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脫離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獨立辦學”,遷校伊始,“新”校區辦學環境非常簡陋,不僅校舍陳舊,硬件設施較差,甚至在為數不多的幾排教學樓中,還有幾棟危樓。社會、家長對這所學校抱懷疑觀望態度,老師們也心懷憂慮,信心不足。學校發展的“內外交困”,并未熄滅育才中學辦一流初中的教育夢想。在傳承通州高中“正德厚學”校訓的基礎上,育才中學校領導審時度勢、匠心獨運,把“責任”二字牢牢地烙在了學校文化的根基上,“辦負責任的學校,做負責任的教師,育負責任的學生”逐漸積淀為育才中學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責任文化建設為育才中學迎難而上、拼搏超越插上了奮飛的翅膀。
“責任文化”蘊育師愛甘泉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育才中學把陶冶師愛作為立足崗位的“第一責任”,把弘揚師愛精神作為崗位履責的價值基點,把“敬業、精業、師愛”作為教師精神家園傾力打造。
學校通過開展多項活動,涵養德藝,鍛造教師團隊。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育才中學利用班主任沙龍、校本培訓等平臺,組織老師尤其是班主任進行學習和培訓,使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責任教育的重要性,增強了“教師垂范”的自覺性。如在“我為學校彎彎腰”活動中,校領導以身作則,以點點滴滴的行動在學生中樹立了榜樣,廣大教師也深刻認識到身教重于言教的真諦,時常彎腰拾起飄落在地上的樹葉、紙屑,扶起被風吹倒的自行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的這些舉動,如春風化雨,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使他們也養成了隨時保持校園清潔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秉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實干精神,育才中學教師明確自己的責任,敬重教育事業,潛心研究業務,不僅在“課堂診斷”校本行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師德“雙心”評比等活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且以勤奮鉆研、嚴謹治學的責任意識和科學態度贏得了學生們的敬仰,學生們被老師的精神濡染著、浸潤著,他們志存高遠,專心學習,為學校取得優異的辦學成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愛滿天下”的胸懷關愛每一位學生,是育才中學全體教師的共識。在育才中學,教師們認識到,學生不是無我、無心、無情的知識儲存器,而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學習、創新、發展的主體,有其獨立的人格和自我價值。學校的責任就是幫助學生養成健康人格,幫助他們探索和開拓新生活。因此,學校要求教師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管理過程中高揚表彰、激勵的理念,正面引領學生見賢思齊,全面發展。這是一種觸及學生靈魂的負責任的“愛”。
師愛讓孩子們收獲著校園的溫暖、內心的感動;師愛讓孩子們倍感成長的幸福、時光的珍貴;師愛讓孩子懂得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仁愛。在同學們的貼吧聊天中,我們時常能看到:
丁老師的作文批得太認真了,最好天天都上作文課;
張老師今天給我講題都忘了接小孩;
印象中王老師喜歡邊啃面包邊改本子……
師弟師妹們,育才中學門門都重要,沒有小學科噢……
責任文化點亮“悟學課堂”
課堂是學校的“心臟”,育才中學的責任文化正悄然在課堂上扎根生長。如何上好每一堂課,既對孩子眼下的升學考試負責,又對孩子未來可持續發展負責,這是育才老師思考最多的問題。為此,育才老師們在實踐中“崇嚴、崇精、崇活”,以強烈的責任感對安于現狀說“不”,于是,凝聚著老師們集體實踐智慧的“悟學課堂”應運而生。
所謂“悟學課堂”,即“學”為主體,學致“悟”境的課堂;注重學生主體的全面參與和積極展示;注重教師由“主導”角色轉向“引導”角色;追求課堂學習境界從“惑”到“知”,從“智”再到“悟”的不斷升華;追求課堂教學效果由“高效”向“長效”延伸;追求在學生“悟學”的推動下實現老師的“悟教”。“悟學課堂”在學程設計上總體上分為“預學——導學——悟學”三個環節:“預學”環節重在以“預學任務”為驅動,讓學生先學先動,醒腦熱身,生疑存惑,實現“教基于學”。“導學”環節以學生“合作學習”為常態,重在主體間交往互動,導疑解惑,突破重點難點。“悟學”環節以“悟學本”為載體,重在學生總結回味,遷移練習,成果展示等。
