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時,那枚摧毀了整座城市的原子彈將本已大亮的上午的天空照得通明。那個時刻,葉佐井博巳正在接受制造機關槍子彈的訓練。他年僅14歲,一周前被人帶離學校,幫助日本挽回敗局。
葉佐井如今84歲,常常公開講述自己在那一天的經歷。70年前的這個周四,人類歷史中唯二在戰爭中使用過的核武器中的第一枚引爆,最終導致逾10萬人喪生,其中包括葉佐井的數百名同學。他們學校就在爆炸中心附近,而那些同學當時留在了校園里。葉佐井工作的那座子彈廠離城市有10英里遠,反而成了避難所。

不過,葉佐井并不是唯一一個講述當天所見所聞所感的。除了葉佐井本人,最了解他這段歷史的便是木下律子,她比葉佐井小25歲,是他的“被爆體驗傳承者”,獲得指定來繼承他的記憶。這屬于一個不同尋常的項目,飽含個人色彩,為的是讓人數在迅速減少的原子彈幸存者的體驗得以保留和傳承。
葉佐井是退休的大學物理研究員,會發出有感染力的笑聲。與許多幸存者一樣,他仍然身體健康。不過,木下女士與其他50名左右的傳承者的目標是,一旦目擊者身體衰弱,能由他們將繼承而來的故事講述下去,從而讓這起災難事件的記憶保持鮮活。正是這次災難確立了日本自此盛行的和平主義情緒。
然而,時至今日,這種情緒面臨嚴峻挑戰。現任首相安倍晉三是日本首位戰后出生的領導人,目前正在努力給獲勝的同盟國對日本軍力設置的種種限制松綁。安倍并非為日本尋求更大行動權的第一個首相,但他比那些前任都走得更遠。距離當年的沖突過去了三代人,他認為日本已經贏得了成為正常國家的權利。
雖然安倍的部分提議激起了廣泛的反對之聲,尤其是供國會審議的一項提案將允許政府向海外派兵支持美軍,但那場戰爭的影響的確已不及過往。
“就算是在廣島,記憶也在褪色。”廣島大學的歷史學教授河西英通說。他表示,國家公共廣播公司NHK日前公布的一份民調顯示,有30%的廣島居民說不出核爆的具體日期(全國范圍內的這項數據為70%),激起了不少擔憂情緒。
許多幸存者和他們的傳承者希望扭轉這一趨勢,或者至少能延緩它。多年來,葉佐井向一群群的學生、教育工作者,以及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的訪客發表演講時,木下就待在他的身邊。距離這座紀念資料館不遠的地方,坐落著那棟殘破的原爆圓頂屋。
木下可以說出葉佐井和年輕的同事們如何竭盡所能地幫助那些在爆炸后的幾個小時里從廣島城里涌出的“幽靈”,其中很多人燒傷嚴重,一旦被人觸碰,身上的皮肉就會掉落下來。她還能描述葉佐井穿過滿是廢墟和尸體的街道走回城里的經歷。在那里,他找到了奇跡般生還的母親和姐妹。
“我會盡量純粹地還原他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木下說。
官方認定的核爆幸存者2014年減少了約6000人,目前的總人數不到20萬。他們平均已過耄耋之年。
傳承者項目得到了廣島市資助的和平紀念資料館的支持。河西教授表示,這個項目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直接體驗了核爆的那些人身上帶有的道德和情感影響力。盡管不少幸存者以回憶錄和紀錄片的形式留下有關自身經歷的記錄,而且公眾可以廣泛查閱,但這些往往被看成是干巴巴的歷史文獻。
“傳承者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了幸存者的位置上,這樣幸存者就永遠不會消失。”河西表示。按照他的說法,傳承者是得到幸存者授權的個人經歷“傳人”,并且有義務去不斷尋找聽眾。比方說,幸存者總是前往學校,而傳承者也可以用他們的名義這么做。
“對于如何形成和保存集體記憶,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嘗試。”河西說。
目前,這個試驗開展的范圍還很小。20多年前,曾做導游工作的木下律子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在和平紀念資料館志愿帶領游客參觀時,就認識了葉佐井博巳。但博物館直到2011年才正式開始招募被爆體驗傳承者。目前有13名原子彈幸存者已經同意與一個或更多傳承者搭配起來。這些傳承者將用至少三年時間如影隨形地跟在幸存者身旁,與他們會面,之后才能公開講述他們的故事。項目啟動至今,有一名幸存者已經離世。
木下和葉佐井表示,他們曾遭受沒有參與這個項目的幸存者的指責,這些人質疑一個不曾直接經歷原子彈爆炸的人能否替那些真正經歷過的人代言。還有人表示,傳承者這樣的角色應該由幸存者的家人來擔任。有些被爆體驗傳承者是幸存者的子女,但很多不是,而幸存者的子女們并不都愿意或有能力為他們父母的受難經歷做公開代言。
“我沒有權利講述他們的故事,不止一次有人這么對我說。”木下說道,她正準備離開,懷揣著葉佐井的故事,去帶領一群高中學生參觀原爆圓頂屋。她說在博物館的講堂里對一個個參觀群體講述時,她的PPT演示稿主要就是基于葉佐井的回憶。
葉佐井表示,訓練傳承者講述幸存者的故事,總比“讓它們變成古老的民間故事要好”。他說他希望看到這個項目進一步擴展,讓傳承者講述早先已去世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后不久的幾年里留下記錄的幸存者的故事,這些記錄現在就保存在紀念資料館里。
“那里有各種各樣的記載,但有多少人會真的找出來看呢?”他說,“最鮮活的記憶卻沉睡在檔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