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懷著對布萊爾“第三條道路”的膜拜之心,我留學英國。當時布萊爾光芒璀璨如星,英國經濟強勁,對移民和外國留學生也極其慷慨,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可以免費在英國讀書,還可享受免費醫療,那時我覺得英國大方得簡直不可思議。
2008年金融海嘯后,虛假繁榮迅速泡沫化,人們發現,多年來英國人的福利以及各種購買國際聲譽的賬單,大多透支而來。英國人一直過于自信,頂著債務評級的AAA光環多年,以為還債是區區小事,但2013年,穆迪已將英國主權還債能力下調為Aa1。

2010年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以下簡稱自民黨)政治聯姻,組成聯合政府,開始把還債與減少赤字視為首要目標,于是緊縮政策隨之推出。政府裁員裁部門,減少或取消福利開支,大學教育不再免費,非歐盟留學生子女也不再享有免費教育等等。許多英國人的生活水平都在下滑。
故此,今年大選的一個重大議題是:是繼續緊縮政策,盡快還債,還是放慢或取消緊縮政策?此外,英國是否會最終脫歐?蘇格蘭是否會就獨立問題再次舉行全民公投?答案都和本次大選結果息息相關。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唐寧街十號一直由工黨與保守黨兩大政黨的領袖輪流進駐。不過今年所有民調一致顯示,2010年的聯合政府組閣的討價還價大戲,很有可能重新上演,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的時代恐已完結,必須求助于第二梯隊的其他小黨,再次組成聯合政府,才可入主唐寧街。
目前,民調中工黨與保守黨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均為34%左右,其余則為英國獨立黨、自民黨、綠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各黨派所分享。不過工黨與保守黨仍未松口,均聲稱自己能單獨勝選。不過,任何政黨如果想獨立組閣,必須獲得325席以上的下議院席位。僅34%的全國支持率,想單獨勝選純屬夸???。
與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一樣,英國的簡單多數選舉制同為多數制選舉制。兩者很類似,都是“勝者全取”,利于大黨競爭,不利于小黨。英國自民黨和綠黨就一直呼吁改革現行選舉制。
兩者主要差異在于:美國大選是選總統,英國大選則是選政黨,勝出黨派的領袖出任首相。此外,英國大選的選舉單位是選區,人為而定,每次大選都有小變動;而美國大選以州為單位,各州的選舉人票數依據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結果而定。
英國大選時間非常短,只有不到四十天時間。各黨均有自己的忠實粉絲,不輕易更換陣地。所以,在最后的沖刺階段,各政黨目標一致:盡最大可能向中間選民拉票。
英國很小,從東至西大巴四個小時就能穿行,南北也不過十來個小時,故此大巴成了各政黨主要的交通工具。火力目標也很集中,大多在英格蘭的80個中間選區,即各黨派均有可能勝選之地。各大媒體均派出隨隊記者,每日發回各黨政策的最新報道。BBC更是把直播間開進了全英各個角落。
現任聯合政府副首相克萊格是自民黨領袖,其大選目標是再次進入聯合政府,至于和誰聯姻,保守黨還是工黨,都沒關系。這聽起來像個不忠的伴侶,和保守黨的五年聯合政府婚期尚未正式結束,就已開始腳踩兩只船,而且理直氣壯。不過,五年前的政治聯姻,本來就志不同道不合:自民黨是中左黨,保守黨是右翼,走不到一塊兒??巳R格曾在電視上誠懇地說:“無論與誰結成聯合政府,我們將能給保守黨一顆心,或者給工黨一個大腦?!?/p>
傳統上保守黨是富人黨,被認為是維護企業主、銀行家等上層人士的右翼黨。時過境遷,自從有了工黨的競爭,保守黨已日漸親民。此次大選,首相卡梅倫(即保守黨黨魁)聲稱自己也是代表working people(工薪階層)的黨,很有和工黨搶地盤的味道??穫愡€特意選擇在自家廚房削紅蘿卜時接受電視采訪,在報紙上刊發為女兒梳小辮兒的相片,意在塑造卡梅倫也是普通人的形象,至于卡梅倫的貴族身世以及牛津背景則矢口不提,否則猶如自尋死路。
五年前,當保守黨帶領下的聯合政府接手首相府之時,正是全球金融風暴席卷英國之際,當時英國國債高企,財赤驚人,失業率創新高。五年后的今天,英國成為全西方世界經濟復蘇最快的國家,失業率恢復至五年前的水平,GDP開始以正數增長。自民黨雖是首次品嘗聯合執政的滋味,不過五年來跟著現學,也獲得不少治國經驗,所以敢于“給工黨一個大腦”,因為英國輿論普遍把英國的金融海嘯歸罪于工黨。
工黨一向視自己為工薪階層代言人,強調平等公平,照顧弱者。工黨黨魁米利班德時時刻刻都在強調:只有工薪階層過好了,英國才會好。在我看來,保守黨也左,也照顧弱小,不過與工黨相比,就像克萊格說的“缺少一顆心”。

