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言文教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7-9年級)是這樣表述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目標陳述,課堂教學中所運用的方式方法會更復雜一些,但達到“理解基本內容”的目標是一致的。如何理解“理解基本內容”呢?古詩文教學中常見的現象是字斟句酌、釋詞譯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為字字落實通譯一遍,學生也就懂了。對基本內容的立體把握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這種“對基本內容的立體把握”,我們或可稱為“立體的懂”。
如何達到“立體的懂”呢?我們來看一看劉恩樵老師的課例《湖心亭看雪》,他在課中運用的三種教學策略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啟發。
先說說誦讀。誦讀幾乎是教學古詩文的不二法門。但怎么讀,讀幾遍卻很有講究。你能想象在45分鐘的課堂里讓學生讀十遍課文,學生還不覺得枯燥的情景嗎?劉恩樵老師做到了,雖然與《湖心亭看雪》文長不足兩百字有關,但其四輪十遍的設計也頗具匠心。從讀順、釋義到內化、背誦,有一個梯級的鋪展。以讀為切入口,既秉承了古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做法,也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誦”的實踐,以字詞、句逗、音書畫等多角度圓融全文,讓《湖心亭看雪》的文字和意蘊浸潤心間,真正達到“立體的懂”。或許誦讀十遍之后的“懂”,還只是對文字的基本感知和對內容的基本理解,但已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非常好的基礎。即使學習就此止步,我想也比翻譯字字落實、句句到位,但直到下課仍背不全一首古詩的教學要有效果。
再說說撰聯。撰聯,就是古時的對對子,是舊時私塾的一種必學功課。它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字的敏銳感覺,以此用到古文的學習卻也搭調。劉恩樵老師意圖通過此種方式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夠由表及里,用不斷擴充的方式來梳理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立體的懂”。這應該是一種非常取巧的方式,也偶在一些課例中見到,但從最后成形的對聯看,卻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臘月西湖雪大天山云水皆滅一統色唯余痕影,更定湖亭人癡主客童傭共飲三大白難解孤獨。
且不說上下聯各詞能否兩兩相對,如“臘月西湖雪大”對“更定湖亭人癡”;也不說上下各聯對內容的概括是否恰當,如“主客童傭共飲三大白”;單就對聯的長度而言,也略顯繁瑣,會使課堂顯得拖沓。上下聯中最核心的內容是“難解孤獨”,這是運用“撰聯”這個教學策略(環節)最大的價值所在,對聯太長使這一重點難以突出。為什么“難解孤獨”是核心內容呢?因為要達到對文章“立體的懂”,還需要“知人論世”,讓這一篇文章在讀者心中真正鮮活起來,讓讀者能看到文字背后站立的這個人(作者)。由此對聯也許可以縮減為:西湖雪大天山云水唯留痕影,亭中人癡主客童傭難解孤獨。
最后說說仿詩。“仿詩”這一環節的目的,不在最后要呈現一首怎樣的仿作,而在于比較。將《湖心亭看雪》與《江雪》從內容到情感作比較,這樣的比較更有助于“立體的懂”。不過,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與“撰聯”一樣,不要讓策略形式的完成遮蔽課程內容的學習。
課例中的三種策略,提供給我們如何讓文言文學習“立體的懂”的三種方法(誦讀、知人論世、比較),很佩服劉恩樵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的諸多創意。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