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高效課堂建設離不開教者的專業化水平,而教者的專業化水平又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文章化大為小、探幽入微,從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教學問題的精當預設三個方面入手,詮釋了語文高效課堂建設的必由之路在于提升教者的專業化水平。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 高效課堂 目標定位 環節設計 教學預設
教育作為一門科學,有其內在規律;學生既然是變化、發展的人,就有其成長路徑與教育環境。遺憾的是,不少教師喜歡“跟著感覺走”,忽視了教育科學規律,忽視了學生的成長環境,忽視了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語文高效課堂建設離不開教者的專業化水平,而教者的專業化水平又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就某一節課而言,筆者認為,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給出的教學目標亦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嚴格遵照執行。
教學目標的制訂,應充分考慮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乃至美育性的嚴重剝離。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我們知道學生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絕非等量齊觀。教學目標的制訂必須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要保證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教學內容。對于優等生,教師可以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課外練習;而對于學困生,則應當為他們量體裁衣,設計一些淺層次的作業,讓他們循序漸進,品嘗成功的喜悅。
江蘇丹陽王旭平、戴銀老師針對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撰寫的教學設計《基于學情甩一個“豹尾”》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了解“歐·亨利式的結尾”的特點,并能運用“歐·亨利式的結尾”。這樣設計的原因很簡單:小說中的人物、情節及主題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閱讀就能解決,再加上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大致了解即可;然而這篇小說的結尾卻很有特色,是“歐·亨利式的結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余音繞梁,凸顯主題,需要細細把玩、慢慢琢磨。不少教師在教學時,在人物分析、情節梳理、環境烘托、主題把握上做足了文章,力求面面俱到,結果往往是一面不到或者一面不透。
二、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
以閱讀課為例,筆者認為,教學環節不妨采用“三步導讀”模式。第一步,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二步,研讀課文,品賞文章語言(或者語言,或者結構,或者主旨,因具體教學內容而定),體味其中的妙處,領悟作者的情感。第三步,綜合訓練,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其中,第三步無疑是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者教學課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時,亦能合理、準確地進行解讀。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始終處于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教師的一切啟發、引導都是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活動服務的。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讀”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師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
當然,不同類型的課文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適當的調整,以形成靈活多樣的教學風格。一方面,教師可以啟發激趣,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萌發創新意識,興趣越大,課堂學習的效率就會越高。另一方面,教師又必須引導學生質疑交流,讓課堂變得有理有趣、有情有義。教師要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組織教學,從而引導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其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創設難得的機會。
例如,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的童話《七顆鉆石》時,余映潮老師進行了如下設計:進入錄音棚——讓心情激蕩;暢游智慧泉——讓發現閃光;來到創作室——讓想象飛揚。第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朗讀,第二板塊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塊主要是表達。這樣的設計思路清晰,讓學生在優雅的教學情境及濃郁的氛圍中進行靈動的、多種感官并用的語文學習活動,清新明朗,詩意濃郁,別具一格,獨具匠心。
三、教學問題的精當預設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語文教師應仔細揣摩,精當預設,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處,問到學生心里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缺乏藝術性,過于簡單,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類,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于形式,極大地挫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的教師的提問過于晦澀,超出了學生應有的知識水平,結果抑制了他們的思維熱情與信心。有的教師預設比較精當,但不善于及時追問,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水平依舊原地踏步。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藝術,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把握提問的深度與契機,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
問題的預設一定要創設情境。例如執教《國寶——大熊貓》一課時,筆者就圍繞近期發生的兩件大事創設情境:“同學們,最近有兩位重量級人物先后與大熊貓來了個親密接觸:一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歐洲,在比利時與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共同出席了大熊貓園開園儀式;二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一行參觀成都大熊貓基地,與大熊貓進行親密互動。大熊貓為什么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國際友人的青睞?或者說,大熊貓何以被稱作‘國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堂效果非同尋常。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綜上所述,只有具有突出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自主發展的教學目標,具有合理多變的教學環節,具有發散與求異的問題預設,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使課堂變得高效。
【參考文獻】
[1]余震球.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旭平,戴銀.基于學情甩一個“豹尾”[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4(4).
[3]余映潮.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贊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