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色閱讀”是遵循語文閱讀規律的閱讀,能夠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品味文本的精髓。文章從“生活體驗”“自主發問”“平等對話”“咬文嚼字”四個方面入手,論述了本色閱讀教學不能忽略的視角。
【關鍵詞】本色閱讀 生活體驗 自主發問 平等對話 咬文嚼字
本色閱讀是一種最本真的原生態的閱讀,旨在引領學生通過對文本最貼近的、最真切的、最真實的閱讀,去發現文本的精髓。但是,教學中有不少教師過分機械地強調“本色”,教學方法簡單枯燥,學生的閱讀動力不足,致使文本的原汁美味很難溢出。筆者認為,本色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忽略以下四個方面。
一、不能忽略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讓學生客觀地閱讀文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而且,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沉悶沒有活力的。如果能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文本,不僅文本活起來了,而且課堂也活起來了,這才是真正的本色閱讀。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描寫百草園的段落非常精彩,這應當是學生閱讀時覺得最有味的地方。但是,不少教師在課堂上費盡了口舌,學生依然提不起精神。有些教師帶領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為這樣就能讀出語文味,就是真閱讀,可是,學生讀著讀著就厭倦了,只張口卻沒有聲音。還有的教師把魯迅故居里的百草園圖片做成視頻在課堂上播放,試圖用多媒體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可學生總覺得這些離自己很遙遠,新奇之后,對文章還是沒什么感覺。
有一位教師的做法卻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在引領學生學習了第一段后,首先明確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這一要旨,然后讓學生研讀第二段,說一說“如果你是少年魯迅,來到百草園后,最喜歡這里的什么”,再要求他們找一找“這里面什么地方讓你覺得快樂”。學生找得很用心,很快就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這里有吃的快樂。吃何首烏的根,吃覆盆子,吃桑椹……”這時,立馬有學生反駁:“沒有吃桑椹,魯迅只說了吃覆盆子。”到底吃沒吃桑椹呢?學生一時爭論起來。有一位學生說:“肯定吃了,因為根據‘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這句話,說明只有將桑椹與覆盆子比較著吃,才能感覺出不同的味道。”教師因勢利導,巧妙一問:“你們小時候有這樣的體會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頓時被點燃了,有的說小時候抓到蟬后用火燒著吃,有的說把紅薯放在田野里的茅草上烤著吃……平時冷清的課堂因為有了生活實際的介入,變得空前活躍。學生不是為了品味語言而品味語言,而是在快樂中,享受閱讀。
二、不能忽略學生的質疑發問
通常,課堂閱讀教學是教師設問、學生回答,學生總是在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中繞來繞去。這樣的閱讀并不是真正的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因此,教師要避免在課堂上不停地發問,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提問機會,這樣,閱讀教學才不會變成教師的“獨角戲”。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后提出問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所提的問題也非常有意義:“作者為什么要重點描寫有一天下雨遲到被爸爸打的事?”“畢業典禮上,‘我’為什么會回憶起那么多往事?”“‘爸爸的花兒落了’有何含義?”……這些問題涉及文本的各個方面,學生在自主提問、自我解答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后來,這位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歸納,發現這基本也是他準備提出的問題。這充分說明,我們不能忽略學生的質疑發問,讓學生自主提問,或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不能忽略師生的平等對話
平等對話,是一種不盲從、不自卑的課堂交流。當前,不少學生在長期不平等的閱讀環境里,已經變得不會閱讀了,只是做一個聽話的奴隸。語文閱讀課上,他們不斷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答案不對后,“莊重”地拿起筆,不停地記錄下所謂的標準答案,一次次、一頁頁、一本本,課上得越多,奴性就越強。還有的學生干脆買幾本參考資料,照著資料回答教師的提問,閱讀的時間越長,越不會思考。
真正本色的閱讀應當是平等對話式的閱讀,教師與學生共同面對文本發問并思考,共同與文本對話,既不迷信任何人,也不迷信任何資料。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一則關于美女蛇的故事,“插入這則故事有何作用”是一個老問題,長期以來,各種資料幾乎都是用“增添百草園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讓‘我’明白道理”來回答。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和討論,得出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增添文章的文采和趣味”“豐富‘我’的內心情感”“前面是寫春夏秋的快樂,這里是寫恐懼”“增添文章的波瀾,更能表現‘我’的天真幼稚和好奇”……盡管不是所有的答案都合理、符合邏輯,但正是這樣的平等對話,讓學生對文本有了創造性的、多角度的解讀,而這恰恰契合了本色閱讀的理念。
四、不能忽略咬文嚼字
語言文字是語文的根本。教師只有在獨立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咀嚼文字的意蘊,使學生真正提高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能力,進而提升素養,才是真正本色的閱讀。
例如,筆者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告訴學生文中的“賴床被打”片段是學習的重點,要求他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有的學生說“咻咻”一詞富有表現力,因為這說明爸爸用力之大,確實氣極了;有的學生說“抄起”一詞富有表現力,因為這表明速度之快,充分說明爸爸確實生氣了……總之,大部分學生都讀出了爸爸的氣憤。其實,這還是對文本的淺層次閱讀。筆者又給了學生一定的時間閱讀思考,有學生發現,“左看右看”這個詞有些奇怪,既然是氣極了,完全可以拳打腳踢,干嗎還要找東西打呢?而且“左看右看”后找到的只是個雞毛撣子,并不能把孩子打成怎樣。通過這樣的咬文嚼字,學生恍然大悟:爸爸很愛女兒,舍不得打女兒,但又不得不打,于是,只能在矛盾與痛苦中去打她,只能“左看右看”地去找不會傷著女兒的東西去打她。
綜上所述,本色閱讀教學并不是簡單枯燥、機械死板的,它需要放開學生的手腳,在本真的閱讀狀態下還原閱讀最真實的生命。這就要求教師遵循閱讀規律,讓生活體驗介入閱讀,讓質疑發問陪伴閱讀,讓平等對話走進閱讀,讓咬文嚼字滲入閱讀,從而讓學生真正樂享閱讀。
【參考文獻】
[1][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本色閱讀的狀態及研究”(編號:D/2013/02/164)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