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著名主持人柴靜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了社會大眾對環保的關注和思考。作為初中生物教師,筆者深刻認識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提到“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下面筆者談談對此問題的一些體會。
一、萬事開頭 理念先行
現行的蘇科版《生物學》,為環保教育提供了許多契機。例如,第一章第一節“生物與生物學”是學生接觸生物學的第一課,本課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美好藍圖,本節最后提到“人口增長、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以及生態平衡被破壞等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生物學的研究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抓住第一節課的良好契機,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收集關于環境污染的相關圖文信息,直觀地向學生揭示問題的嚴峻性,讓學生從接觸生物學的第一課起就樹立起環保理念。
二、開展調查 提升意識
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組成4~5人的學習小組,布置學生進行調查的同時關注與環保相關的話題。例如,在第二十六章第一節“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中,課前布置學生調查我市長江流域近年來稀有物種生存的現狀、造成稀有物種瀕臨滅絕的原因以及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通過調查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人類行為對生物生存環境的影響、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等一系列與環保有關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參與活動 內化行為
如果僅停留在意識層面,“保護環境”將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上,還要通過教育讓學生能夠真正視環境保護為己任,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能夠自覺自愿地留意身邊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盡量減少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行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發動學生參與“節水型學校”創建,在教學樓顯著位置安裝廢電池回收箱,成立環保社團,組織學生開展塑料瓶回收活動,等等。
四、傳播善行 提升素養
如今環境保護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成為人們的共同呼聲。因此,作為生物教師不但要把環保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環境問題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還應發動學生在學校、社會上進行更廣泛的宣傳,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例如,結合國務院辦公廳“限塑令”的通知讓學生調查“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以及產生的危害,調查商場、超市有償使用塑料袋的情況,調查平時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況,使學生認可生活中這項不起眼的行為不但可以保護環境衛生,節約資源,而且可以防止塑料這種難以分解的物質流落到自然界中。
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園,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必然是毀滅人類自身,因此在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環保教育,要從小抓起,從我做起,樹立起強烈的環境意識。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新一代的中學生能夠真正具備環保意識,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