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注重實踐、實驗、操作的學習方式,突出科學評價的激勵作用,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和保持學生好學、樂學的天性,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 數學 課堂 快樂
升入初中以后,數學學習方式轉變、學習內容加深、知識鏈接緊密、抽象概括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些都考驗著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潛力,不少學生不適應。入學時的新奇、熱情逐漸暗淡,對數學逐漸產生“厭”與“恐”的情緒。筆者在本校初中三個年級600多名學生中做了關于“學生對學科學習興趣度”的問卷調查,情況統計如下: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數學學科喜好基數最小,下降幅度卻最大。最怕的英語學科排第二,數學排第一,即使成績最好的學生,也是對數學“愛你不容易”,普遍感覺是學數學最辛苦、最枯燥,考數學最緊張、最焦慮。這樣的現狀,時常令數學教師啞然,令家長、社會對數學教師產生質疑。因此,如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狀態,使學習數學成為充滿激情、快樂的“旅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堅持新課程改革,不斷改進教與學方式的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際,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關注情感態度,打造目標全面的數學課堂
近日看到一篇報道:一份《中國各省份高考難度排行榜》在微信朋友圈橫空出世。盛產學霸的江蘇,摘得地獄模式“桂冠”,在這里,學霸和教師們都自強不息,“學生把自己當牲口,老師把學生當超人”“他們兩年讀完三年課程,剩下一年還玩命”,如果將全國各省份的高考按照考試難度進行排名,江蘇躋身全國首位。
這份報道內容真實性雖然待考,但它確實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的殘酷現狀,不得不承認目前教育幸福感的缺失。我們的數學教學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注重知識的講解,技能的訓練,忽視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正如楊九俊先生所言,教育不能只追求知性而忽視詩性。現在不少數學課堂是知性不足,詩性缺失。為了應試,課堂變“工廠”,學生變“牲口”和“超人”。怎么才能讓知性和詩性在數學課堂和諧徜徉,筆者覺得每節課必須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制定好四維目標,打破“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的以學科為本位的傳統教學觀念的局限,樹立關注人的教學理念,既要考慮到學生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的獲得,還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例如,蘇科版數學七年級(上)第一章“我們與數學同行”對知識技能要求很低,教者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一節課就可以上完本章內容,但本章激發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心,感受“數學地”解決問題與方法,感受“做數學”的樂趣和收獲,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和創造,以及學會傾聽、尊重他人見解、敢于發表自己觀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將大打折扣。所以,盡管教材中提供的例題有些看看或想想就能大致了解甚至知道結果,我們還是要求學生采用“幼稚”的觀察、動手操作、實踐等活動增強對數學的感受、理解和創新。總之,我們在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必須打造培養目標清晰全面的知性與詩性的數學課堂,為學生全面發展、快樂發展明確方向。
二、關注學習方式,注重實驗操作實踐活動
課程自從出生起就是一種因學生而生,與科學相伴、由文本到實踐的教育活動。現在的數學教材以問題為中心,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與數學聯系的現實情景,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因此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把課堂交給學生,從學生認知水平與方式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做”數學,在“做”中體驗發現的快樂、研究的價值、成功的喜悅。在學生通過“做”獲得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再揭示具體事例的本質,明晰相關知識,使學生樂意探究更深層次的數學規律。那么如何“做”呢?
