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相對性”是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jié)的內容,《課程標準(2011版)》對本節(jié)的要求是:知道機械運動,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與老版本《課程標準(2001版)》相比較,認知性目標的要求從“理解”降為“了解”水平,教學設計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夠從物理學的角度舉例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此必然涉及判斷運動和靜止的科學方法。滕老師對本節(jié)內容的處理體現(xiàn)了情智物理的教學主張,物理教學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智慧的生長,還要關注學生對物理科學之情乃至人類的自然之情經(jīng)由教學而獲得生成,可以說物理教學過程是情以智為基、智以情為本、情在智中生、智在情中求的過程。“運動的相對性”的教學設計深深地打上了情智物理的烙印,是情智物理的課堂理想照進課堂現(xiàn)實,課堂現(xiàn)實又集中體現(xiàn)情智物理的教學主張,除此以外,它還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打破教科書的結構,重構教學的邏輯序列。教學活動是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深入解讀教科書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其思維規(guī)律而開展的師生共同面向教學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課程資源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教科書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前對教科書的解讀顯得非常重要。蘇科版在編排“運動的相對性”時創(chuàng)設小明與小華在火車中判斷火車是否運動的情景,引導學生掌握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的方法,再利用運動員室內跑步的頻閃照片鞏固這一方法,進而介紹運動的相對性。滕老師的教學設計打破了教科書的這一編排方式,從學生熟知的“運動員是否運動”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方法,進而通過小明與小華在火車中判斷火車是否運動的情景,既鞏固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方法,又為運動的相對性做好鋪墊。這一重構的教學序列是基于對情境創(chuàng)設的深刻理解,即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要符合物理學科知識的邏輯展開,也體現(xiàn)滕老師貫徹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
第二,挖掘學生的內隱觀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斑\動的相對性”這節(jié)課的核心概念是參照物,從物理學科層面來看,要描述物體的運動就必須選擇參照物,從物理課程層面來看,判斷物體運動的關鍵在于參照物的選擇。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只有緊緊抓住參照物的概念,才能有效判斷物體是否運動。滕老師在處理參照物的概念時,充分認識到學生對物體是否運動有天然、樸素、生活化的判斷,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這一內隱觀念,追問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物體是否運動與判斷的依據(jù),從而實現(xiàn)默會性判斷向顯性判斷的轉化,既建構參照物的概念,又學會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方法,實現(xiàn)從感性的具體上升為抽象的規(guī)定;利用判斷火車是否運動的情景既鞏固了參照物的概念和判斷是否運動的方法,又體認到參照物的選擇對物體是否運動的判斷具有決定性作用,從而形成運動具有相對性,實現(xiàn)從抽象的規(guī)定上升為思維的具體,達成教學目標。
(作者為南通大學理學院物理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