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一個暑假的休整,剛剛步入初中的孩子還沒有完全適應從小學生到中學生的角色轉變。面對新環境,他們在激動與好奇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不適應。本文在再現教育實例的基礎上,從學生、教師、教材、家庭四個方面進行了原因分析,找到了導致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事半功倍之法:有教無類、大教無痕、止于至善。
【關鍵詞】銜接 有教無類 大教無痕 止于至善
一、問題由來
從小學升入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次飛躍,或者說是他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學生對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內容、新老師、新同學都充滿了期待和好奇。但是,他們也多少會有一些不知所措,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鏡頭一】
開學一個月以來,小A上課時經常開小差;多天拖拉英語作業;語文周記、練字、摘抄幾乎沒有交過;數學作業也幾乎從不交。9月28日第一節英語課,他睡了半節課,第二節課也在睡覺,連大課間的音樂都沒有將他吵醒。
他的其他不良行為還有:①9月24日,他從學校的多層臺階上往下跳,非常危險,經過校長的耐心教育后,9月26日,他再次做出了翻越護欄的危險動作;②經常無緣無故地打同學,9月30日中午,在去食堂的路上,他將一名同學推倒,導致其膝蓋流血。
【鏡頭二】
小B是一名男生,報到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他了。他發型奇特,兩側的頭發很短,中間的頭發很長,且直豎著,劉海遮住了眉毛;衣著時髦,緊身衣,緊身褲;行為舉止夸張,手插在口袋里坐在課桌上,滿口臟話。
開學第三天的電腦課上,他因為不停地講話影響了課堂教學秩序而被老師要求站起來。但他斜目以視,拒不起立,嘴里仍小聲地自言自語。
開學第三周的一天,學校給每一位學生下發了開通“家校路路通”的《告家長書》,要求他們帶回家請家長填寫回執并簽字。第二天收回執時,小B對我說:“我爸說不需要開通家校路路通。”隨后,我與他父親取得了聯系,證實了小B在撒謊。
一個月下來,所有教師對小B的共同評價是:上課時要么神游,要么講話,不僅影響教師教學,而且影響其他學生學習。
【鏡頭三】
體育課上,大家都在按照規則練習傳球。小C與幾名男生無視游戲規則,在球場上亂跑,并不顧及場合,放肆地睡在球場上。
【鏡頭四】
不少家長反映:“我的孩子小學時成績一直是拔尖的,進入初中后怎么感覺不如以前了?”“我的孩子小學時一直很聽話,怎么現在變得頑皮了?”……
二、原因分析
1.從學生的角度看,這是由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所造成的。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身體發育的鼎盛時期及性成熟時期,這樣的變化使得初中生有了自己的主見與想法,希望變換社會角色,能夠獲得成人的某些權利。然而,由于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們的許多期望并不能得以實現,從而導致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挫折感,并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而且,隨著獨立性的增強,有些學生對教師開始產生失望情緒,更多地去挑教師的毛病,甚至反抗教師的管教,導致師生間的摩擦不斷增多。
2.從教師的角度看,這是由中小學教育教學方法的差異所造成的。
小學課堂容量小,教師講課速度較慢,且反復講、反復練,學生的學習主要靠教師的督促與檢查,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傳承式”的教學。進入初中后,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去發現問題,而且要學會自主安排每天的自習時間。在這種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下,有些學生沒能很好地過渡,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此外,小學教師旨在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而初中的學習則更有壓力,這也導致不少學生一時難以適應。
3.從中小學教材的角度看,這是由科目增多、難度增加所造成的。
和小學階段相比,初一年級學生所要學習的科目大大增多,而且內容更深,知識點更多。同時,初中階段要求學生更加側重于分析與理解,思維難度也有所加深。這導致一部分學生不適應,出現了手忙腳亂的情況,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表現為上課不認真、課后不努力。
4.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這是由家庭教育的薄弱所造成的。
學生升入初中后,不少家長已經無力再像小學時那樣,對孩子的功課進行有效的輔導。而且,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家長們每天疲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如果教育方式不正確,就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三、 策略分析
如何讓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初中生活呢?我認為,教師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學生,要做到有教無類、大教無痕、止于至善。
1.有教無類。
這是孔子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意思是不分貴賤,不分國籍,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孔子才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
有教無類,是教育的愛的基點。教育之愛,沒有差異,沒有盲區,沒有被遺忘的死角。有了這一基點,施教者就有了方向,有了責任,有了動力,有了博愛之心。
一般而言,優等生誰都愛,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對于那些經常犯錯誤或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我們是否就該不聞不問呢?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這樣的反差告訴我們,對于這些“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學生,教師必須將濃濃的愛灑向他們,讓他們也能沐浴到陽光雨露。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既是至高無上的,也是公正無私的。因此,教師要樹立好自己的形象,公平地對待每一名學生,這樣,就能獲得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將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大教無痕。
有的教師看到學生犯了錯誤,非常生氣,先是訓斥、批評,然后要求其寫出保證書。面對教師這樣的態度,學生往往無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而保證也是被動的。其實,沒有正襟危坐的訓導,不見聲色俱厲的斥責,讓受教育者于潛移默化中獲得教育,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教育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個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傳為佳話,就在于它蘊含的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理念,折射出的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是指責而是寬容,不是批評而是獎勵,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而是平等地對話,很好地體現了教育的有意與無痕。學生面對這樣的教師,自然充滿欽佩之情,樂于接受教師的批評。
3.止于至善。
教育的目的和本質究竟是什么?我們究竟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早就給出了答案。《禮記·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的理解是,最完美的教育在于造就最完美的人,使學生“止于至善”才是學校教育的本質。
現在,我們覺得學生越來越不好教,你批評他,他不聽,還和你頂嘴;你說“把你家長叫來”,他會嘲笑你“就會找家長,能咋樣”……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止于至善”就會起到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能徹底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學到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也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如果為師者真正做到了這些,那么,我們的教育事業、我們的學生又何愁不能“止于至善”呢?
四、結語
不同的教育思想與觀念、不同的教育素養與方法決定了不同的教育境界,而不同的教育境界又決定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廣袤原野上的一粒種子,只是收獲的季節不同;應該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我們要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價值,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應該真誠地愛護、寬容、激勵每一位學生,努力追求讓學生佩服的“無類、無痕、至善”的教育境界。追尋這三重境界,可以使我們明白教育不僅是一種職業、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事業、一種情懷。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蘇州石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