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成性教學在科學課堂中的應用是一種突破,它能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從滋生到成熟的發展進程。在生成性教學中,關鍵在“活動——體驗”的基礎上發揮動態生成的作用,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發揮、自主思考、自主獲取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的經驗、科學知識,使課堂在情境中生成,在預設空間和調整預設中生成,最終促進學生實現認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學素養的完善發展。
【關鍵詞】科學課堂 預設 生成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線性過程,而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課堂因生成而精彩,課堂因生成而充滿生機。
一、尊重生成,給生成營造氛圍
在課堂中,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會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種要求,教師應理清學生的思想脈絡,看準學生思想的癥結和可能的走向,隨時調整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動態生成式教學,不圖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讓學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談。所以當學生在獨立探究的過程中,問我是對是錯時,筆者總是反問他們“你們說呢”,留給他們一個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究。
如在上“植物的一生”一課時,筆者在講“探究種子萌發條件”,一個學生突然問:種子如果沒有種皮能不能萌發?根據科學教學參考書的要求,只需讓學生探究出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即可,所以備課時筆者也沒有設計這個問題。怎么辦?是搪塞過去,還是置之不理?可這畢竟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好機會,想到這里,筆者放棄原有的教學設計,坦然地告訴大家我暫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用實驗證明吧。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學生考慮得非常細致,不僅把種子萌發的內部條件——種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探究出來,而且還擴展到“土壤、光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同時也解決了“沒有種皮,種子很難萌發”這一科學教科書上沒有的知識點。
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是有限的,而課后的時間卻是無限的,在教學中,當學生有創造的火花生成時,即使這個問題不適合在課堂上展開,也不要采取否決的態度,而要鼓勵他們課后去尋找答案,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程參與和關注,不是簡單布置學生下課之后再研究就不了了之。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心理方面的影響,不大可能課后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一次機會也就這樣消失了。要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無論是在課堂上能研究的還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來的而且是有價值的,老師都會很重視,而且會和我一起想辦法創造條件去進行研究。時間一久,學生的智慧潛能會火山爆發般顯露出來,這時不讓學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我們追求的也許正是這一點。
二、在預設中給生成留足空間
我們強調課堂的動態生成,但并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預先設計,并在預案中就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應該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課堂上完成的演示實驗往往由于教師的事先預設,實驗過程、現象單一,而家庭實驗、課外實驗不確定因素更多,很難預設,卻更易生成。所以應該將課堂與課外實驗有機結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活動。如在“電能的利用”一節的學習中,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認識一些電器設備的功率,書上只提供了一些常見家用電器的功率值,學生可以通過自學獲得。而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事先在回家觀察各種家用電器的功率,填入事先設計的表格內。不同學生觀察的和準備的說明書都不一樣,學生也都會仔細傾聽和閱讀別人提供的說明書。于是在課堂上生成了很多新的問題,如不同空調功率相差很大,空調制熱和制冷功率不一樣等。很顯然,課前的自主準備材料促進了課堂生成。
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的過程,它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學生成留足空間。
三、根據生成及時調整預設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課堂經常會被學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所打斷。這些“意外”或許會打亂教學的節奏,但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而學生總是在這樣不斷的生成過程中得以發展。
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中,教材沒有安排“回聲”,但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教學中提及回聲知識,讓學生有所了解。學生對回聲表現出濃厚興趣,許多學生提出疑問:教室里為什么聽不到回聲?教師解釋:因為人耳無法把反射的聲音與原聲區分。學生聽后略有遲疑,又問:怎樣的反射的聲音與原聲人耳才能區分呢?如果繼續回答學生的疑問,那將離教案的預設越來越遠,為了完成事先預設的其他內容,必須盡快結束這個內容。筆者立即解析到:反射的聲音到達人耳的時間要比原聲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區分開。聽完這個解釋,學生馬上追問:怎樣的聲源才能讓反射的聲音比原聲晚0.1秒呢?面對學生高漲的熱情和不斷的質疑,教師的情緒無法不為之感染,只能決定不按照預設的教學進程進行課堂教學,隨機應變地調整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計算離障礙物至少多遠才能將反射的聲音與原聲區分開,進而又提出更加誘發學生思考的問題:(1)你能用這個知識測量海底的深度嗎?(2)你能用這個知識測出聲速嗎?通過進一步教學學生終于把涉及的問題解決了。雖然預設的教學沒有完成,但令教師欣慰的是學生得到了預設之外的喜悅和收獲。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本,在學生需要時大膽地跳出預設,只有這樣才能更藝術化地調節教學過程的輕重緩急。
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教學不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離開了預設,生成也無從談起,沒有生成,預設亦即變成教條,沒有了智慧挑戰的課堂難道還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新課堂嗎?因此可以說,課堂是在預設中生成,在生成中預設,在對立統一中優化整合,有效建構,全面發展,這樣才能讓課堂智慧挑戰成為可能。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