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生命化課堂已不是新鮮事兒,但基于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成長性的特點,生命化課堂從根本上說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發展著的。所以,構建一種標準的生命化課堂模式的說法,從理論上說不僅是站不住腳的,在實踐上也是行不通的,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亦不例外。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對生命化課堂應有特征的了解,結合對《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理解,就思想品德課生命化課堂的構建談幾點認識。
1.在教學目標上,凸顯生命教育的意義。
教學目標是學習者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較為明確的、具體的表述,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過程中制約著教學策略設計和教學評價的設計,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的規定,確立了思想品德學科“成人”的教學目標的核心地位。無疑,“成人”不是“成年”,也不是“成熟”,而是“成長”,即“成長為人”,是指要學會做人,學會做有用的人,做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用課標的話說,做“負責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價值底線。如何才算成長為人這個問題,盡管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有三個要素不可或缺,那就是: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創新精神,唯有如此,方顯學科的價值所在,彰顯“成人”的“生命意義”。而這一點,學科任務依舊任重道遠。
2.在教學內容上,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堂的基礎。”思想品德課程不是脫離于學生生活之外的單獨體系,而是學生生活中應該包含的內容,是學生生活、生命成長的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而不僅僅是課程建構的基礎。鑒于此,教師應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內容,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以直接經驗來豐富、擴展和提升學生的個體認識,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課堂真正走入學生的現實生活,關照學生的認知、體驗、陶冶和感悟等多種成長方式,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使課堂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及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3.在教學方式上,感受生命教育的體驗。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有一段名言:“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強調了體驗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更為如此。“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它注重的不是某種道德的灌輸,而是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因而,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活動設計和情境創設,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小組合作和活動探究,開展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使學生在親歷和體驗中理解知識、發展能力、建構意義、生成情感,激發學生的智慧和生命潛能,讓學生充分感受蘊藏于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在建構“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的教育境界中,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整體生命的生長和豐滿的過程。
正如人類生命質量的提升永無止境一樣,生命化課堂的構建亦沒有盡頭,思想品德生命化課堂構建同樣亦不例外。愿本文能為生命化課堂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點有益的啟示,為思想品德生命化課堂的構建提供一些合理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