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教研組為單位,以教師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研究為載體的日常教學研究走向有效的關鍵在于有主題明確的整體架構,有一定層次的認知水平和行為跟進技術,以及包容、開放的心態。
【關鍵詞】主題先行 技術跟進 開放心態 追求有效
學校的日常教研是指以教研組為單位,以教師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研究為載體,定時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有效的日常教研不僅能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幫助學生走上更好的發展之路,而且能提升教師的反思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考察當前學校的一些日常教研活動不難發現,教研組一般都能按照學校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活動,但比較普遍的問題是,教研活動質量不高,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目的性和自覺性還不強。
筆者認為,要使日常教研變得有效,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整體架構,主題先行
“主題先行”是文學創作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在積累了大量的生活材料、形成了生活經驗之后,提煉出一個明確的“主題”,再根據“主題”對創作素材進行篩選整合,使“主題”得以最佳表現的一種文學創作方法。古人用“意在筆先”表明要想寫出好文章,立意非常重要,因為如果在寫作之前沒有一個想法的話,就無從下筆,文章即便寫出來,也會是一盤散沙。
與文學創作相同,教研組的日常教研活動如果是沒有目的的行為,抑或是為了應付學校布置的任務,也就沒有了真正的價值。
走向有效的日常教研,組長要依據學校的安排,統攬全組教師的整體狀況,以年度為單位對教研活動進行整體架構,安排好系列主題活動,既可以根據職初教師、經驗教師、優秀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教師進行安排,也可以根據新授課、復習課、活動課等不同的課型進行安排,還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技術如預設與生成、自主與合作等進行安排。一句話,教研組日常的教研活動事先一定要有明確的主題,從而使得每一次活動都能取得實效。
二、反思行為,技術跟進
教學研究對教師而言是一種行為反思,反思的層次既與個人的認知水平有關,也與反思技術有關。
例如,“說課”是日常教研的一種形式,是執教者在特定的場合,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某節課(或某單元)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然后由聽者評議,說者答辯,相互切磋,從而使教學設計趨于完善的一種教研活動。這是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增強其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研活動。
我們以蘇教版語文七(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為你打開一扇門》的說課為例,分析反思行為中認知水平和技術跟進的重要性。
一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第一,教材分析。這是我國著名散文家、詩人趙麗宏先生撰寫的一篇書序的節錄。作者憑著對文學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青少年介紹文學。課文用散文詩式的句式,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文學是什么,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文學的魅力,激起了青少年對文學的濃厚興趣,鼓勵他們去打開文學這扇神奇的大門。文章以“議論大門——初識大門——打開大門”的思路展開,語氣親切,感情真摯,詞匯豐富,用語靈活,使學生加深了對其文學價值的認識。這篇文章也是學生進入初中以后所學的第一篇課文,它關系到能否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否被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語言所陶醉,所以,其地位和作用顯得特別重要。
第二,學情分析。對于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教師有兩個不熟悉:一是對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不熟悉,二是對學生的認知起點不熟悉。
第三,支撐理念。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一系列頗有啟示的見解(具體內容略)。成功的教學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創設略高于學生認知起點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自主建構。“吟哦諷誦而后得之”是語文學習的最基本方法。“吟哦諷誦”就是要放聲朗讀,讀得正確、流暢,沉浸其中,讀出味道。“得”就是讀了以后能理解文意、發現精妙。通過朗讀,教師可以知曉學生的認知起點。
第四,目標定位。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①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②能說出優美詞句的含義,并在相似的情境中運用這些詞句;③能簡要說明文學作品對于人生的影響和作用。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教法。示范朗讀法和問題情境法。
第二,學法。誦讀法,問題情境中的合作與交流法,相似情境中的遷移法。
第三,教學環節。①教師示范朗讀與學生誦讀(具體內容略)。②問題情境中的合作與交流(具體內容略)。③相似情境中的遷移(具體內容略)。
三說練習設計。
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讀了________,受到的影響是________。我讀了________,受到的影響是________。我讀了________,受到的影響是________。我讀了________,受到的影響是________。我讀了________,________受到的影響是________ 。請至少寫出三篇或三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你的影響。
說課需要說清教學目標以及確定這些目標的依據,需要說明教學過程以及這樣安排過程的理由,需要說清練習設計以及這樣設計的原因。圍繞說課的日常有效教研,不僅需要技術,也需要教師有高水平的認知。
三、聽課評課,開放心態
聽課評課是學校日常教研活動的一種方式,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終極目標是研究課堂上教師怎樣教才能讓學生的學收到最好的效果。
我們要研究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度,看有沒有個性化的解讀;要研究目標的適切度,看目標定位是否符合課標和學情;要研究學習情境的思維度,看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要研究教師對課堂生成的處理力,看是否有最佳的處理方式。此外,還要充分考慮教師的教學個性,要有助于教師的發展。教師要學會自我反思,不斷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在后續的教學中加以改善。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聽課者還是評課者,都應該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出差錯,關鍵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差錯和遺憾。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一個能夠“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的人,常能贏得人們的尊敬,也能使自己得到良好的發展。而作為聽課評課者,不管別人的認識多么膚淺,在進行學術研究時,首先要讓對方感覺到你的批評是善意的,其次要想到自己的觀點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的日常教研能做到以上三點,一定會變得更加有效。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勤業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