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是言語環(huán)境或使用語言環(huán)境的簡稱。語言表達的意義來自它和語境的關系,語文教學離不開語境。筆者以語境教學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本,解讀人物,理解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正確理解修辭意義,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準確解讀人物形象
文本是溝通作者和學生的橋梁,文中的人物形象被學生讀懂和理解,其關鍵在于閱讀文本,解讀好文本,而在其中起到穿針引線作用的就是語境教學了。
如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李森祥先生的小說《臺階》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父親用畢生精力造好了一棟九級高臺階的新屋后,從老屋里拿出四顆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讓我來放。許多鞭炮的紙屑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覺得許多人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父親明明是該高興,卻露出尷尬的笑。”那么,此處父親為什么在愿望實現后卻不敢放鞭炮,而且露出尷尬的笑呢?稍作思考后,很多學生都認為父親的形象是忠厚老實。按常理分析的確如此:父親多年的愿望實現了,然而這個被艱難的生活“磨煉”得早就不知道艱難的農民居然不敢為自己的成功放喜慶鞭炮,且手足無措,這中間所表現出的窘態(tài),反映了他性格中的忠厚老實。其實綜觀全篇,這樣分析是不全面的。于是我引導學生結合語境,結合上文,提醒學生去思考父親是在什么處境下、什么背景下出現這樣的動作和神態(tài)的。正是通過這樣的語境分析,學生聯系到前文“父親總說我們家的臺階低”,這個情節(jié)就好理解了。臺階低,意味著經濟地位低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不習慣,很尷尬了。其實文章用隱蔽的手法表現了一個農民地位的卑微。從語境這個角度分析,學生加深了對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
二、合理揣摩人物心理
在對文本進行閱讀時,有時還需結合文章的社會環(huán)境,了解作者的經歷等,才能揣摩好人物的心理活動。
在教授魯迅散文《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請揣摩開頭一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這句話表現出作者怎樣的心理活動或情緒?結果很多學生一頭霧水,不能理解。于是,我播放了一則鏈接材料,讓學生了解了魯迅先生在寫這篇文章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心路歷程:魯迅那一代人從懂事起,就經歷了甲午和庚子兩次奇恥大辱,弱國小民,國內一片黑暗和腐朽。當時很多有志之士,為了救國救民,負笈海外,魯迅也是懷著尋找救國救民之路的希望到異國留學的。此前,魯迅在南京讀了水師學堂和礦務學堂,為繼續(xù)尋找科學救國的真理,帶著熱情和希望到了日本。但是,在東京,看到“清國留學生”的墮落,他感到絕望。那些“清國留學生”擺弄著滿清王朝強加給漢族人的奴隸標志——辮子,在覺醒者看來,辮子是恥辱的象征,而在麻木不仁的人眼中,這是“國粹”。特別在甲午以后日益強盛的日本國土上,留學生精心擺弄辮子,是缺乏民族自尊、不思進取的表現。魯迅不愿意看到中國人沒有自尊,然而竟處處看到“清國留學生”這種表現,因而無話可說。他本以為國人到了國外能發(fā)憤勵志,沒想到青年學生也是這樣不求上進。把眼前所見與此前在國內見到的進行比照,一句“無非是這樣”,看似淡然、漠然,實際上蘊含了魯迅對“清國留學生”強烈的不滿情緒和不愿與之為伍的心理。經過結合文章的社會環(huán)境,也就是語境,學生對開頭這句話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且后來魯迅為什么離開東京去仙臺,見到恩師藤野先生這樣的情節(ji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精確分析詞語含義
我們在閱讀中常常會碰到一些詞語被巧妙地用在句子中,特別富有表現力,有助于刻畫人物形象,甚至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我們在做閱讀理解時,也會遇到這樣的題型:結合語境,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一個詞語,從詞典中來看,它可能有很多種解釋,這叫做一個詞的“詞典義”。可是在具體的文本中,它的含義卻受到上下文的限制,是這個詞語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的、具體的,不同于詞典義又與詞典義有著內在聯系的新的含義,這叫做詞的“語境義”。利用好“語境義”,可以很好地理解課文。
筆者在講授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陳毅市長》一文時,帶領學生分角色誦讀課文,揣摩陳毅市長和化學家劉仰之的人物形象。課堂上,同學們各抒己見,結合文本解讀人物形象。質疑交流環(huán)節(jié),有同學問了一個問題:下列句子中“化學”一詞的含義分別是什么呢?(1)我以為,齊先生雖是海內聞名的化學專家,可是對有一門化學齊先生也許一竅不通。(2)陳市長真不愧是共產黨人的化學家,沒想到你的光臨使我這個多年不問政治、不問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學變化。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并沒注意到。不過,我聽后,已明白兩句中“化學”的含義是要結合語境才能理解的。于是,我先將“皮球”踢給了同學們,在大家不能說明白的時候,我對“語境義”進行了講解。經過我的講解和提示后,學生們很快給出了答案:(1)“化學專家”中的“化學”是指自然科學中的化學。“一門化學”中的“化學”是指社會變化之學。 (2)“化學家”中的“化學”指改革、變化。“化學變化”中的“化學”可理解為“像化學那樣的”。其實,像這樣結合語境回答問題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再贅述。
四、深刻體會修辭作用
初中語文中的修辭教學,常常會走入這樣一個誤區(qū),即修辭教學往往偏重于教給學生一些答題形式上的套路:此句(此段)運用了……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內容,語言表達優(yōu)美,易懂。但學生是否理解了修辭的意義,卻很少被重視。因此,學生在答題時答不到真正要義的現象比比皆是。為提高學生辨識修辭方法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加強了語境教學,特別是語境分析。修辭必須借助語境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離開特定的語境,不但無法起到修辭作用,而且會阻礙讀者對作品的理解領會。魯迅在散文詩《雪》中,將朔方的雪比成“包藏火焰的大霧”。其依據的語境是:時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先生生活在北洋軍閥段祺瑞統治下的北京;北方的雪干、細、不粘連;魯迅心中的理想,性格。時、地、景、情相契合,使得“朔方的雪”的比喻鮮明地突出了作品主題——雖身處孤獨卻永不頹廢、毫不退卻,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倘若離開上述特定語境,生搬硬套,將同樣的比喻用于一篇寫雪的散文,“雪,如粉,如沙,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就顯得不倫不類,令人費解,沒有任何修辭作用。讀者對修辭方法的理解和分析,必須建立在語境分析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走進“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的死胡同。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