五年前,自民黨曾是“首相制造者”,意思是該黨在各黨討價還價、尋求組成聯合政府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大選,自民黨此位難保。因為過去五年來,許多支持者一致痛聲譴責該黨食言,未能實現“取消大學學費”的競選諾言。這是自民黨作為政府副手,必須向保守黨妥協的巨大代價。如果工黨與保守黨都不能獲得323個議席,最有可能成為“首相制造者”的可能是今年的政壇黑馬——蘇格蘭民族黨。
蘇格蘭民族黨是2014年蘇格蘭公投的重要推手,以蘇格蘭獨立為其終極目標。該黨如果入主唐寧街,一定會推動第二次獨立公投。2014年失敗后,該黨迅速獲得蘇格蘭人的同情與支持,高速攀升為英國第三大黨。民調顯示,今年大選它將全面攻陷以往工黨在蘇格蘭的地盤。預計蘇格蘭的59個選區中,該黨能拿下一大半甚至全部。這是一個極左黨,強烈反對目前聯合政府的緊縮政策。黨魁斯特金女士一直頻頻向工黨示好,再三表示愿意幫助工黨共建聯合政府。開始時,她態度強硬,見工黨始終不搭理,于是轉為一廂情愿,放話說:“看吧,工黨真以為自己能拿到絕大多數選票呢。等大選后,他們就必須換個調子來找我們了。”如果該黨真能獲得民調所示的50甚至59張議席的話,那絕對是第二梯隊中的老大,有指誰誰就當王的能量。不過工黨領袖米利班德在日前電視直播節目中表示:本黨絕對不會與蘇格蘭民族黨達成任何組閣協議。此話一出,語驚四座,各種猜測與解讀滿天飛。
英國獨立黨也是自民黨眼中的一個勁敵,它在過去三年內人氣急升。從前工黨執政時,一直宣傳移民的正能量。金融海嘯后,調子急轉,移民問題(尤其是東歐移民)成了經濟不景氣的替罪羊。脫離歐盟和減少移民是英國獨立黨的王牌競選口號。它也是右翼政黨,與保守黨聯姻的可能性最大,兩者在脫離歐盟與否問題上觀點類似:保守黨若當選將于2017年實行全民公投,讓選民們決定是否繼續留在歐盟;而英國獨立黨希望越快越好。

英國財政赤字的殘酷,似乎被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開始保守黨還一再提醒選民,希望繼續現行有效的經濟政策,增加就業率,盡快還債,這個調子很快被左派們的分錢美景淹沒了。大選末期,更似步入童話世界,銀子隨便花,且政客與選民們都信以為真,就算有人問錢從哪兒來,最響亮的回答也是“向富人征稅”。至于誰是要被抽的東家,各黨都支支吾吾,直到大選前一周,才開始極不情愿地透露要削減或取消的福利項目。
英國人從未挨過餓,但從不缺少個人見解。他們從未擔憂過食品、房子、醫療和教育,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主義與追求。自由信息與言論環境下,他們各持己見,信仰觀點不一,超有獨立思想。
英國人又很不能吃苦。五年下來的緊縮政策,讓部分人的幸福生活多少受到影響。是盡快還債,還是放緩甚至取消緊縮?左翼黨派全都主張后者,且不乏支持者。在我這個外來移民眼里,英國現在危機重重。除了脫歐與蘇格蘭獨立問題,英國這幾代人的幸福生活大多建立在過度透支上,不盡快還債,如同把麻煩后推。我不希望年輕人的幸福早早被透支,而淪落為還債的犧牲品。不過,許多英國人仍然超脫于現實之外,追求心中理想與愿景。
英國大選是一場國家利益缺席、政黨利益大唱主角的政治游戲。政黨們為入主唐寧街,互相拆臺揭短,愈到大選尾聲,愈是聲嘶力竭;英國選民們憑一己之見給政黨們投票打分,標準除了經濟以外,還有公平、正義等各項議題。5月7日投票之后,無論結果如何,都是民主體制下各種社會階層博弈、各種思潮碰撞的結果,無論對錯,全民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