“悟學課堂”模式作為一種模式設計,它是育才中學責任文化通向“負責任”課堂的“中介”,是課改理念轉化為課改實踐的“手段”。具體教師、具體學科、具體教學內容在實際運用時既要認真理解參照,又不可盲目機械照搬,正確把握課模的“形”與“神”的辯證關系,注意課模使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是課模推進的一大難點。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管理層在推行“悟學課堂”模式時主要采用兩個策略:
一是典型引領。學校對全體教師進行“課模”培訓,在此基礎上開展“優秀‘預學案’”評比、骨干教師“課模示范課”、“同模異構”研討課等活動,并選擇部分班級作為“悟學課堂”課改實驗班先行先試,從而讓老師們充分領會課改的價值導向及各環節操作要求。
二是差別要求。對于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學校要求他們必須學會用“課模”上課并長期堅持,以縮短“成熟”周期,盡快“步入正軌”。對于教學效果一直不佳的“老”教師,學校也對他們提出使用學校“課模”的硬性要求,以促使他們通過“臨帖”擺脫落后的經驗習慣。對于比較成熟的優秀教師,學校“鼓勵”他們使用課模,并在“化模入境”“去模入神”上多作努力。
前不久,育才中學圍繞“我心目中的悟學課堂”這一主題舉辦了一次教科研沙龍活動。老師們就悟學課堂如何與小組合作學習相融合,如何與現代信息技術相整合,如何向學科特色化、個人特色化方向發展等熱點話題作了深入的理論和實踐探討。一線老師的大膽嘗試和智慧積累正引領“悟學課堂”快步邁向升級版,進軍課改新天地。
中考質量無疑是社會對一所初中學校關注的聚焦點,自然也是對“悟學課堂”的重大考驗,評價育才“責任文化”的效能無法回避對中考成績的考量。2012年以前,育才中學學生參加中考,考試成績遙遙領先于兄弟學校,在熱點高中“通州高中”當年錄取的新生中,生源來自育才中學的新生接近三分之一;2013、2014年育才學生參加中考,在劃片招生、無生源優勢的情況下,主要中考指標依然保持通州區首位。2015年,在通州高中招生考試中,育才中學錄取人數仍以較大優勢保持第一位。這只是“顯性”的魅力,學生所獲得的可持續發展“潛質”則是一時無法證明的“隱性”寶貝。“責任文化”哺育“悟學課堂”的最終立意則在后者。
責任文化助推精細管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這句樸素的教育名言告訴我們:教育是一門精細活兒。育才人深諳“責任在于精細”的道理,責任文化助推育才管理走向精細、精致,一步步提升著育才的教育品位。僅從教學管理的點點滴滴就能看出這一點。
改革備課機制。育才中學重集體備課,更重個體備課,實行“一備立基、二備細化”的備課機制。每一教學模塊確定一名主備人,在集體交流的基礎上重點備好預學案,為全組老師課堂教學立好“基”,二備須在一備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學情創設、細化各教學環節并制成適合自己的課件,每課時教學結束,都要記下“教后思”,“教后反思”需體現具體教學環節,不得泛泛而談,否則視為不合格。學校領導分工蹲點到各備課組,確保集體備課正常開展。
教學須分層。在“悟學課堂(預學——導學——悟學)”教學范式下,育才中學普遍采用預學案開展課堂教學。預學案的編制必須有80%以上的基礎性預學任務,要求能有效吸引包括基礎薄弱的全體學生先學先動,同時要有20%左右的探究型預學任務,供學力優秀的同學自我挑戰使用,并為課堂有效生成預留空間。在課堂分層的同時,課后作業也要做到“分層布置”;各班作業分層名單要報教務部門備案;各學科均有一套作業由老師精批精閱。
作業日報制。為了有效控制學生作業負擔,育才中學實行學生作業日報制。值日班長必須每天把各科作業的內容及實際完成時間如實報告教務部門,教務處逐周統計通報,對作業量過多或過少的學科及時亮牌警告。學生對作業的報告情況,教務處不定期抽查核實,以確保減負增效落至實處。因作業布置不規范造成社會影響的將視作教學事故予以處理。
另外,學校制定有具體的《教師績效考核操作細則》《教輔人員績效考核操作細則》,并有配套的“巡課制度”“抽查制度”“評比制度”等,精細思維下的教學管理,使教師的良心工作有了操作規范,有了評價標準,素質教育、因材施教就不再是簡單的口號。
在四月份舉行的“學校開放日”活動中,初二(3)班的一位家長細細地看著自己孩子的各科作業本,她終于明白了自己的孩子為什么不再拖拉作業,答案就在于:在合作學習小組里,孩子不愿拖小組的后腿,小組里的其他同學也會“幫”他完成作業;作業中的附加題不是非得做;老師對孩子的每次作業都有精彩的批語……在留言本上,這位家長由衷地寫下這樣一句話:“育才中學確有一批好老師,工作有策略、很負責、很細心!”
正是在“責任文化”的引領下,育才中學與“好老師”“好學校”劃上了等號,我們有理由相信,育才中學的“強校之路”“特色之路”“品牌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