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對話閱讀教學因其和諧性、多維性、感悟性、生成性等特征而備受關注。從師本對話的角度探討對話閱讀教學的意義,能引發語文人的思考,使語文教學走向更優。
【關鍵詞】師本對話 實踐研究 多維性
對話閱讀教學是建立在民主與平等基礎上的復雜的、動態的交互活動。其中的交互關系涉及文本、作者、編者、師生、教學環境等多個方面,由此,初中語文對話閱讀教學應從五個維度展開,即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課后的自我對話。在這一切對話關系中,師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是一切對話活動的基礎,師生的異時性文本預讀不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而要深入文本,知人論世,讀出作者,讀出自己,進行自我建構。
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對文本的預讀應明顯高于學生,在此基礎上,師生、生生的共時性文本續讀才會更有意義;師生課后的反思構建才會更有效。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從編者、作者、教師自身、學生等多維視角剖析教材。
一、站在編者的角度
教材是編者在領悟了課程標準的精神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創造,精心編選而成的。教師只有站在編者的角度,才能和編者共同開發并利用好教材。因此,教師拿到教材后,要統觀整本教材的前言、目錄、附錄,每一單元的引導語、誦讀欣賞、寫作,以及每一篇文章及其后面的練習,要區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整體認識。
例如,拿到蘇教版語文八(上)教科書后,通過瀏覽,教師就能清楚地知道,本冊書共有六個單元,包括“長征之歌”“愛國情懷”“至愛親情”“江山多嬌”“人與環境”“高新科技”,展現了一片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兩個“專題”繼續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語文實踐活動”則開辟了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
孫紹振先生說:“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最大的弱點,往往是讀懂了文字,卻沒有讀懂作者在特殊語境中的心靈。”因此,閱讀文本時,我們要細細揣摩,與作者進行深層對話,這樣,才能讀出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后的復雜情感。
例如,閱讀朱自清的《背影》,一般人都能讀出其中蘊含的父愛子、子愛父的深情。但筆者在翻閱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感覺朱自清對父親的情感不是一個簡單的“愛”字能言說的。首先,從“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中,能感悟到作者的傷心。本來,一個男子漢能撐起一片天,但近幾年來,父親和“我”東奔西走,家中光景卻一日不如一日。其次,從“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中,能讀出朱自清對父親的理解。傳記材料中記載,1923 年上半年,朱自清回到揚州教書,由于收入不高、生活拮據,給父親的錢就少了些,父親很失望,臆測兒子變了心。加之朱自清后母的攛掇,父親就把內心的不快全都發泄到了兒子身上,曾通過校長把朱自清的薪水全部支走。從此,父子反目成仇、形同路人。但近兩年的東奔西跑使他終于能理解父親了,尤其是在為人父后,在為生活艱辛奔波的時候,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親的不易。再次,還能讀出朱自清對父親的心疼,以及對父親無盡的思念。當然,還包含著對父親的歉疚,從“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以及主動“寫了一信給我”可以看出,父親早已冰釋前嫌,而“我”卻一直到父親來信之前都沒有主動向父親示好,比起父親的寬容、仁愛,“我”的心胸是多么狹隘啊。可以說,一個背影,化解了父子之間的矛盾;一篇美文,成就了一段父子情。
“言為心聲”,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看問題,會對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感悟,與學生對話時也才能更加深入。
三、站在教師自身的角度
教師所掌握的信息量應當比在課堂上要講的內容多許多,這樣,才能靈活自如地把握教材。備課時,教師應結合自己的特長,有效地利用教材,以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
例如,很多參考資料都把《孔乙己》一文的主題定為: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更著重表現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從更深廣的意義上暴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但筆者在仔細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后,將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歸為四類:權勢者、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看客、覺醒者。其中,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身份不一,有農民,如閏土;有知識分子,如孔乙己;有農村婦女,如祥林嫂、愛姑等。歸類之后可以發現,魯迅對這些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的態度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就與主流觀點有所出入。但不管怎樣,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都必須充分尊重文本,在共性和個性之間尋求平衡。
四、站在學生的角度
教育,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所以,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更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他們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生成疑問、做好預設,這樣,才會有更好的動態生成。了解學生的需求是設計一堂課的基礎,教師要全盤考慮制定怎樣的學習目標更適合學生,為達成這些目標應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學手段,一堂課上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拓展延伸該如何安排等。
例如,《藤野先生》中寫道:“他(藤野先生)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讀到這句話時,學生產生了疑問:藤野先生和“我”相處僅兩年時間,面對這樣普通的老師,用“偉大”一詞來評價,是不是太過了?為使學生感悟藤野先生的“偉大”,教師此時可以適當地補充魯迅《瑣記》里的一段文字作為背景資料:“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鉆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當學生明白了魯迅是在“窮途末路”之時遇到藤野先生的,就自然而然地對“偉大”一詞有了感悟。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最容易感動別人?自然是在別人最束手無策、最走投無路的時候。很多事情,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特定的背景,就不平常了。教師和學生相比,知識更全面,閱讀經驗更豐富,自然應當積極地鼓勵和幫助學生,與學生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文本的意義,需要教師在閱讀過程中去發現、去建構。教師只有反復地閱讀文本,日積月累地與文本深度對話,才會有對話時的智慧引領,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他們生成獨特的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朱永新.讀書與教師成長[J].青年教師,2007(9).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