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如何才能讓學生對每一節課都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真正參與課堂教學呢?這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師深思的問題。一節成功的地理課,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巧妙地設計每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筆者主要從一堂地理課的導入、師生互動、語言藝術和板書設計等幾個環節進行分析,探尋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地理課堂實效性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興趣 藝術 課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的魅力之一是真實性,地理教學需要呈現真實的材料,而不是空洞的理論和說教。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強大推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地理學習也是一樣。所以,興趣可稱得上是學習地理的“催化劑”與“內驅力”。如何才能讓學生對每一節課都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真正參與課堂教學呢?下面筆者談一點自己的做法。
一、走進生活,留心觀察,引發思考
例如,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下冊“中國的農業”一節時,帶領孩子們走進超市,讓大家注意觀察,做一個調查小報告,看看這些產品都產自哪個省區,分布在我國哪個地理區域,跟當地的地理環境有什么關系(從地形、氣候等因素考慮)等等。
經過觀察,學生們做了如下總結報告:在水果區,產自南方的有海南芒果、菠蘿,廣東香蕉,湖北柑橘等,產自北方的有煙臺紅富士蘋果、鳳陽梨等,產自西北的有新疆的哈密瓜、紅提子、葡萄、香梨等,這說明水果的分布跟當地的氣候有很大關系。在水產區,有浙江的帶魚、洪澤的龍蝦、泗洪的螃蟹等,這說明漁業的發展要靠近沿海地區或河湖密布地區。在茶葉區,有福建烏龍、杭州龍井、云南普洱、蘇州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云霧等,這說明茶葉主要分布在山地或丘陵地區。在服裝區,大多數棉質服裝都產自蘇州、天津、上海、青島、武漢、鄭州、濟南、西安等,歸納出這些城市主要位于長江與黃河中下游的棉花產區,靠近原材料產地,而產自新疆的羊毛衫,主要是因為當地畜牧業發達,擁有優良的山地牧場。經過參觀考察,孩子們會發現,地理知識就在身邊。
二、投入情感,激發興趣,升華知識
再好的情景導入,也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要想讓學生對整堂課都有濃厚的興趣,除了激情導入,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的藝術性顯得極為重要。如果教師語言平鋪直敘,就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死氣沉沉,沒有生機。所以教師的語言要幽默風趣,還要富有情感,做到“捧著一腔熱情上講臺,留下一片微笑離課堂”。
記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情感。”課堂教學尤其如此。所謂“情理相融”,是指既要把知識講清講透,又要把自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感受、體會、揣摩、聯想等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筆者在講授青藏高原上的青藏鐵路以橋代路的原因時,指出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我給學生欣賞了青藏高原珍稀動物的視頻短片,并用多媒體投影圖片:在20世紀80年代初,可可西里發現了黃金,10萬淘金者蜂擁而至。他們在這里狂采亂挖,導致可可西里千瘡百孔。淘金者的主食就是當地的野生動物。同時,他們靠賣動物毛皮獲得暴利。僅僅10年時間里,該地野生動物急劇減少三分之二以上。藏羚羊的羊絨制成披肩,每件能賣約3.3萬元,而制作一件披肩,則需殺死5只藏羚羊,每年約兩萬只被殺。如果不采取措施,不出5年,藏羚羊這一物種就將滅絕。通過觀看視頻,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筆者趁熱打鐵,接著追問:面對如此血腥的屠殺,我們該怎么辦?學生義憤填膺地說:要保護野生動物,尤其是那些瀕臨滅絕的珍稀野生動物,這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責任!這樣的教學方式比直接的灌輸更深入人心,學生也更樂于接受。
三、因材施教,梯度教學,積極探究
隨著課堂探究的深入,學生的興趣與熱情難免會有所下降。此時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提出來,引導學生不斷積極思考,滿足其成就感。比如,筆者在講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農業”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新疆位于哪一個地理區域?(西北地區)新疆的氣候類型與特點?(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熱冬冷,氣溫變化大,降水少且相對集中在夏季)2.新疆主要農業類型是什么?(畜牧業)新疆發展種植業有哪些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有利條件是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晝夜溫差大,不利條件是缺水)發展農業的水源主要來源于哪里?(高山的冰雪融水)延伸問題:1.新疆農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盆地邊緣)為什么天氣越干旱,生活在塔里木河的人們越盼望出太陽?(氣溫高,冰雪才能快速融化)2.新疆公路線大多繞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這是為什么?(盆地邊緣是綠洲,是人口、城市、工農業生產的集中地)新疆干旱缺水,你有哪些辦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修建水庫可不可以?(節約用水、科學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該地區地面蒸發旺盛,不宜修建水庫)
四、 科學歸納,精美板書,一目了然
一堂課中,最后的板書上的知識梳理,是整堂課的畫龍點睛之筆。把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建構的知識通過板書呈現出來,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掌握于胸。一堂課下來有很多知識點,比如重點、難點、易錯點等,此時需把知識一條條梳理出來,并引出一條知識線。
通過教師的板書設計,學生就會對知識由模糊變得清晰,并將其有機地串聯起來,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光信,韋燁編.托爾斯泰名言錄[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
[2]李維川.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歷史教學的嘗試[J].山東教育,2010(3).
(本文獲江蘇省第十三屆“五四杯”中學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論文競賽一等獎;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