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度,是當前語文課堂亟待努力的方向。文章從“多種形式,激發興趣”“巧設路徑,搭建橋梁”“問題引導,層層遞進”“資料鏈接,拓展延伸”四個方面,闡述了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度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語文課堂 學生思維 深度
當下的語文課堂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課堂展示“精彩紛呈”,而思考卻流于表面。沒有深度的語文課堂,就如同飄飄的氣球,缺乏厚重感。因此,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度,是當前語文課堂亟待努力的方向。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以下路徑,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度。
一、多種形式,激發興趣
個性化應該是閱讀的第一要義,閱讀的實質就是以個性解讀個性,由于個性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以及由此生發的情感也就不同。沉悶的語文課堂往往漠視學生的情感,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地走進文本,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從而讓他們的思維走向深度。
例如,文言文的語言凝練、生動,教師就可以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采用課本劇、改寫等形式,與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對話,從而深入理解文本意蘊。
二、巧設路徑,搭建橋梁
“元認知”理論認為,只有知道了“學什么”“為何學”“如何學”,學習才會真正取得效果。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他們化難為易、變拙為巧,從而突破難點,讓思維走向深刻。
例如,教學《春酒》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題目的含義,筆者設計了下面的問題:“文中寫‘八寶酒’的內容較多,所以有人認為以‘八寶酒’為題好。但是,也有人認為還是以‘春酒’為題好。你認為哪個更好呢?”隨后,筆者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通過細讀文本揣摩探究,有效地解決了他們心中的疑惑。
學法指導一定要立足學情,既不能過于模糊、形同虛設,也不能提示到底,讓學生失去訓練的機會。我們給學生的應當是一個窗口,而不是整個天空,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在課前充分研究學情、研究教材、研究學法,從而幫助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刻。
三、問題引導,層層遞進
要想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思考更深入,一定要有好的問題設計。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拓展問題的思考空間、增加問題的探究屬性,讓學生能夠多角度、深層次地展開思考。
例如,執教《孔乙己》一課時,在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筆者采用了“問題追問”的形式:
師:文章最后寫道:“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
生(幾乎異口同聲):死了!
師:那你們認為孔乙己悲慘地死去是必然呢,還是偶然呢?
生(不假思索):必然。
師: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全文,概括出孔乙己到底死于什么,要從文中找出依據。
(幾分鐘后)
組1:孔乙己死于他的性格。他好吃懶做、自視清高,與社會格格不入,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愿勞動,始終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有一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他的性格導致了其必然悲慘死去的命運。
組2:孔乙己死于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科舉制度把他變成了一個迂腐清高、百無一用的人。他生命的前期是一個讀書人,后期只是一具深受毒害的行尸走肉,連讀書人都稱不上。他始終抱著固執的空想,一條道走到黑,所以,他悲慘死去是一種必然。
組3:孔乙己死于周圍人的冷漠。眾人全都嘲笑他,連小伙計也不屑理他,丁舉人更是毒打他。在他最悲慘的時候,沒有得到一點同情、一點溫暖,因此,他悲慘死去是必然的。
……
學生就在這樣的探討中,思維走向了深刻,對文本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
四、 資料鏈接,拓展延伸
要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師就必須延展備課視野。這個視野就是既立足文本,又放眼文本之外。顧隨先生說:“讀文學作品不能只是字句內有東西,須字句外有東西。”發揮資料的助學功能,可以讓學生撥云見日,窺見更加深邃的文本內心。
例如,筆者教學《湖心亭看雪》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品味文本淡雅流暢的語言之后,展示了關于作者張岱生平的一段文字資料(資料略),要求學生聯系文本,思考張岱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邊讀邊在課本上勾畫,分別進行了概括:
生1:他是一個抑郁的人,這從“沒有希望,沒有奢求,沒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夢憶”這句介紹可以看出。另外,課文中寫他“獨往湖心亭看雪”也能體現出這一點。
師(追問):他為什么抑郁?
生1: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是漢人官宦子弟。
生,2:張岱是一個孤獨的人。
生3:張岱是一個消極的人,他有逃避心理,還活在過去的世界中。
生4:張岱是一個有著民族情懷的人,他不想背叛故國,有著對故國的懷思。
……
借助作者的生平資料去解讀文本,是為“知人論世”。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語言,來加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總結概括曹文軒的散文《前方》中的相關文字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孤獨之旅》一文:上課伊始,向學生展示“人離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二是離家也許是出自無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在召喚著他”這段文字,以此激起學生的興趣,為理解本文的中心做鋪墊;課堂中段,展示“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路連接著家與前方。人們借著路,向前流浪……”這段文字,促使學生思考杜小康的心路歷程;最后,展示“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回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這段文字,從而深化對本文主題的理解,為本節課留下意味深長的結尾。三段文字,層層遞進,課堂因之蕩起一圈圈漣漪。
語文學習要著力培養學生的靈性與悟性。唯有放手讓學生深入文本、品味賞析、咀嚼涵泳,他們的思維才能真正深刻,才能悟到語文的真諦,從而提升語文能力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張彬福.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黃建德.理想的課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樹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