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也是專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那么,我們如何備好課,以備課為抓手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呢?
厚積淀兼收并蓄,此為第一層面。教師要有“大備課”觀念,時時處處的學習與實踐都是一種備課。讀書是一種備課。通過閱讀,豐富知識,涵養積淀。生活是一種備課。生活給了我們許多經驗,許多體悟。洞察世事是一種備課。大千世界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拓展了我們的思域。走覽自然是一種備課。大自然給我們靈氣,給我們智慧。小到家庭,大到社會,微如草木,宏若環宇,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對象,它們都有可能轉化為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智慧與藝術。不少著名的教師都說過,他們是用一生來備課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精設計運籌帷幄,此為第二層面。“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是我們許多老師最看重的備課層面。這個層面的備課,貴在精心設計,運籌帷幄,在上課之前,全面規劃課堂流程,預測可能生發的情況,并做好應對的準備。如果說,第一層面的備課意義在于廣博積累,那么,這個層面的備課主要就是刪繁就簡與標新立異。所謂“刪繁就簡”,就是要立足于課堂,著眼于學生,致力于能力發展,精心選擇與整合教學內容。所謂“標新立異”,就是要合理而精巧地設計教學方法,讓恰當的教學內容通過恰宜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便于接受。相較于第一層面粗放的備課而言,第二層面就是精細的備課。這就是所謂的“磨課”。課越磨越精,越備越巧。
于現場急中生智,此為第三層面。習慣上,許多人都認為備課活動在教師上課之前就終止了。這是錯誤的。課堂是個復雜的場,課堂上也有幾十個復雜的生命體。在課堂這個場里,盡管課前有了充分的估計與設計,但是,難以預料的情況會時時發生,這就是所謂的“生成”。而這種生成恰恰是課堂教學最為精彩與寶貴的。面對無法預期的生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的現場急中生智:緊急面對,快速判斷,瞬間醞釀,即出對策。這是對教師的一種考驗。一個出色的教師,必然是能夠高瞻遠矚、洞察細微,能夠緊急面對,巧妙地讓“生成”開放成美麗的花朵。
善反芻含英咀華,此為第四層面。備課是個動態的過程。按理說,每上完一節課,我們都應該對這節課的教學情況做些反思。這是很有意義的。這種反思,是對前面三個層面的備課的一個反思,其實,它本身就應該屬于備課的延續,不應該劃在備課的過程之外。忽視或小覷課后反思是教學研究資源的嚴重流失。這對于需要專業發展的教師而言是莫大的損失。而我們許多教師,往往就這樣無意之中讓這些資源流失而不知。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把課后反思作為備課的一個重要環節來看待,要善于反芻,含英咀華。只有這樣,備課的環節才是完整的,對自己的專業提升也是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