首先要注重實驗操作和實踐活動。例如,七年級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水平不高,在學習蘇科版七年級(上)“走進圖形世界——展開與折疊”時,對“正方體展開圖的種類有多少種”的問題的研究,筆者設計了“每個學生隨便剪,看誰剪的種類多”的環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爭先恐后地將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成果,筆者然后請學生甄別有無相同的圖形,進行合并,得出最后答案。這樣的過程比教師直接告訴答案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做”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獲得過程,提升了能力,整個探究過程充滿了快樂。
其次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和現代教學資源。要生動、形象、直觀地創設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能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氛圍。例如,在研究“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時,通過二次函數圖像與x軸的交點坐標確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近似值,這種微觀圖形通過多媒體展示很清晰明了。在“研究正多邊形作法”時,利用“幾何畫板”可以畫出任意邊數的正n邊形,既直觀又準確。這些靈動的、刻畫細致的展示方法,彌補了傳統教法的缺陷,給學生帶來新奇、驚喜,賦予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最后,筆者覺得教師必須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要作為旁觀者,這樣利于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要作為合作者,和學生零距離對話;作為引領者,優化教學流程,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不斷揭示數學本質。正所謂“老師笨一點,學生聰明一些”。
可以說,改變學習方式、注重實驗操作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為學生愉快學習提供可能。
三、把緊握時代脈搏,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同時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這樣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是主導。正如網絡不時爆出的“某某學校的人氣爆棚”教師,他們上課的照片,多給人以陽光、自信、充滿活力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帶著微笑面對學生,這可能是“爆棚”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課改專家郭元祥調查發現,在教師的微笑、眼神、聲音、服飾、學識等因素中,教師的微笑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是教師對學生信任、親切的情感流露,是師愛的直接表現,能縮短師生在空間和心理上的距離,使學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滿足,而且學生一旦感受到這種炙熱情懷,就會激起對教師的信任和愛戴,于是教師的微笑對學習成績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所謂“有愛才有智慧,有愛才有靈性,有愛才有活力。課堂上播下愛的種子,就會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因此教師走進課堂前,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積極樂觀的一面感染給學生,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和諧的氛圍,為將一節課的教學活動情境調試到最佳拉開序幕。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發展變化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因此作為教師,也必須加強學習,不僅要深入研究本學科前沿知識,也涉獵其他學科知識,這樣才能給學生更多的幫助,才能讓學生“服”你。另外,作為社會人的教師也要融入社會,有一顆不老的“童心”,多研究觀察學生的生活方式,包括他們的業余愛好、言行風格,理解尊重學生的選擇,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認知差距,正所謂“用兒童的眼光看兒童的生活”。如每年網絡流行語,教師也可以在上課用一用。例如,表揚一位學生學習很努力,我們可以說他學習“蠻拼的”“棒棒噠”“看到你的進步我也是‘醉’了”;表述數學問題,如“解方程哪種方法強,公式法幫你忙”“ 絕對值就是任性,任何一個數的絕對值都是非負數”。時新的流行語和不經意間的幽你一默,減輕上課的壓力,舒緩緊張情緒,讓學生覺得老師還是很親切的,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更樂其道”。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快樂的催化劑和保鮮劑。
四、踐行過程性評價,發揮激勵作用
評價的目的在于發現學生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問題和差距,促進學生自我糾正和自我完善。數學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數學學習的評價也應該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不要著眼于學生獲得了什么樣的知識,而是要關注學生是否能說出身邊的事例,并從中“發現”數學,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交流時能使別人聽懂;關注學生是否能主動參與,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相對于結果,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包括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和態度、數學學習的自信,獨立思考的習慣,合作交流的意識、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水平。評價是促進學習的手段,因此在過程性評價中,要以激勵為主,多一些贊賞,少一些責備。要善于捕捉學生回答問題中的正確信息,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善于捕捉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態度、和其他同學的合作意識,以及在學習中的自信和克服困難的毅力等情感表現;善于捕捉學生個人獨特的見解,即使是錯誤的,教師也要認真傾聽,充分肯定,大力提倡鼓勵,并幫助引導,讓學生享受創新的快樂,感受到在班級數學活動中的個體作用,感受到教師和同學對他的關注,而不是被漠視、被邊緣化。可以說,在這樣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每個人都應該是快樂的。
“學生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區別在于發芽的遲與早”,數學評價應適合學生發展水平,不同的學生評價的標準應不同,即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數學學習的不同層次,不以統一標準衡量所有學生的狀況。例如,根據學生能力采取分層教學與分層作業,盡量讓所有學生在學習上都在最近發展區有發展,都有成功的體驗。
學生的學習愿望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一個學生不喜歡學習,但只有構建親切信任的師生關系, 設計“生活化”和有潛力的數學教學內容,選擇豐富而有活力的教學活動方式,突出過程評價和評價的激勵作用,數學課堂才更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才能引起學習、維持學習與促進學習,以致學生更想學習,更樂于學習、更會學習,學的更多、學得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楊九俊.追求知性和詩性相統一的學校教育 [J].初中教學研究, 2014(1).
[2]張長勝.關于生命化課堂的研究[J] .江蘇教育,2012(1).
[3]洪宗禮.母語無價[J] .江蘇教育.2012(1).
[4]崔允漷.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一種增值的嘗試[J].江蘇教育,2012(1).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