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重在啟發學生的閱讀體驗與閱讀感悟。如何讓學生有效地閱讀,有深度地感悟,這是教師應該教給學生的。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即使沒有教師的教,學生也能讀有所獲。本文從抒情主人公入手,教給學生一種有效的閱讀抒情類古詩詞的方法。
【關鍵詞】抒情類古詩詞 抒情主人公 閱讀方法
閱讀教學內容面廣量大,長期以來的教學經驗顯示,教師如果想面面俱到,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此外,從“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育理念出發,“授人以漁”顯然要比“授人以魚”重要得多。因此,只有找到一種“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的辦法,才可以使這兩個方面得到兼顧。
以抒情類古詩詞的閱讀為例,筆者認為,這一“臠肉”可以選定為“抒情主人公”。
一、 探尋抒情主人公,明確抒情主體
所謂抒情主人公,就是指“能夠直接代表詩人說話,在詩歌抒情中占主體位置的言說形象”,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和寄托。但我們決不能就此斷定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因為作者是現實生活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則是文學世界中的形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作者在更高的審美理想指導下抒發的作為藝術真實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所以,如果我們找準了抒情主人公,把握了抒情主人公的真正身份,就可以為理解全詩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確定抒情主人公并不難,大多數古詩詞中的抒情主人公通過題目和內容即可明確。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一個以死明志,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亡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民族英雄。
二、走進抒情主人公,品悟詩詞意境
讀詞必須要入境。讀詩也是如此。而最好的入境之法就是如演員演戲一般忘我地投入角色,設想自己即是抒情主人公,用抒情主人公的眼、耳、口、心去看、去聽、去品味、去感受。例如,只有把自己想象成立志報國、建功立業的軍人,才能感受出“甲光向日金鱗開”的宏偉和“半卷紅旗臨易水”的悲壯。總之,走進抒情主人公,才能準確領會詩詞中的真實情感。
其實,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過程就是讀者一步步地走進抒情主人公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想,一首詩的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了。
例如,閱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們可以做如下想象:
八月的秋風無情地撕咬著我的茅屋,它是想在這軟弱的茅屋前一顯威風。可它哪里知道,這茅屋對我而言是多么地來之不易。天若有情天亦老!我只能眼睜睜地望著那一根根茅草隨風而去。掛在樹梢上的、飄落在水塘里的,都已拿不回。雪上加霜的是,那一群頑童把掉落在地上的僅剩的干茅草也抱了去。可憐我身未老、心已衰,哪里還追得上那健步如飛的少年郎?唉!罷了,罷了。
偏偏又是連夜的大雨接踵而至,將我屋內淋遍,將我床頭打濕,令我妻兒受苦。我本窮困潦倒,好不容易得此茅屋安生,卻在今日遭此劫難,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對雨長嘆,這天下的讀書人,究竟還有多少如我這般?
倘若能有一間寬敞、牢固的大房子可以讓天下貧寒之士不再顛沛流離,那該多好啊!到那時,即使讓我獨受饑寒之苦又何妨呢?
漫漫長夜,此情此景,實難入眠……
這樣,我們就能更加深刻地品悟這首詩的意境。
三、跳出抒情主人公,鑒賞創作藝術
優秀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價值絕不僅僅在于其蘊含的思想情感,更在于作者高超的創作藝術。領略這種創作藝術,需要我們站在更高、更客觀的角度,對作者的獨到匠心做冷靜的分析與思考。
對于抒情類古詩詞,我們可以從抒情主人公出發,思考兩個問題。
一是作者塑造抒情主人公的方法有哪些。
創作手法的使用直接決定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情感抒發,得當的創作手法可以使人物性格鮮明,感情真摯而富有感染力。
以此方法進一步解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對主人公的刻畫細膩而生動,既有語言動作的刻畫,也有神態心理的描摹;既有直抒胸臆的表達,也有寓情于景的含蓄。其中,最有特色的當屬“自嘆息”與“俱歡顏”的鮮明對比。一個“自”,傳神地寫出了主人公遭遇不幸后的孤獨無助,暗示了世風的淡薄。然而,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想到的依舊是“天下寒士”的生活狀況,不是同病相憐的呻吟,而是一份誠摯的祈盼。正反對比之間,人物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形象躍然紙上。
二是抒情主人公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如果說走進抒情主人公是為了感同身受,那么跳出抒情主人公就是為了“冷眼旁觀”,排除摻雜著個人情感的主觀因素,結合作者的人生際遇和價值追求,去揣摩抒情主人公被塑造出來的真正用意。
仍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詩中既有抒情主人公對自身顛沛流離、落魄困頓的哀訴“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也有對自己人未老、身已衰的哀嘆“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還有對社會動蕩、時局不定的憂思“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更有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甚至是舍己為人、無怨無悔的壯志“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其中有憤、有怨、有悲、有憂、有祈盼、有決心,究竟哪些才是作者通過這首詩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這就需要我們跳出文本,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的思想追求中去尋找答案。
做過一番調查研究后,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并非獨屬于他個人的遭遇,而是那個戰火紛飛、災荒不斷的時代里,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狀況。然而詩人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他關注的并不單單是他個人,而是千千萬萬如他一般在社會底層飽受煎熬的讀書人,甚至是勞苦大眾。所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才是他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的根本追求。而從“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我們更可以看出一代詩圣的崇高與偉大。直到此時,抒情主人公被塑造出來的價值才真正得以體現。
其實,不僅抒情類古詩詞的閱讀可以這樣做,一般的文學作品的閱讀也可以如此。因為任何文學作品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也都有其思想情感的寄托之所在。我們可以將這些寄寓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人、事、物找出來,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這就好比找到了閱讀的一個支點。有了這個支點,學生就可以撬動閱讀的杠桿,在文學的天地里自由馳騁。
【參考文獻】
[1]王確主編.文學理論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邢海珍.詩歌寫作與“抒情主人公”[J].閱讀與寫作,2005(10).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儒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