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中如何建設小組,是值得每一位教師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小組建設”的視角,以具體實踐為依托,闡述了初中課堂“小組建設”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小組互助 學習共同體 學習層次 學習者身份 歸宿感
構建初中課堂小組互助式學習共同體,是指在初中課堂學習過程中,通過某種關聯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圍繞共同的學習目標而自發進行的互幫互學的活動,最終讓學生明確學習者的身份,收獲成功的喜悅。
圍繞小組建設,我們遇到了一些難題,也采取了不少對策。
一、確立學習層次,為學生建立發展區間
學生由于個性、天賦、稟性的不同,必然在學習結果上存在差異。所以,教師應當深入且較為全面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他們設計合理的發展區間。
首先,教師要根據班級總人數考慮將全班學生編成多少小組比較適宜。人數過多,組長難以調控;人數過少,組內合作難以進行。目前,我們主要將學生分成每4人一組,既方便組長進行分工,又便于組內合作的開展。
其次,教師要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編排小組。組內存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便于成員互幫互助;各組間的學習層次均衡,便于組間競爭,有利于檢測學習效果。
第三,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全面摸底,研究學生的不同現狀以及發展趨勢。接班伊始,可采用“自愿組合或隨機編組”的方式,讓學生盡快組成學習小組,直觀體驗小組互助式課堂學習的氛圍和形式。經過一個月的磨合和適應后,教師要召開學科性質的主題班會,引領所有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及主要不足,商討重新編組,公布建組原則,明確實施細則。這個過程既是“教師尋找學生”的過程,也是“學生找回自我”的過程。如果教師對學生較為了解,不妨以“習慣與能力”作為明確學習層次的兩個基點逐步厘清全班學生的學習層次及發展區間。
第四,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劃分學習層次的辦法,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層次。層次并非終身制,可以“滾動”,周期以一個月為宜。教師要掌握三點原則:一是實事求是,即給出適合該生現狀的定位并充分說明理由;二是尊重,即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和充分的話語權,讓他們自我定位;三是民主,即“在集體中商討”,幫助其準確定位。
第五,學生明確學習層次后,就進入選組環節。選組時,教師應當先讓相同層次的學生聚在一起商討選組規則;然后讓A層次的學生選定小組編號,并由他們擔任組長;接著,其他層次的學生根據商定的規則選定對應的小組。所有學生選組完畢后,要拍照留念,并將照片張貼公示。
二、明確組長職責,為小組建立適切職責
編組選組塵埃落定后,接下來就要對組長進行培訓,這一點至關重要。
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培訓。
一是明確組長職責。我們規定由A層次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組織組內討論、組間展示,激發調動組員的學習熱情,對有疑難的地方進行解答,對課堂內的學習檢測進行檢查等。組長往往學有所長或學有余力,有能力也有義務幫助組內成員共同進步。我們也會定期召開例會,讓組長間相互切磋技能。
二是樹立領袖氣質。團隊合作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團隊中的領袖更是“榮辱等身”。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不僅僅是領導力的集中體現,更是自我獲得各種機遇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們挑選了《未來需要哪些人才》等文章供組長們參考,同時提供了相關案例讓組長們進行討論,幫助他們樹立領袖氣質、建立領導氣場。
三是搭建成長平臺。我們要求組長們以小作文的形式,適時地在班級展示“組長工作的酸甜苦辣”,并以日志、微博、微信等方式與全班學生分享。
三、健全統計功能,為成員建立習慣規則
眾多成功的合作學習模式表明,合理競爭是重要的手段,而競爭則需要一系列量化考核機制。量化考核往往以組內成員學習后的得分為主要方式。囿于學生的特殊身份,他們往往會對這種得分產生理解上的誤差;甚至有些教師在踐行小組互助式學習共同體時,也會產生誤區。主要包括:①本末倒置,誤把“學習得分”理解為目的,過分強調“得分”,忽略過程;②分分計較,“得分”只是一種記錄,而學生內在的成長無法用得分進行統計;③完全包辦,每節課在黑板上列出小組得分情況,既流于繁瑣,也干擾了正常的課堂節奏。
