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的出現必然引起語文教學的深刻變化。小切口、多選擇不僅是“微課”的外在特征,也是一種教學的指導思想,它強調學生自主,強調知識“點”化,強調問題引領,強調深度探究。本文試圖從目標指向、知識處理和流程設計三個方面來深度探討“微課”時代的語文課堂教學。
【關鍵詞】“微課” 語文 教學
“微課”是學習的一種新形式。它不僅從技術形態上匯集了圖、文、聲、像等媒體的優勢,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滿足他們對各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微課”時代的語文教學形態必然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小切口、多選擇不僅是“微課”的外在特征,也是一種教學的指導思想,它強調學生自主,強調知識“點”化,強調問題引領,強調深度探究。那么,“微課”時代,我們的語文教學究竟應該有哪些變化呢?
一、目標指向:少教多學,自能讀書
現代教育越來越強調學習主體的回歸,“讓學生自己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大趨勢。正如葉圣陶所言:“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這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種學生高度自主的學習狀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歷一個長期學法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要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減少教師的講授、指點,逐步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范圍,通過少教多學,一步一步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微課”作為一種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本身就包含著學生自主學習、自由選擇的因素。“微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充分運用好“微課”資源,讓學生從接受信息的狀態轉變為自主學習的狀態,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靈活、主動,參與度更高。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詠春的散文名篇,它極力狀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之美,贊頌了春天的活力。文章語言清新華美,感情熱烈奔放,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圍繞“美讀頌春”設計了這樣一組活動:
1.賞景尋讀。觀看春景MV,從文中找出和畫面相對應的文字,大聲朗讀。
2.美點品讀。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美的文字,在圖片庫中選出與其最為相配的畫面,品味作者的情思之美、用詞之妙,并通過朗誦來體會文章的妙處。
3.感情誦讀。播放朗讀指導微講座。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文字,充分考慮它的內容、感情、節奏等諸方面要素,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進行朗誦表演。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媒體資源主要有三個,一是春景MV,二是春景圖片庫,三是朗讀指導微講座。MV的使用目的是激情引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表現美景的文字中去;圖片庫的使用則是讓學生在讀文字的基礎上去選擇圖片,其實質是讓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為進一步品味語言做鋪墊;微講座則旨在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提高其誦讀水平。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使用的微視頻是教師課前制作的,教師的作用比較外顯,但它最終是讓學生自己去尋讀課文,初步實現了由教到學的轉變;第二個環節,雖然圖片庫還是教師準備的,但學生可以在圖片庫中自由選擇,找出自己認為最能表現文字之美的圖片,為品味文字做準備,學生的自主性進一步提升;第三個環節,則完全由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段落,自己考慮內容、情感和節奏等諸多因素,自己練習朗讀,自己進行朗誦表演,最終自我評價、自主反思總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說,通過這節課,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春之美,也不僅是文章的語言之美,更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和實踐,學會了如何用朗讀去傳達感情,提升了自我學習的能力,向“自能讀書”邁出了一大步。
從學力提升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必然指向“自能讀書”。在使用“微課”輔助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自主選擇的范圍,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同時,還要設計好逐步放手的路徑,從教師指點、示范逐步向學生自主學習過渡,這樣,語文教育才能夠從葉圣陶所說的“給指點,給講說”,走向“少指點,少講說”,乃至“不指點,不講說”的境界。
二、知識處理:連珠成串,自成體系
傳統的課,往往會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求“掌握說明的一般方法”“學會品味有表現力的詞語”等等,但這些目標實際上比較虛化。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言:“在理論內涵上,這些目標性表達都不是教‘這一篇’課文的目標,而是完成多個‘這一篇’課文的教學后才能達到的目標,用一句術語來說,是‘課程目標’。”簡而言之,這樣的目標是一節課不能承受之重。
“微課”則有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它是從知識點、能力點出發的。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興趣,自主選擇某個“點”來學習;課后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需要復習或查漏補缺的“點”。“微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在處理教材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對目標、知識、能力進行分割,從中遴選出比較有價值的“點”來。例如,教學《三峽》一文,可以從以下幾個“點”來出發設計一組“微課”:
1.三峽風光之美。圖片配樂視頻:三峽四季景色的代表性圖片,配上文字說明和音樂,讓學生能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2.《三峽》文字之美。文字視頻1:從山水作偏旁的字看漢字造字法之美;文字視頻2:從壯美轉向凄美——談談《三峽》語言的表現力;文字視頻3:《三峽》語言的音韻美。
3.《三峽》構思之美。MV視頻:三峽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文字視頻:探求三峽先山后水,先夏水、再春冬之水、最后秋水的內在邏輯。
4.《三峽》情操之美。講座視頻:酈道元的生平;文字視頻:三峽道路的艱險;思考:什么樣的情懷才能造就這樣的文字?
