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4年10月17日至18日,由《初中生世界》編輯部主辦的“‘奚志宏名師工作室’‘蔡明生態團隊’教研互動暨《初中生世界》骨干作者交流研討”活動在大豐市實驗初級中學舉行。本次活動中,來自大豐市實驗初級中學的呂龍老師和來自張家港市暨陽湖實驗學校的何皓老師分別執教了朱自清的《綠》,獲得了語文專家和參會教師的高度評價。本期,我們以專題的形式展現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并約請專家、名師進行點評,以更好地發揮名師引領效應,促進語文教師專業成長。
【教學目標】
1.體驗作者獨特的情感。
2.體會作者抒發獨特情感的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抒發獨特情感的方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由介紹中學課本上出現過的朱自清的作品導入。
二、我驚詫
1.引導學生從第一節的“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中找出一個贅余的字“我”,引出本文重在強調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找出“我”出現頻率較高的第三節,把對第三節的研讀作為本節課的方向。
2.從第一節的“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中找出表達作者情感的詞“驚詫”。
3.自讀“我”出現頻率較高的第三節,試著體會到底是什么讓“我驚詫”,僅僅是“綠”嗎?
(小組討論——全班展示)
(歸納:梅雨潭是一潭活水,充滿了生命的律動,而綠本身就象征了生命和青春的活力。讓“我”驚詫的不僅是梅雨潭的綠,更是生命的充盈和蓬勃的生機)
三、精選的意象
1.引導學生思考:第三節中有沒有句子直接具體地描繪了梅雨潭的綠?
(明確:第三節中并無直接具體地描繪梅雨潭的綠的地方,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現作者的驚詫之情)
2.探究第三節中精選的意象,思考:這些意象表現了潭水怎樣的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年輕女性群像在第三節中大量出現,試聯系《荷塘月色》等篇目中的有關女性形象的景物描寫進行比對并小結。
①月的純凈、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
③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歸納:女性群像已不單是各種修辭、寫作手法的反復呈現,更是直接構成了潭水的形象。柔弱、溫婉的女性形象的連綴使用,使景物描寫呈現出和諧清幽的意境,表現了作者至純至真的審美取向)
四、詩詞的情味
1.由“驚詫”的雅言形式引出文本的文言味,賞析“踞”“挹”“掬”等字詞。
2.賞析文中不露痕跡的典故名句,強調文章的詩詞情味。
①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
③眼中無竹,胸中有竹。(鄭板橋)
④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
(歸納:朱自清那一代作家,經歷了由文言向白話過渡的巨變,飽受古典詩詞浸淫的他們,血脈中滲透著詩詞因子,周身洋溢著文人氣質。他們自有一套特殊的語言表達系統,既明白曉暢,又含蓄凝練)
五、 冥想的狀態
1.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節“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中需重讀的詞“不禁”,再找出表現作者進入沉醉狀態的關鍵句,并齊讀其后的內容。
(歸納:碧綠的潭水使作者沉醉,情感無意識地沉入卻引發了各種意象有意識地浮出,噴薄的情感再也無法遏止。這是一種冥想的狀態,是思維的留白,是文學創作最有意味的無意識的狀態)
2.略帶講述第二節的作用。
六、小結
這節課另辟蹊徑,嘗試從作者的視角賞析《綠》,教會學生從微觀的字詞句章中感受作者的感受、體驗作者的體驗、領悟作者的領悟,達到心與心的碰撞和交流,從而獲得別樣的審美感受,提升生命的質感。
【教學反思】
《綠》雖是名篇,但它狀難摹之景,抒單純之情,主題不豐潤,手法顯單一,情景、事理結合得遠非《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那樣疏密有致。如何找到課堂教學的視角,是橫亙在我面前的難題。
一、解讀視角的確定
文本讀了無數遍后,我越想越糊涂,散文教學的根本任務究竟是什么?僅僅是為了欣賞文中的美景和事理嗎?難道是為了找出欣賞點,找出與若干散文相通的共性?還是為了在課堂上和學生套用答題思路,熟練地應付考試?我隱約覺得這些方面都得顧及,但它們又絕不是散文教學的全部。
散文就文體而言,是有其特質的,重在獨抒性靈。那么,散文教學是否可以把重心放在體貼作者之意上,而不是僅僅去探究文中所寫的景物和事理呢?是否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獨到的感受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猶如面對先生呢?
