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基層教育主管部門,如何在實踐中完善教師專業標準體系,克服教師專業成長“瓶頸”和職業倦怠,通過目標導向和機制創新,激活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本文以南京市建鄴區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實踐為案例,旨在通過對該區教師隊伍建設的理念分析、實踐探索,重點對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進行反思,謀求為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增強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借鑒。
【關鍵詞】教師隊伍 專業發展 實踐思考
教育就是播種幸福和希望,而教師幸福是教師樂于從教、終身從教的動力之源,也是學生快樂、群眾滿意的前提和基礎。自2002年南京實施區劃調整以來,建鄴教育堅持“一流新城必須有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鑄就一流新城”和“教師幸福、學生快樂、群眾滿意”的發展理念,舉全區之力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十年間實現了教育的跨越發展,一批新校建成開辦,一批名師崗位成才,建鄴教育正從“低谷”崛起,闊步邁向高位均衡、內涵發展、教育現代化之路。
一、理念:幸福教育促進每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教師未必能人人成為名師,但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成功之師;學生未必能人人成長為名人,但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體驗人生幸福。建鄴區始終把“教師幸福、學生快樂、群眾滿意”作為教育發展導向,堅持師德為先、師能為重、師業為本,讓每一位教師成長在學校、成功在講臺、成才在崗位。圍繞教師師德建設和專業發展這個核心,多措并舉,激勵教師崗位成才,全面實施教師幸福工程,以全面提升教師身心健康度、專業成就度、對學校貢獻度和學生家長及社會的滿意度,夯實教師幸福的根基。
教師的職業特征決定了教師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程度,教師職業幸福又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精神動力,崗位成才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基本途徑,終身學習、自主發展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內在動力,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外在動力。建鄴區的管理團隊從“提升教師的專業追求度”“增強教師的從教幸福度”“放大教師對學校的貢獻度”三個方面來激勵全區教師專業發展、幸福從教。基于上述思考,建鄴區確立了教師隊伍專業發展四大原則:一是師德為先原則,樹立愛生意識、師表意識、履職意識和激情教學、真情愛校、親情育人的建鄴教師精神,踐行幸福教育。二是以人為本原則,關注每一位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搭設平臺為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提升全體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三是分層培養原則,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教師培訓和評優評獎體系,全面覆蓋、全程引領和有效激勵教師專業成長。四是機制保障原則,大膽探索創新舉措,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師聘用、培訓、評優、激勵、考核和流動機制,不斷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讓教師播種教育幸福,讓學生體驗幸福教育,建鄴區實施的教師幸福工程激活了教師發展的動力,教師陽光自信,學生快樂成長,人民群眾滿意,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實踐:崗位成才讓教師幸福根深葉茂
圍繞教師崗位成才計劃和教師幸福工程,建鄴區通過打造“五大平臺”,實施“五項工程”,完善“五項機制”,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水平。
強化平臺建設,多管齊下提升專業素質。全力打造五大平臺:一是建設全員培訓平臺。完善以校本研修為主體,以區教師進修學校專業培訓為支撐的教師全員培訓網絡,形成“名特教師、高級教師、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四個層次培訓體系。二是深化校本教研平臺。各校立足課堂,建立起專家引領、全員參與、團隊合作的教師學習共同體,廣泛開展校本研修活動。三是打造名師培養平臺。與南京師范大學合作舉辦“名師發展研修班”,選拔骨干教師組成全區“省特級教師”和“市學科帶頭人”后備梯隊,配備雙導師,度身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四是教育科研平臺。由區教科研部門牽頭負責實施,建立滾動開放的國家、省、市、區四級課題體系,其中市級個人課題申報數量和完成質量在全市名列前茅。五是搭設學歷提升平臺。與高校合辦本科函授班和教育碩士輔導班,對獲得本科學歷和碩士學位的中小學教師給予獎勵。