這樣的一組“微課”,幾個“點”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一定內在聯系,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三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微課”背景下的課堂要比常規課堂教學靈活得多。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點”畢竟是點,如果學生只能在“點”的層面進行學習,勢必會導致知識能力的不系統,對學習材料認識的不全面。所以在“微課”資源開發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地把一個個相關的、類似的“點”串起來,做到“連珠成串”,形成特有的知識體系。
例如,教學“文言文詞義的推斷”,可以這樣來設計幾個“點”:1. 組詞聯想,推斷詞義;2. 內外遷移,推斷詞義;3.字形分析,推斷詞義;4.通假判斷,推斷詞義;5.語境觀察,推斷詞義。每個“點”做一個或幾個“微課”,然后把這些“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知識鏈”。
圍繞一個知識點可以做多個“微課”,也可以在一個“微課”中選入多篇課文的內容,將該知識點在不同課文中存在的“點”進行充分展示,連珠成串,讓學生充分掌握。例如,設計“小說中的環境”這一“微課”,可以選擇這樣一些“點”來進行設計:
視頻1: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地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故鄉》)
解說:自然環境凸顯故鄉衰敗特征,烘托人物悲涼心境。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故鄉》)
解說:自然環境描寫,為少年閏土的小英雄形象提供背景,是作者美好故鄉的象征。
視頻2:
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一點風也沒有。(《在烈日和暴雨下》)
解說:自然環境描寫,突出天氣熱得反常,為下文寫天氣巨變埋下伏筆,預示了車夫祥子拉車的艱難。
沒人敢抬頭看太陽在哪里,只覺得到處都閃眼,空中,屋頂上,墻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著點紅,從上至下整個地像一面極大的火鏡,每一條光都像火鏡的焦點,曬得東西要發火……
……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幾分鐘,天地已經分不開,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處流,成了灰暗昏黃的,有時又白亮亮的,一個水世界。(《在烈日和暴雨下》)
解說:自然環境描寫,表現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通過對極端天氣的描寫凸顯祥子拉車的痛苦。
視頻3:
四下里一片寂靜……廣場上連人影也沒有。小鋪和酒店敞開大門,無精打采地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像是一張張饑餓的嘴巴。店門附近連一個乞丐都沒有。(《變色龍》)
解說:社會環境凸顯市場蕭條,暗示沙皇統治下的社會毫無生機,為媚上欺下、無恥善變的警官出場做鋪墊。
視頻4: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孔乙己》)
解說:酒店環境描寫,為人物的出場提供場景。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
解說:社會環境描寫,突出當時社會嚴重的階層分化現象,為孔乙己這一特殊人物的出場做鋪墊。
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孔乙己》)
解說:社會環境描寫,用當時眾人對身處社會底層孔乙己的嘲笑,表現了當時人們的心靈麻木、冷漠,揭示了孔乙己悲慘命運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根源。
總結:通過打通課內的多篇小說,將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單獨提取出來,使學生能夠通過這個“微課”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1.小說中的環境氛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2.環境描寫可以為人物的活動提供場景,能夠預示或推動情節的發展,為表現人物的心理或性格服務。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所謂“連珠成串”,首先是要確定采擷哪些“珠”,即有價值的知識點。我們不僅可以以一篇課文為范圍,充分挖掘有價值的“珠”;也可以圍繞一個知識點,打通若干篇文章,從中找出有價值的“珠”。其次是要把這些“珠”連綴成一個可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的系列,可以是一個“微課”,也可以是一個“微課”系列。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候能夠把一個個的“點”融會貫通起來,學到較為完整和系統的知識、技能。
三、流程設計:問題引領,自主探究
“微課”創始人戴維·彭羅斯提出,可從“在哪里挖掘知識”“需要挖些什么”“怎樣對學習進行監督”三個維度提出相應的“微課”教學設計策略。他指出了“微課”設計的重要原則:基于問題。
“在哪里挖掘知識”是“微課”背景下語文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到存在問題的地方去挖掘,課的價值才能得到彰顯。一般來說,要綜合考慮兩個方面,一是知識本身的問題,從知識的結構體系中把最有價值的“點”找出來,通過直觀的方式使之形象化,降低學生掌握的難度;二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儲備和智力發展水平上掌握起來有難度的問題,這一類屬于“跳一跳才能夠得到”的,可以通過“微課”來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因此,教學流程設計要充分體現 “用‘微課’提出問題”“用‘微課’激發思考”。
例如,《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的名篇,該詩歌通過想象牛郎織女逛天街的幸福圖景,表達了對自由、光明和幸福的向往。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這一主題,我設計了這樣的一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借助“微課”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深入探究:
