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域外學習的目的在于拓寬思路。加拿大教育的“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給學生‘家’的感覺”“‘健康第一’細致化”“切實推行均衡教育”“積極的人生引導”以及“實在的社區教育”,給我們所倡導的“以生為本”的教育及管理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加拿大教育 以生為本 借鑒
2013年,我隨江蘇省教育考察團赴加拿大多倫多市進行了為期三周的培訓學習。培訓期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國教育“以生為本”的理念。
一、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
“所有孩子都有學習的權利(ALL CHILDREN CAN LEARN)”是加國教育的信條。那些存在語言交流障礙、聽力障礙等的特殊學生,也被安排在普通學校學習。
例如,我們參觀的學校里,九名特殊學生在一間教室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通過訓練,有較大進步者可升入普通班級。高年級學生可以幫助這些特殊學生成長,而且,這是在課程的范圍內,是可以拿學分的。由此可見,學校在培養學生的愛心方面也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勵。通過這樣的平等對待,這些特殊學生迅速融入了集體,避免了因為“標簽效應”所引發的失落和自暴自棄。
從教師與孩子的交流里,我們看到的是溫暖,是仁愛,是公平,是公正,是尊重……這充分體現了人本情懷。
二、為了每一位學生
加國的學校注重對學生第一手資料(男女生的比例,家庭年收入,不同種群、不同文化的占比等)的掌握,以切實制訂和實施教育計劃。這樣做充分尊重了每一位學生的屬性,保證了所有學生都能很好地進行學習。
這里的課程設置除了必修的英語、數學、科學、社會等外,還有木工、泥工、水電工、理發、電焊、家政、音樂、美術、體育等豐富的選修課程,學生修完必修科目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修感興趣的科目,既不限數量,也不限年級。例如,九年級的學生可以選修十二年級的課程,十二年級的學生也可以選修九年級的課程,只要按規定修滿必需的學分,就能畢業。
三、給學生“家”的感覺
加國學校的教室里、走廊上掛滿了學生親手制作的各種作品,教師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創作予以肯定和鼓勵。其實,只要是有人走到的地方,到處都是“會說話”的圖片、文字和手工作品,它們色彩繽紛、童趣十足,讓學生充分享受到愛的呵護。
學校還會讓每一位畢業的學生留下一份自豪。走進學校的陳列走廊,你會看到一排排學生的畢業照,以及他們曾經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我曾經在雜志上看到國內有個別名師也這樣做過,但以學校為主體,經年累月地堅持下去,國內還很少見。
因此,這里既是知識的“樂園”,又是溫馨的“家園”。
四、“健康第一”細致化
加拿大實行免費醫療制度,學生如果不健康,就會給政府帶來負擔。因此,加國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不是訓練有天賦的學生成為運動員,而是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健康。不少校長也堅信體育課對孩子健康的重要性,甚至希望能將體育列為九至十二年級的必修課。這種對體育的重視也給體育教師帶來了挑戰,他們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將課上得更加精彩,以吸引更多的學生選修。
學校還積極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本印刷精美的小冊子,指導他們如何健康飲食;學校自售的食物必須符合相關條例,高糖飲料、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等是不允許售賣的。而且,這里的學校大多沒有食堂,都是學生自帶食物,只有高中有簡約的餐廳。
不知什么緣故,這里的人們有好多種過敏癥狀,為此,學校被要求在學生出現過敏癥狀時,要能及時處理。于是,相關的培訓、相關儀器的采購、校醫的配備等,都被納入了學校的健康管理條例,并做好了相關預案,這樣,一旦出現情況,學校就能有條不紊地進行處理。
五、切實推行均衡教育
加國的中小學沒有重點校與普通校之分,基本采取劃區招生,家長只要在教育局網站上輸入自己所住街道的名稱,便可查詢到自己的子女該就讀的小學或中學。
每所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差無幾,配置均衡。而且,從小學到高中,每位教師都配有一名助教,這樣,教師就能在教學中盡可能地關注到每一名學生,及時發現他們出現的問題,從而給予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學校還要跟蹤學生能否順利升級,升到了什么樣的學校,在新的學校里學習的情況怎樣。
而教師也不是固定服務于某一所學校,他們的檔案在教育局,每年由教育局根據各校的生源情況進行一定的流動,以便更好地做好均衡教育。
六、積極的人生引導
培訓中心托尼校長與我們分享了他的教育哲學——“告訴學生應當知道的”。他說,有調查表明,北美地區人群一生的美好回憶多在中學時代,因此,這里的校長希望教師不要一味地專注于學術生活,也要有禮儀社交等方面的豐富多彩的活動。
而很多教師也承諾不僅會認真工作,也會在業余時間給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而給予學生積極的人生引導。
七、實在的社區教育
加國教育的“以生為本”,除了學校外,還體現在社區教育中心。
例如,多倫多有140多個社區教育中心,每個中心都有學前教育室、籃球室、健美瑜伽室、棋牌器樂室、游戲室等專門教室。每周一到周五下午三點學校放學后,社區教育中心的教師就把孩子接來(或由家長送來),進行自由活動,直到六點,其間,中心提供飲料和點心。六點到八點由教師進行輔導或訓練,孩子可從事各自感興趣的活動。這里的教師并不一定由具有教師資格證的人擔任,不過,他們必須要有從事相關職業的資格證。
而在室外,有棒球場、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兒童游樂區、門球場以及大片草坪等可供孩子們運動休閑,真正體現了提升國民素養的目的。
雖然加拿大的教育也不是完美的,但這種“以生為本”的理念和實踐,卻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認真思考,這對改進我們的教育管理方式,提升教學質量,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