我們認為,統計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得分”只是一種手段,讓學生自我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才是目的,手段有多種,但目的只有一個;得分很重要,但學生的內在成長更重要;公布規則后,讓學生自我裁定永遠比由教師包辦定奪更具可持續性。
在學生充分辯論的基礎上,我們明確了三大規則。一是傾聽對話規則。有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應該傾聽,并獨立判斷與思考該生發言的要點及合理性。二是挑戰質疑規則。一名學生發言結束,可主動邀請其他學生進行挑戰與質疑,在此基礎上,課堂中以產生“矛盾沖突”為思維的最佳狀態。三是提問設疑規則。一名學生圍繞某一話題或問題展示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其他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或表達困惑,全班學生應圍繞該生提出的新問題展開討論。
具體做法如下:①每個小組設統計員一名,負責每節課上統計組內成員課堂學習(傾聽對話、挑戰質疑、提問設疑)的得分情況,每天記錄,周末匯總并報告給總統計員(科代表),總統計員(科代表)在下周一的課上向全班匯報各小組的得分情況,并對上一周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②課堂展示發言時,分別賦予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不同分值,得分多少由學生討論決定,鼓勵層次較低的學生多交流學習感悟;③對話交流、質疑挑戰、提問設疑的得分應拉開差距,對質疑挑戰或提出疑難的學生要格外予以鼓勵。
四、完善展示序列,為學習建立競爭機制
小組互助式學習共同體是建立在“討論·展示”的基礎上的。沒有小組內的討論,全班展示就失去了精彩;沒有小組間的展示,小組討論就走向了單調。因此,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建立并完善“討論·展示”的長效機制上。
目前,我們嘗試了四大機制。一是輪流機制。每節課按小組序號輪流,由輪值組長組織課堂討論、主展示與總結。輪流次序及調配規則由組長們自己商定。二是搶先機制。輪值組長展示或發言結束后,教師不指定接下來由哪一小組交流,而是誰搶到誰發言。三是優先機制。多人起立或至講臺發言時,上周學習得分最低的小組優先發言,或學習層次較低的學生優先發言。四是領先機制。組長搶到機會后,可以指定本小組內學習層次較低的學生發言,發言不全面的地方,由組長補充。我們鼓勵組長帶領全體組員走上講臺,與全班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令我們感到欣喜的是,學生特別喜歡領先機制,因為學習層次較低的學生發言可以為本小組贏得更多的學習得分。令我們感到沮喪的是,學生從內心里不太贊同搶先機制,而是習慣于教師指名回答。當然,有時候搶先發言的小組或學生很多,如何排定發言順序也會耽誤一定的時間。而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發言時改掉“姿態不大方、聲音不洪亮”的毛病,則是令我們感到非常困難的,需要進一步研討。
五、征集獎懲創意,為評價建立全新系統
如何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更能體現一位教師的胸懷、眼界與視野。眾所周知的原則是注重過程性評價、淡化結果性評價。既然課堂是學堂,學習是學生自我習得的行為,教師是助學者,那么,教師就要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而“相信、依靠”的一條簡便易行的原理就是“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困難的鑰匙”。所以,教師應盡可能地發動學生,征集來源于學生的獎懲創意。
例如,對于所有教師都無法回避的學生的考試成績問題,學生給筆者的創意是:期中、期末考試時,設定E等為班級后兩名學生,擺脫后兩名,整個小組可以獲得50分獎勵;設定D等為班級后十名學生(E等兩名學生除外),擺脫后十名,整個小組可以獲得30分獎勵;依次類推。具體獎勵分值由組長和教師協商后,通過全班學生表決確定。諸如此類來自學生的點子,既觸發教師更新評價系統、改進評價體系,又激發學生關注自我、評價自我、研究自我。
總之,構建小組互助式學習共同體實際上就是激揚學生的生命,讓學生在學習中“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會做的事”,讓教師在教學中“且行且思考,且思且改進”。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沙溪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