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說:經濟發展新常態簡單地說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也應有新常態,其核心就是要遵循教育規律辦教育。
新常態下的教育應回歸教育本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英國教育家赫·斯賓塞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個性。” 教育絕不應該成為學生發展、成長的枷鎖和禁錮,教育應回歸到“人”的本原上來,讓“人”成為教育的唯一目的,做到以人為本,遵從人性,尊重學生的生命與個性,解放學生的身心,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鼓勵他們不斷嘗試、想象、創造,使他們有健全的人格、豐富的情智。
新常態下的教育應重視內涵提升。教育新常態下的學校管理不應再側重于硬件建設和規模擴張,而應致力于追求教育的價值重塑和內涵超越。學校應樹立正確的辦學思想,凝練先進的學校文化;應從同質化向多元化、多樣化轉型;應建設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應打造體現 “學生為中心、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應形成根植于學校歷史、現實、未來的文化特色,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新常態下的教育應追求綠色質量。愛因斯坦說:“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因而,新常態下的教育應不再以“分”為向導、以“考”為法寶、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目標,而是要基于“人”的哲學思考與追問,把培養精神獨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擔當的合格公民作為己任。要著力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絕不以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為代價換取所謂的“高質量”;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常態下的教育應優化教學方式。新常態下的教育,不是強迫,而是引導;不是灌輸,而是浸潤;不是施壓,而是影響;不是改造,而是改變。它不是讓每個學生去適應同一種教育方式,而是要以靈活的、智慧的教育方式去適合每個學生。要將“工業化生產”的教育方式改變成“農民種田”的方式,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順其自然,絕不揠苗助長,絕不急功近利,絕不用壓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育學生。
新常態下的教育應運用多元評價。評價的最終目的應當是激勵人、發展人、發現人,而不是篩選人、限制人、淘汰人。學校應該為學生拓展更大的學習空間,提供更多的自主發展機會。對學生的評價不再只看“冷冰冰的分”,而應更多關注“活生生的人”。學校應把學生的品德看得比分數更重要,把成人看得比成才更重要,把過程看得比結果更重要。“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我們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充分挖掘、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初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