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場合會被陌生人很快猜出自己的職業是教師,而且說我必定是語文教師。為此,我常常想到一個問題:能給人打上職業印記的不是衣著,也不是容貌,而是其身上散發出來的氣質。這種氣質是一個人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它通過外化的言談舉止體現出來。氣質與自己任教的學科語言長期交往,又會形成相對穩定、個性獨特的學科氣質。語文教師的眼神會流淌詩意;數學教師的言語之間透露理性的氣息;英語教師生活中開朗、活潑;音樂教師課堂上神采飛揚。這些說的都是不同學科教師身上存在的學科氣質。
學科氣質決定著課堂的生命力。有人說,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從來沒有過激情,沒有過詩意,他就不可能占據孩子的心靈,他的語文課也絕不會有感染力;一個數學教師,如果從來不懂得什么是嚴謹之美,沒有過對數學理性的深刻體驗,那么,他的數學課自然是乏味的,甚至是令人生厭的。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學科氣質流溢著精神之美、文化之美,追求崇高境界的課堂自然不可或缺。
雖然各學科教師表現出來的氣質不盡相同,但其內在是互有關聯的。個性紛呈的學科氣質一般統一在文化氣質、學究氣質和平民氣質之中,這三種基本的學科氣質是形成教師各具特色的氣質之美的必然要素。
一、彰顯才氣的文化氣質
文化氣質是文化介質在社會群體心理結構中的歷史積淀,是由含蓄著無窮意蘊的內在靈魂作用于人的言行舉止中產生出來的,是衡量一個人文化境界的標識。
教師的學科氣質里首先應該具有文化氣質。教師是文化的傳遞者,而文化是學生發展的教育基色,是學校教育場域生成的源泉。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不斷修煉,汲取不同學科文化營養,形成自己相對個性化的學科文化氣質。
語文教師多與文學作品為伴。“大量地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增長人的知識,也能豐富人的感情”(趙麗宏語)。優秀的語文教師往往擁有儒雅的氣質、豐富的內涵、淵博的學識、書香的氣息和健康的情趣。在這些文化氣質的關照下,語文課堂表現得語言芬芳,情感豐潤,表達醇厚,讓人覺得仿佛進入了一個充滿詩意的、散發著文化馨香的意境。
“讀史可以明智”,可以勵志。在閱讀中領略歷史文化,感悟先輩智慧,借鑒古人經驗,提升思維能力。歷史教師經常接觸歷史文化,所以養成了他們知識豐富、涵養豐厚、視野開闊、思維辯證的學科氣質。這種文化氣質感染著學生并啟迪他們學會思辨,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樹立積極向上的歷史價值觀。
政治是一門時代性較強的學科,政治文化促進教師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學科氣質,這種氣質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掌握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曾經聽過一堂音樂公開課,教唱的是一首特色鮮明的彝族歌曲,可是由于教者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課堂顯得沉悶,缺少生氣,整堂課沒有音樂老師優美的歌聲和優雅的舞姿,教學語言也沒有表現力,學生更沒有在教師的激勵下釋放出唱和跳的熱情。音樂課上得如此理性,這不是藝術的初衷。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是教師將音樂文化狹義化了。音樂是怡情的,是自我而又開放的。它不僅僅有靜態的知識,還包含生動的情感、想象力和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等。種種因素構成了音樂文化豐富的內涵,形成了教師個性鮮明的音樂氣質。一個缺乏音樂文化氣質的教師自然上不出藝術氛圍濃厚的音樂課。
培養教師學科氣質中的文化氣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首先需要教師廣泛涉獵書籍,拓寬視野,以此增長才氣。其次要善于思考,將思考與閱讀結合起來,提升自己的認識水平。另外還要多實踐,加強對文化的體驗,在實踐中逐漸形成文化積淀,并由內而外地表現為個人氣質。
有些教師不注重自己在本學科上的鉆研,不加強學科文化素養的修煉,長此以往,文化氣質會漸漸喪失,課堂也就談不上有文化之美了。
二、追求靈氣的學究氣質
