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起愛的風帆,起錨遠航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我與美人蕉有著一段奇妙的塵緣。
四年級時的一堂作文課上,語文老師讓我們觀察教室門前的美人蕉,完成一篇作文。我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地在紙上拼湊著詞句。語文老師靜靜地在教室里巡視指導,來到我的課桌旁,卻做了短暫的停留。接著,她竟對我用的“搖搖曳曳”一詞大加贊賞。當時的農村小學生,詞語積累相對匱乏,因為這個詞,我被“狠狠”地表揚了一番,這篇作文還得了全班最高分。自此,我似乎從“美人蕉”身上獲得了神奇的力量,學習成績竟也直線上升。
于是,每次見到“搖搖曳曳”的美人蕉,我的心底總是流淌著一股特殊的感情。
如今,我也站在了神圣的講臺上。當我急于求成時,“美人蕉”提醒我,要用愛去點燃贊美的火炬,激發學生無限的潛能;當我身心疲憊時,“美人蕉”提醒我不要忽視每一個平凡的細節,或許角落里就有一個當年的我,等待著“潤物細無聲”的愛,滋養他起飛的心靈。
花開花落,綻放于心中的“美人蕉”卻永不凋謝。
這是我的一段親身經歷。巴特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是啊,愛是教育的靈魂,成長之路上,讓我們揚起愛的風帆,起錨遠航,毫無保留地去愛學生,愛語文教學,愛教育工作吧!
十多年來,我正是憑著這份愛,努力地行走在自己的語文教學成長之路上。
立足“我”的課堂,拾級而上
初登講臺,我曾經先認認真真地閱讀教參,再工工整整地抄寫到課本上,然后在課堂上把這些所謂的重點、難點一字不差地教給學生。應付考試,我以為這應該是最有用的。那時,我好像離開了教參就沒辦法備課,更沒有底氣站在講臺上。
直到一個寒假,學校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給自己的每一位任課老師寫一封信。新學期伊始,我收到了孩子們厚厚的三疊書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些信就像一面面鏡子,真實地反射著我的工作與生活。
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我辛辛苦苦地當“搬運工”,對學生的考試或許一時管用,但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益嗎?這樣的課并不受學生喜歡,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并不快樂!
于是,我嘗試著改變,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比如,教《三顆枸杞豆》時,我把三顆枸杞豆包起來,作為神秘禮物送給課堂上積極思考的孩子;上《會思想的蘆葦》時,我將葦葉折疊的風車、口哨等小玩意兒帶入課堂,給孩子們吹一吹、玩一玩,讓他們重溫童年的快樂;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我蒙上學生的眼睛,讓他們體驗盲人的感受……
隨著課改的深入,我有機會聆聽了不少專家的講座,還先后觀摩了黃厚江、余映潮、李鎮西、王君、鄭桂華、于永正、竇桂梅等名師的課。我驚嘆于名師們對文本的獨特解讀、巧妙處理,驚嘆于他們教學設計的新穎別致。起初,我會依葫蘆畫瓢地將這些搬到自己的課堂中去,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下來,似乎也蠻像樣子的。但是,多次模仿之后,我發現名師的課很多時候并不完全適合自己班的情況,于是做了一些改動、調整。再后來,我懂得了觀摩名師的課不能只是觀其形、描其樣,更要琢磨其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和思想。于是,我由模仿變成借鑒名師的教學思想設計自己的課堂,由最初的追求形似到講究神似。幾年嘗試下來,感覺課堂逐漸有了“我”自己的樣子了。
目前,我主持著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傾聽’缺失現象的對策研究”。之所以關注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發現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重言說、輕傾聽的現象。比如,課堂上,教師的問題一出,學生一個接一個地發言,但由于學生傾聽的缺失,因而缺失了真正的思維交流、心智互通;由于教師傾聽的缺失,也就缺失了必要的點撥和適時的引導。這樣的課堂表面熱鬧,實則膚淺、低效。我覺得,課堂上的“傾聽”是以主動、積極的情意態度認真細心地聽取,同時調動多種感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實現認知、理解、領悟的過程。于是,課堂上,我有意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訓練他們傾聽的能力,使他們學會并善于、樂于傾聽文本、傾聽他人、傾聽自我,促進思考的深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課堂互動和對話的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效益,同時營造出彼此尊重、多向溝通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心智的和諧發展,給予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體驗。
我在努力打磨我的“傾聽”課堂。
閱讀與寫作,讓我走得更穩更遠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我們既是天天和書打交道的人,也是教人和書打交道的人,閱讀不僅應當是我們的職業基礎,更應當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專業的書,能儲備和更新知識,提升專業素養;讀人文的書,能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使躁動的心寧靜下來,使枯瘦的靈魂得到溫潤;讀科學的書,能了解科技前沿,認識瞬息萬變的世界……如果,一個教師不讀書或只讀教科書,那么,他只能淪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的“傳聲筒”和“標準答案”。
在成長的道路上,我放慢匆匆的腳步,靜下心來讀了很多書,充實了自己。
而在閱讀的同時,我也結合教學,嘗試著把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思考寫下來,因為我深知,寫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不二法門。幾年下來,我陸續發表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我心目中的課堂教學關鍵詞——真》《以生為本 以生為鏡 以生為友》等論文,此外,還發表了一些教育隨筆。
感恩,讓我體驗幸福
每個人的成長之路上都有“重要的他人”給予關鍵的引領、無私的幫助,我身邊就有這么一群可愛的人和兩個可敬的組織,讓我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和人生的幸福。
工作之初的師傅孫振建老師,調入育才中學后的師傅顧琴老師,都先后給予我許多熱心的指點和真誠的幫助。參加賽課時,同事們群策群力,幫我一遍遍地磨課。至今,我還記得姚衛新校長提供的金點子,記得丁衛軍老師“上自己的課”的叮囑,記得上完課后郭志明老師一句“上得很好!”的鼓勵……謝謝你們!
2008年暑假,我參加了通州區“名師之路”教育科研協會,走過了一段絢麗而充實的旅程。2013年,我加入了特級教師丁衛軍“簡約語文”工作室。在這兩個“打磨人”的組織里,每參加一次活動,就是一次生命的拔節,一次破繭化蝶的重生,雖然伴隨著難忍的疼痛,但更多的是感受著蛻變的快樂。
我愿做一個語文教學的行者,永遠走在成長之路上,即使沒有盡頭,也堅定勇敢;即使一生清貧,也感到富足美滿。成長,在路上,永遠……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