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學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別于小學生,他們對自身、生活的認識比小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也更為敏感。鑒于此,筆者認為,七年級的作文教學應在認真分析學段學情的基礎上,打破舊有模式,以新思維新視角引領學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分析學段學情,引導學生在素材選擇上要有新的突破
1.結合學生特點,從生活中挖掘素材。
筆者所在的學校,農村拆遷子弟很多,筆者就引導他們以“拆遷”為話題,描寫拆遷之后生活、心態的變化。學生有感而發,寫出了新意,一些原本不善表達的學生也洋洋灑灑寫了很多。
2.打破固有思維,把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轉化為寫作素材。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打破固有思維,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將這些新鮮事物作為寫作素材。這樣,學生就會成為個性十足的“畫家”。
二、立足現實生活,鼓勵學生在寫作內容上插上想象的翅膀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寫作文時一味地強調寫真人真事,會讓他們陷入下列誤區:要么非真不寫,要么為真編真。這樣,往往反而因為過于“求真”而“失真”。
作文教學中,我們應允許學生在寫作內容上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是要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大膽肯定學生創造出的優美意境和感人形象。二是要教會學生想象與聯想的方法,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進行想象和聯想。當然,想象與聯想不是編造,我們要告訴學生文學作品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因此,呈現在作文中的相關主題與情感要契合生活,要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
三、切忌簡單模仿,引導學生在平淡的敘事中彰顯個性
為了提高考試分數,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作文教學的規律,為學生設定了一套套寫作模式,怎樣開頭,如何結尾,甚至在什么地方必須要有環境描寫或者點題,都有嚴格的規定。還有一些教師讓學生背誦若干范文,在考試時套作。這樣的寫作教學嚴重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我們應當告訴學生,寫作不是簡單的模仿,要能在平淡的敘事中彰顯個性。
1.作文要有完整的敘述事件。
不少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背誦了大量的優美語句,為了創設情境,他們習慣在文章中大量套用,反而導致了敘事不明、主題不清甚至“喧賓奪主”的情況的發生。因此,在七年級作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從簡單的事情寫起,寫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讓文章有一目了然的敘事主體。
2.作文要有清晰的結構層次。
我們要指導學生分析題目和材料,分清主要人物、事件與次要人物、事件;寫作順序上要體現多樣性;敘事結構上要體現連貫性。這樣的文章才會脈絡清晰、渾然天成。
3.作文要有質樸的語言。
質樸的語言最適合七年級學生,因為它簡單明了、可讀性強,既貼近該年齡段學生的內心世界,又于言簡意賅中不失深遠的意蘊。
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我們的作文教學應當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愉悅,這樣,學生自然會樂于寫作。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濱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