想到這里,我的腦際閃過一個大膽的念頭:既然是研討課,我為什么不能嘗試著給學生一個區別于常態的嶄新的視角?一個以不斷走近作者為目的的視角,一個以作者為本位的視角。以此為出發點,即便課上得不成功,至少也可以引發同行對“散文教什么”的論爭。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確定了解讀視角后,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加艱難。該選擇怎樣的教學點,才能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視角去解構文本呢?恐怕從細膩、豐富、個性化的語詞句章中探尋文字的本意,才是正道。
又多次地閱讀文本后,我察覺到作者對潭水具體形態的描繪未著一言,而水的溫潤、柔美卻如在眼前,這種藝術效果的取得,是借由一連串生動的形象達成的,它們有如詩詞中的意象一般。于是,品意象,尤其是品年輕的女性群像,就成了我教學內容的一個點。在具體實施教學時,我用PPT勾連了朱自清先生其他篇章中出現的女性形象,并進行了歸納,從而總結出朱自清在散文創作上的一個特點,即時常借助于對精選意象,尤其是年輕女性群像的描繪去繪景。
再看文本,我又注意到文中一些具有文言味的字詞:瀑布“鑲”在山澗里,梅雨亭“踞”在巖石上,蒼鷹“浮”在天宇中,舀水說“挹”,捧在手心用“掬”……這些字詞充滿了情味,于是,這又成了我教學內容的一個點。
更進一步,我發現文中有不少不露痕跡的名句典故。我估計學生難以發現,而一旦他們頓悟,就會有高妙的審美體驗,所以事先用PPT進行了整理歸納,并在課堂上讓學生逆向從文中尋找。果然,學生順著蘇軾的“水光瀲滟晴方好”找到了文中的“西湖的波也太明了”。大文豪筆下的西湖,朱自清卻淡淡地一筆帶過,可見,梅雨潭該是怎樣美得攝人心魄啊。詩詞情味的拓展,既讓學生感受到朱自清那一代作家身上濃郁的文人氣質,又大大地拓寬了學生的審美視野。
我還注意到了作者情感表達的狀態和方式。第三節中“我”的大量出現,預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強勢在場,而碧綠的潭水使作者沉醉,情感無意識地沉入卻引發了各種意象有意識地浮出,噴薄的情感再也無法遏止。這是一種冥想的狀態,是思維的留白,是文學創作最有意味的無意識的狀態。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找出作者陷入冥想狀態的關鍵性句子,再引導全班學生舒緩地朗讀,盡可能地去體會作者沉醉的狀態。
三、文本取舍的處理
《綠》短小精悍,開頭、結尾的兩個小節語義多重疊,主體部分則是位于中間的兩個小節。其中,第二節側重于對梅雨瀑的客觀描繪,“我”是理性的觀賞者;第三節是對梅雨潭的主觀營構,“我”變成了癡迷的囈語者。作為經典文本,文中的賞點比比皆是,所以,雖然文章本身并不長,但在教學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取舍的問題,我不可能面面俱到。
由于我把作者視角定為了這節課的主要切入口,而朱自清又特別強調主觀感受,側重于對梅雨瀑進行客觀描繪的第二節自然就居于一個比較次要的地位,因此,授課過程中,我把重心放在了對第三節的梳理上,只在最后一個環節才略講了第二節的作用。倘從文本的完整性上看,我設計的這節課肯定有失偏頗,但若能取其一點,講透講精,也不失為有效的辦法。
四、教學環節的銜接
為了形成課堂的整體感,我設想應有貫穿于每個教學環節的主問題。多次閱讀后,我察覺到首尾兩節驚人的一致,而這兩節正是解讀文本的鑰匙。于是,我從首節中提取了一個贅余的字“我”,指出本文重在抒發個人的感受;又提取了表達作者情感的詞“驚詫”,引導學生探究是什么讓作者驚詫,作者又是怎樣去表達他驚詫的感受的。我又從尾節中提取了關鍵詞“不禁”,引出對作者寫作狀態的探究。緊緊抓住首尾兩小節,對關鍵詞做深入研讀,成了我銜接各教學環節的抓手。
五、不足之處
課上完后,我覺得還是有不少問題。一是從作者視角去解讀文本,對初三的學生是否過于拔高了?他們平時習慣了程式化的文本分析,突然間轉換的視角使不少人感到難以適應,課堂上有冷場現象。二是我急于走完環節,對課堂的掌控過于強勢,無論是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都顯得不太充分,課堂的生成性更是不夠。三是這節課的設計未能很好地顧及全篇,基礎知識也未涉及,有劍走偏鋒之嫌。這些,都值得我繼續思考。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