1.圖文視頻:詩內外的牛郎織女。視頻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詩中的牛郎織女”。視頻展示的是牛郎織女牽著孩子提著燈籠在天街上幸福地閑逛,所配文字是“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第二部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視頻展示的是王母得知織女下凡成家之后暴怒,勒逼織女返回天宮,牛郎披牛皮追趕,卻被王母用簪子劃出的銀河阻擋,只能徒呼奈何、隔河相望的場景。
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用矛盾的場景使學生產生疑問、發現問題,對詩歌的內容和主題產生較為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看完視頻之后,筆者提問:看了這兩段視頻,你發現了什么問題?學生非常明確地指出,郭沫若筆下的牛郎織女和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命運截然相反。很快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郭沫若作為一代文豪,當然是知道這個傳說的,他為何要反其意而為之呢?至此,學生的問題意識被激發,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
2.圖文視頻:災難深重,追求光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查閱了郭沫若的生平及寫作的時代背景,設計了這樣的“微課”視頻:
(1)視頻:1921-1922年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人痛苦的生活場景。
(2)文字:中國人探求救國之道的歷程:①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②五四運動震撼著每一個熱血的中國青年。從1919年到1920年,全國有數千人赴法勤工儉學,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他們中有鄧小平、周恩來、向警予、陳毅等大批人們熟知的英才。與此同時,日本的崛起,使大批熱血青年將目光投向日本,掀起了留日狂潮,其中包括孫中山、黃興、魯迅、郭沫若……他們在那個風云激蕩的歲月,卷入求學救國的洪流。③用顧城的詩句結尾: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看完之后讓學生深入討論:為什么郭沫若筆下的牛郎織女和傳說中的牛郎織女命運完全不同?
“微課”中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那個極端黑暗痛苦的年代,了解了當時眾多先進的知識分子追求光明、追求救國之道的大背景,然后用“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引導學生結合郭沫若赴日留學的經歷理解他對光明的向往和追求。這樣就給學生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資料——現實社會越是“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郭沫若心中對光明的追求就越是熱切,他在暗夜里永不放棄對光明的追求就越是可貴!讓學生能夠由人論文,理解作者筆下的天上的街市、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3.圖文視頻:不動筆墨不讀書。
(1)文字:不動筆墨不讀書。
(2)視頻:①毛主席點評《二十四史》片段;②金圣嘆點評《水滸傳》片段。
(3)文字:天上的街市充滿了光明、自由和幸福,這是郭沫若社會理想的象征,你從詩篇中的哪些地方能夠看出郭沫若對理想社會堅信不疑?請你也做一回毛澤東、金圣嘆,在郭老的詩篇上留下你的圈點和批注。
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重要標志是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學生在前兩個環節深入探討的基礎上,再次回到詩歌的文字中來,通過圈點,很快就能發現文中的四個“定然”能夠表達出作者對光明社會一定到來的堅定信念。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和金圣嘆點評《水滸傳》的例子,不僅能夠給學生以方法的指導,而且能幫助學生樹立使用“圈點批注讀書法”的信心。
綜上所述,“微課”時代,語文教學必然要產生一些變革,這種變革不僅是媒體制作和使用技術層面的,更是教學指導思想層面的。“微課”時代的語文教學,要著眼于發現高價值的知識點和能力點,“由點到線”“織線成網”地重構知識體系,構建能夠促進孩子自主學習的資源庫。“微課”時代的語文教學,還要充分利用“微課”資源,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領他們不斷去學習、思考,在探究中獲得語文素養,促使他們從“要我讀”向“我要讀”轉變,不斷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最終實現“我會讀”。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揚州市美琪學校副校長)
推薦書目
書名: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時代的教育革命
作者:[美] 薩爾曼·可汗 著;劉昱含 編;劉婧 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國教師報》2014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之TOP 10,《第一財經周刊》2014年度十大商業圖書。
從遠程指導表妹數學,到擁有163.3萬訂閱者的在線學習網站,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改革家薩爾曼·可汗于2010年入選《財富》“全球40大青年才俊榜”,2012年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可汗的頭號粉絲比爾·蓋茨為何表示“我認為你預見了教育的未來”?谷歌為何從15萬個投資方案中選出了可汗學院,并將其翻譯為世界上最常用的10種語言?可汗學院的教學理念究竟緣何脫穎而出,成為顛覆傳統課堂教學的先鋒力量?這本書將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