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有限的,但由此帶給學生的思考卻是無限的。教師應當在課堂結尾處實現對課內知識的拓展,并使之成為學生課后進一步閱讀的起點。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語文課程的深入性和廣闊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 結尾 拓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备咝У恼n堂應該以課內知識為載體,注重學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習慣的養成。課堂是有限的,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努力從有限的課堂中生發出無限的可能。
課堂的結尾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應當是一個新的開始。掌握課堂結尾的藝術,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分以下三種類型揣摩課堂結尾的藝術。
一、問題性結尾
文本只是一個載體、一個觸發點,應當起到激發學生更廣泛、更深刻的思考的作用。
例如,筆者教學《偉人細胞》一課時,就是在讓學生討論“賈里到底是偉人還是普通人”這一問題中結束的。筆者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之所以這樣設計,主要基于兩方面的思考:一是希望學生懂得很多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二是讓學生懂得學習的過程就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學生會對同樣的問題產生不同層次和深度的思考,而提出問題本身就體現了學習和思考的價值。
二、拓展性結尾
課堂是有限的,但是它完全可以包孕更多的內容,指向更廣闊的空間。
例如,筆者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下課前給學生布置的最后一項任務是“續寫”,即讓學生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課后續寫這篇童話。從學生反饋的信息看,他們從皇帝的“昏”與“醒”,從騙子的不同命運,從人們對說真話的孩子的不同態度等角度進行了有創意的續寫,想象豐富,內容生動。
以“課后續寫”的方式結束教學活動,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因為,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產生獨特的感悟;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的容量和內涵,使學生可以以課內文本為觸發點,舉一反三,將課內與課外、外部信息與內心感悟融會貫通,從而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提升閱讀質量。
三、留白性結尾
“言有盡而意無窮”不僅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也應該是語文課堂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課堂結尾處留白,實際上進一步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而且更多的是對他們未來的人生課堂進行預設。
例如,筆者教學《棗核》一課時,考慮到多數學生對常年身在異鄉之人的思鄉之情不能有切身的體會,就在課堂結尾做了這樣的留白性結語:“‘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F在的你們還小,還在盡情地享受著父母的關心與呵護,還不能夠切身地體會這種思鄉之情。但是,你們終究要長大?;蛟S將來的某一天,當你們身處異鄉時,一張照片、一個物品、一首歌曲甚至一輪明月,都會牽動你們的情思。那時,請你們再回憶一下這節課中的‘棗核’,再體會一下異鄉人的思鄉之情。我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更多、更深切的感悟?!?/p>
一個人對特定內容的理解和對某種情感的感悟會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而表現出不同的層次。在課堂結尾處給學生留出思考和感悟的空間,不僅是對語文課堂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是實現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李鎮西老師說過,“課堂、社會、心靈應是語文教學的三塊有機聯系的‘空間’”,只有立足課堂、關注生活、走向心靈,我們才能將語文教學轉化為語文教育,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實現對生活的關注,從而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其實,語文課堂也應該是一個例子:一個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例子,一個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例子,一個帶領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的例子,一個開啟學生終身學習的例子。因此,課堂結尾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課堂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基于上述思考和實踐,筆者認為,教師應抓住三個點來設計課堂的結尾環節。
一是情感升華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三維教學目標,其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豐富的情感變化,并將所感受到的情感內化,甚至以換位思考的方式進行角色扮演,是將文本引向生活的必要途徑。教師的課堂結尾應有助于這種轉化,從而為學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奠定基礎。
二是思想共識點。
學生之間的討論是凸顯其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的有效形式?;蛟S學生在討論中會產生爭議,但爭議本身就表明了討論的價值所在。當然,爭議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共識。這種共識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上的共識又是指向較高層次的。因此,教師在課堂結尾時提出并強調這種共識,會為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因為,正確思想指導下的行動才是明確而高效的。
三是生活實踐點。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闭n堂是生活的一部分,“終身學習”的理念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們教師為學生搭建課堂與生活間的橋梁。因此,教師在課堂結尾處應關注課內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點,這樣,語文課堂就不再局限于教室內,而是指向了學生的現實生活,指向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指向了更具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廣闊的人類社會。這樣的結尾看上去是語文課堂的落幕,實際上卻意味著一出大氣磅礴的人間戲劇正在上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引導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因此,教師的課堂結尾藝術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課堂內容是否能夠有效延展。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精心設計課堂結尾,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感悟語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編.龔春燕與創新學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李鎮西.我的教育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