“學究”在古代是飽學之士的代稱,更多地指讀書人身上具有的探究精神、嚴謹作風。教師對詞語反復推敲、文段反復修改、定理反復考證、實驗反復演練等良好的習慣,都是學究氣的體現。它是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慢慢養成的。教師有了“學究氣”,才能自覺地去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研究自己的專業成長,最終成為本學科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
特級教師馮為民曾撰文說,語文教師要帶點“學究氣”。他以為,語文教師如果不像一個讀書人,不通曉相關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識,不知道溯源的方法,也不知道求真的途徑,那么以己昏昏,怎能使學生昭昭?尤其在備課時更需帶點學究氣,不放過一個疑點,不放過一個有價值的細節,只有如此,教學時才會從容不迫、游刃有余。
特級教師袁源也認為,教師要做點教科研。袁老師說,教育既然是一項事業,就需要從業者前赴后繼地探索發現,這樣才能在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中常葆青春。即使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教科研也能通過自我實現而不斷登高望遠,看到更旖旎的教育風光,給自己以安慰。做點教科研,既愉悅自己,又惠澤他人。
一個沒有科研意識的教師身上是散發不出學究之氣的,更不可能成為學者型教師。
與此同時,教師崇尚研究的這種學究氣會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我們學校實踐“自主參與、四步導學”模式,其中“自主質疑,互動解惑”環節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探究能力。課堂上,師生共同質疑、共同探究的行為讓教學過程變得靈動,而且隨時閃耀智慧的火花。在這里,學究氣質成為師生共有的特征。
當然,體現學習、探究精神的學究氣質必須追求靈氣。如冬烘先生一樣的學究氣只會讓研究變成一潭死水或者陷入泥淖,專業是得不到發展的。
三、承接地氣的平民氣質
什么是平民氣質?通俗一點說,平民氣質就是追求平凡,不好高騖遠、夸夸其談,即使在專業上有了顯著成就也平易近人。形象地說,就是在大地上行走,并仰望星空;大氣做事并低調做人。
教師的生活是平凡的,也是平淡的,生活也相對清貧。因為守得住清貧,所以長期以來,教師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平民氣質。他們體現在所有學科教師的身上。一旦哪位教師因物質誘惑而變得世俗,樸素的平民氣質就會蕩然無存。
教師尤其要有平民氣質。無論是什么學科的教師,他們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也要做孩子成長的精神導師,以自己的純粹來維護孩子們的純潔,讓孩子們樹立偉大的理想,養成優良的品德。
擁有平民氣質的教師往往有人文情懷,這種情懷融合對自然山水之愛,對祖國家鄉的熱愛,這種情懷里往往有淡淡的悲憫意識,又有一些反思和批判意識。歷史上的那些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作家,他們身上都存在著這種情懷。所以,平民氣質是一種高尚的氣質,是我們應該追崇的氣質。我們也應該教育學生追求這種氣質,擁有這種情懷。
沒有平民氣質的教師是無法靜心于自己的學科教育和教學的,因為他們心里總有不甘和不愿,總想著如何改變自己在現實中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在如此心態之下,他們在專業發展上必然不思進取,沒有學習,沒有錘煉,長期下來,就沒有了教師應該擁有的文化氣質和學究氣質。所以平民氣質是形成其他學科氣質的基礎。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曾經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為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內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我以為,一個教師要通過不斷修煉達到這三重境界,非具備這三種基本學科氣質不可。彰顯才氣的文化氣質可以為第一重境界奠基,追求靈氣的學究氣質就是要努力發掘和探索、領悟各學科文化的內涵,接地氣的平民氣質使知識、社會以及生命凝結于教師一身,成為教師到達至高境界必不可少的條件。有了這三種元素的交融和共鳴,才有可能進入上述的三重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