實施“五項工程”,立足崗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一是師德建設工程。以全面提升教師的履職意識、師表意識和愛生意識為重點,細化師德行為規范,建立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學生五位一體的師德建設長效監督網絡和有效考核機制,將師德培訓作為教師全員培訓的重要內容,在教師職務評聘、晉升等方面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二是科研引領工程。以重點招標課題研究為抓手,以市、區兩級個人課題為重點,通過科研手段,提升教師研究、反思、寫作、交流、表達等方面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三是崗位成才工程。出臺《建鄴區教師崗位成才行動計劃》,推廣使用《教師成長手冊》,按照教師專業成長規律,打破教師職稱、年齡限制,設置“合格教師、種子教師、能手教師、領銜教師、卓越教師”五個教師專業發展能級,明確申報資質、評審條件和相應待遇,由教師個人自主申報,區教師進修學校牽頭組織實施,定期認定,五年一輪,讓每一位教師明確職業發展目標,激發教師內生活力,助推教師專業成長。四是信息化強師工程。實現全區教室多媒體裝備率100%,課堂信息技術手段應用率100%,教師辦公電腦配備率100%。同時有效提升全區教師的信息化培訓實效,做到每位教師均能熟練使用和制作多媒體課件。以區教育信息網、區教育信息中心為載體,不斷充實包括培訓課程、課堂資源、教學案例和各類課件在內的全區教育教學資源庫。五是德育隊伍建設工程。用三年完成了全區班主任隊伍的兩輪全員培訓,全區獲得心理健康教師證的數量在全市領先。創新班主任考核機制,在南京市率先出臺《星級班主任評比考核制度》,對全區班主任進行“星級”評定工作。
健全“五項機制”,激勵教師內生成長。一是完善教師發展激勵機制。建鄴區中小學教師每五年一輪開展“五個能級”認定,班主任參加“五個星級”認定,每兩年評選一批教壇新秀、區優秀青年教師和區學科帶頭人,擇優推薦參評市優青、市學科帶頭人和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二是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績效工資總額包干到校,學校教代會根據“按崗定酬、優質優酬、多勞多酬”的原則制定分配方案,特級教師與名校長由區教育局組織考核,考核結果書面反饋給個人,并與崗位津貼掛鉤。三是健全有序進出機制。把好進人關,實行凡進必考,廣開渠道吸引名特優教師和優秀畢業生到該區從教。完善全員聘用制,試行退崗休養制。四是探索團隊成長機制。在全市率先成立“特級教師、名教師、名校長工作室”,對名師工作室實行項目管理,每個工作室每年下撥專項經費。強化市先進教研組建設。建立網上名師超市,建設網絡教學視頻庫,開辦名師流動課堂。組建一批以名特優教師為核心、跨越校際界限的教師發展團隊,促進區域教師迅速成長。五是完善校長培養選拔機制。與南師大教育科學院共同構建校長培養特色聯合體——建鄴區校長發展高級研修班,目前已成功舉辦兩期。同時有計劃地選派中小學校長通過名校掛職、機關鍛煉、外派培訓、督導培養等形式,開闊眼界,積累經驗,快速成長。堅持公開選拔競聘制度,逐步完善校長崗位聘用制、定期交流制和教師評議制,形成干部活力有效激發的良性競爭氛圍。
三、思考:讓每一位教師為幸福而從教
教師是為學生的幸福而工作,基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就要為教師幸福從教而努力,力爭使每位教師都能感受到教育帶給他的成就感、幸福感,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正是教師幸福的階梯。
政策支持和教育投入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牢固樹立教師是區域教育最重要資源的理念,將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作為提升區域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統籌規劃,關鍵是要通過完善的政策支持,持續的教育投入,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建鄴區定期召開教師隊伍建設大會,先后出臺系列文件,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完善的政策支撐。同時區委、區政府也不斷加大教育事業特別是教師隊伍建設上的經費投入,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和支持。
目標導向和機制創新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就要在提高教師隊伍學歷層次,增加名特優教師數量,形成骨干教師成長梯隊,加快優秀校長的培養,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加強班主任專業化程度等方面實現突破。建鄴區實施的教師崗位成才計劃,從教師專業發展成就度、對學校的貢獻度和社會的認可度等方面,設置了“合格教師、種子教師、能手教師、領銜教師、卓越教師”五個能級,讓每一位教師制定出清晰的職業發展和專業成長規劃,把崗位成才的目標具體到每一位教師,內化為教師全員參與的自主責任和自覺行動,建立起“成長在學校、成功在講臺、成才在崗位”的教師全員培養新機制。教師崗位成才計劃具有全員性、主體性、導向性和激勵性的特征。全員性,體現在所有學科老中青在職教師全員參與,打破職稱和年齡限制,人人立足本職崗位,按照教師專業化標準,有目標、有步驟、有時限,最大限度地促進每位教師的專業成長。主體性,通過教師自主申報以及“五個能級”的認定,及時肯定教師專業發展的每一步成就,把“要我做”轉化成“我要做”,真正激發出每一位教師主體成長的內驅力。導向性,按照教師成長規律和區域教育對教師素養的要求,設定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體系,既承認教師成長的階段性、差異性,更注重對每位教師專業發展進程中的激勵、賞識和及時肯定,讓每一位教師專業成長有方向、有目標。激勵性,“五個能級”認定與教師的崗位津貼、評優晉級、高層次培訓等掛鉤,激活了教師發展的內外驅力。
依托學校和崗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勞動是幸福的源泉,自由的生命表現是幸福的根本。只有讓教師成為學校的主人,成為教學的主人,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建鄴區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理念是“立足崗位、雙向成才”。立足崗位,主要體現在將教師隊伍建設的著力點放在教師教育教學的專業發展上,立足于課堂、立足于班級、立足于學校,全方位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雙向成才,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我,在促進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的同時實現教師發展,在播種教育幸福的同時收獲幸福的教育,在創造教育價值的同時收獲人生的價值,真正實現“雙贏”和“雙向成才”。
(本文獲江蘇省第十三屆“五四杯”中學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論文競賽一等獎;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