指針對當前初中文學社團建設存在的諸多弊端,倡導重視成員的個性愛好、重視學生的自發組織、重視社團活動的豐富多彩、重視社團成員的全員發展評估、重視活動區域的拓展、重視宣傳推介的多元等實踐研究,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形成科學實用的適合初中文學社團活動開展的理論體系,并在這一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有目標、有計劃、有序列地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三、研究目標
1.立足于生本,開發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實現文學社團活動校本化。真正給予學生自主活動的舞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提高學生文學素養,進而促進教師與學生在研究中合作多贏。
2.牽手網絡,開發立體多元化的文學社團活動平臺,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
3.加強基于生本的初中文學社團建設的理論研究,初步建立起適合初中文學社團建設的實踐和理論體系。
4.建立起貼近學校實際的文學社團活動自主管理與評估體系。實現校園與社會媒體的鏈接,打造校園文學社團品牌。
四、課題研究的實踐和做法
1.科學制訂階梯性的社團活動目標。
我校的辦學特色是“全面發展、人文積淀、體藝見長”,因此,文學社團活動的核心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根據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們確定了社員發展的能級梯度:初一年級,重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能力,形成對自我的認知,找到自己的興趣方向,為將來的綜合性活動做準備;初二年級,側重培養學生發現資源的能力、策劃活動的能力,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增強對外溝通交流的綜合能力;初三年級,結合學業訓練的要求,培養學生整合資源、形成文字的能力,并養成總結反思的行為習慣。
2.開辟與時俱進的多樣化活動陣地。
創辦校刊、社刊。我校116個班級、5400多名學生,社團成員不斷壯大,優秀的作品也層出不窮,我校創辦了校報《海春音韻》以及社刊《揚帆》。
開辟網絡專欄。在校園網上開辟社團在線欄目,供學生上傳優秀作品。班級文學愛好者建立微博、微信群,隨時“曬”作、點評。
打造櫥窗文化。學校宣傳欄、班級墻報以及班級室外宣傳板均專設優秀習作展示欄。多樣化的展示平臺,讓社員找到了成就感,其興趣也隨著作品不斷呈現而逐日高漲。
3.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學社團活動。
立足校園,豐富第二課堂活動。講座、演講、征文競賽、課本劇匯演、校園廣播站等傳統活動有序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涵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走向社會,鏈接綜合實踐活動。不定期組織社員參加社會實踐、外出采風。讓生活中一切有用、能用的內容都變成活動的資源,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構建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
接地本土,開發校本活動資源。東臺市是黃海之濱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城市,悠久的歷史,蘊積了獨特的文明,這些都是增加學生人文素養的絕佳的課程資源。通過社團活動,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和自然資源,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培養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4.完善以“生本”為原則的組織管理體制。
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社員自主申請,填寫“申請表”,詳細記錄個人相關信息,經指導老師審核確認后,每位申請學生上交照片兩張辦理社員證和檔案卡。文學社下設編輯部、宣傳部、采訪團、記者站等,社團各部門負責人的產生在個人興趣及特長的基礎上,以“毛遂自薦——演講競選——社員評選”的形式產生。文學社聘請全國著名作家丁立梅、東臺市作協副主席盧冬紅等擔任名譽顧問,聘請學校各科室主任、各年級部主任以及全體語文教師為指導老師,對社團成員進行業務培訓和指導。
自主擬訂規章制度。本著“生本”原則,在明確文學社各部門負責人后,召開小組會,討論并初步形成社團章程。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文學社每學期的第一次活動進行大組交流,補充、修改章程,取得全體社員的認同后,形成文字并張貼在文學社活動室。
制訂活動計劃和激勵機制。有序開展活動,定期組織評選“文學之星”“最佳社員”等個人獎項。按照月、學期分別設立優秀作品獎,可由社員個人、理事會、編輯部、校報社刊編委會、語文組老師分別提名,于學期末由指導老師評出并公布于社刊《揚帆》上。
如此,社員通過組織、策劃、參與具體活動,興趣得到極大的滿足,個性得到充分張揚,才華得到全面展示,促進自我提升,真正得到和諧自主的發展。
5.強化多維度的過程性評估。
多元的評估主體。對作為評估主體的學生而言,其發展的評估不僅由指導老師來完成,還應積極鼓勵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社團成員間互評、學生家長和社會有關人員評估。
多元的評估標準。在評估標準上不應僅以“科學參照”為標準,還應倡導學生“自我參照”評估和“自我反思性”評估,以發展性評估為主要標準,充分肯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收獲,實事求是地指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多元的評估手段。在具體評估時,可以采用“成長記錄評估”“協商研討式評定”“活動過程檔案袋”“活動進行過程中的隨機激勵性口頭評價”“豐富多樣的成果展示評估”“社團活動學生自我反思性評估”等手段來開展多維評估。
初中文學社團是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興趣愛好自愿結成的團體。社團活動的過程性評估是整個活動的重要環節。由于過程性評估時間跨度長、人員多、流動性大、內容紛繁,注定了文學社團必須采用多維度的評估激勵機制。
初中文學社團的建設千頭萬緒,在立足生本,致力于打造校園文學社團品牌的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還“自主”于學生,真正給予學生自主活動的舞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
作者為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副校長,本課題領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