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就是語言學習課,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應該是語文課堂之本。品味語言的缺席,將導致語文課流于熱鬧、落入空虛,學生也就無法獲得足夠的語言素養。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還應引領學生品味語言,讓學生在語言的“浸潤”中收獲語文素養,為終身發展奠基。引導學生直面文本,感悟語言的獨特韻味,達成個人的獨立體驗,課堂解讀就會收獲令人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課堂解讀 語文方法 品味語言 獨立體驗
一、 “品味語言”缺席的危害
在我校開設的一節示范課上,高老師在教學《偉大的悲劇》時,設計了30多個問題讓學生解讀。這些問題涵蓋了課文內容的每一個方面,學生在一個接一個問題的“引領”下,或瀏覽課文,或尋找答案,或分組研討,或提筆寫話,整堂課都在忙碌著,唯獨沒有“品味”語言的機會。
語文課應該是語言學習課,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之本。有了對語言的學習,語文課將變得血肉豐滿、滋味醇美,而“品味語言”的缺席,將會導致語文課流于熱鬧、落入空虛,學生無論怎樣忙碌,都無法獲得足夠的語言素養。
二、 語文教師的課堂任務
從本質上說,語文教師的課堂任務不是教給學生多少語文知識,而是教會他們學習語文的方法。如果學生學了多年語文后,還是找不到語文學習的方法,那無疑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失職。
但當下的現實是,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有太多的問題要解答,他們只能在對問題的回答中度過緊張而低效的45分鐘。因此,雖然經歷了多年的語文學習,但許多學生不僅沒有能夠提升語言素養,反而淡漠了語文學習的熱情。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因為在語文課上,語文教師將對語言的“品味”置換成了對語言所承載的信息的“厘清”。表現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上,就是他們只能跟在教師后面,完成“應景”式的閱讀練習,實現概括內容、探討主題、研究寫法、仿寫鞏固這類“可矚視”的課堂解讀。置于這樣的“問題鏈”中,學生的視野必然被局限,思維必將受到束縛,自然也就看不到語文學習的“天光”。
學生在語文課上與語言“失之交臂”,是語文教師“只為當下”的短視行為造成的。在許多語文教師的意識深處,語文教學不僅承載著“傳道”的功能,更擔負著應試的職責,而“品味語言”這些看起來比較“虛”的東西,既不利于傳道,無法提升學生的判斷力,也無助于應試,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也就必然會被輕易拋棄,并且不會為之“惋惜”。
三、 品味語言:語文學習的本質
沒有對語言的品味,語文課就不僅失去了魅力,也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價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試想,如果學生長大成人后,拿到一篇文章時,首先想到的是文章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是用什么方法來寫的,然后才從字里行間找尋自己需要的東西,那該是怎樣滑稽可笑的“閱讀場景”。事實上,我們許多人在語文課堂上做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將來的閱讀中遭遇類似的“尷尬”。
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文本不過是語文學習的例子。要想用好這個例子,讓每一個文本都顯示獨特的質地,彰顯化育的品格,展露滋養的使命,教師就必須讓學生直面文本、品味語言。如果我們只是將語言看成闡述概念的載體,沒有引導學生走進語言的深處去品味、去賞析,學生就發現不了語言的獨特韻味,認識不到“這一篇”與眾不同的價值,那么,當我們將文本呈現在學生面前時,文本的價值至少已經被削弱了一半。
四、 抓住關鍵詞:達成對語言的品味
受課堂時空的限制,我們無法將每一個句子呈現給學生,不過,我們可以找到撐起文章“風骨”的關鍵語句,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并經由這些語句向文本的更深更美處漫溯。
筆者在教學《偉大的悲劇》時,就是讓學生閱讀、品味幾個句子,完成課堂教學的。下面是這節課的一段課堂實錄:
(屏幕顯示: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
師:這句話,作者想表達什么意思?
生1:斯科特他們失敗了。
生2:作者為斯科特的失敗而惋惜。
師:斯科特和他的伙伴們來南極的終極目標是什么?
生3:發現南極。
師:第二個到達南極,還叫發現嗎?
生4:這句話寫出了斯科特他們的失敗,突出了真正的“悲”。
師:說得好。比起自然界帶給斯科特等人的磨難,失敗之“悲”無疑是最大的“悲”。畢竟,他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成了泡影。可是,失敗造成的“悲劇”又怎么稱之為“偉大”呢?
生3:面對失敗,斯科特的選擇讓人敬佩。
師:從哪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3: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做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所熱烈追求的。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這句話,讀三遍。
(學生大聲朗讀。許多學生的表情漸漸變得嚴肅、莊重。)
師:讀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生5:斯科特接受了這個標志著自己失敗的任務,表現了他的紳士風度和偉大人格。
師:“偉大”這個詞是對斯科特的選擇的最好描述。你還能找到課文中表現斯科特和他的伙伴們的偉大人格的內容嗎?
生6:奧茨突然站起身來,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
(師點頭。)
生6:奧茨不愿意拖累別人,他要以自己的“死”,換得別人的“生”。
生7: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高尚。
隨著對更多語言的持續品味,“偉大”也就不再是一個貼在英雄“腦門”上的“標簽”,斯科特和他的朋友們的形象在學生的眼里也不再是扁平的臉譜,而成了血肉豐滿的“人”。這樣,偉大可敬的“英雄”群像就活生生地矗立在了學生的面前。
學生在語文課上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因此,課堂解讀就不能讓“品味語言”缺席。如果只將語言看成“信息的載體”,而不能給予語言本身應有的關注,那么,為問題而存在的語文課堂將是怪異的甚至丑陋的。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張超.品味語言:課堂中的橄欖[J].中學語文教學,2011(2).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阿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