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千與千尋》的導演宮崎駿出席威尼斯電影節,向觀眾展示了他的新電影《懸崖上的金魚公主》。這座城市與海洋密切相關,這位日本導演解釋了為什么選擇用海嘯來結束這部電影,以及盡管大自然的破壞力很大,為什么日本人還要贊美它。
“日本經常會發生臺風和地震。”宮崎駿說。

“把這些自然災害描述得像魔鬼一樣恐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它們都是這個世界給予我們的。當我來到威尼斯,看到這座城市陷入大海中,人們繼續積極生活的場景,我總是很感動。這是他們生活中被給予的一部分,日本人也正在遭遇自然災害,但他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的確,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中,自然影響了人類生活。《懸崖上的金魚公主》的最后以海嘯結束是以日本被自然災害摧毀的現狀為背景,人口老齡化和沿海小鎮都和真正的日本很相似。但并非日本電影中的所有畫面,不管是動畫片還是電影,都被環境意識和萬物有靈論的和諧支撐著。
在大多數故事片中,日本附近的海域是那個國家的致命敵人,被地下巨大的能量所影響。阿蘭·史洛克夫是巴黎奇幻電影節的組織者,現在也是《L’Ecran Fantastique》雜志的編輯,這是一本專業雜志。1974年的一部科幻電影被海嘯影響尤其嚴重,這在日本引起了巨大轟動。就像小松左京的災難小說《日本沉沒》里描述的那樣,由于海嘯和火山爆發引起了構造板塊移動,日本附近的群島逐漸消失。“日本電影技術人員非常善于構建模型,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畫面就是真實發生過的場景。”史洛克夫說道。2006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名字為《The Submersion of Japan》,證明了這樣的噩夢一直在影響人們的生活。
自1945年以來,廣島和長崎被投下原子彈,人們意識到自然環境的威脅,加劇了對核戰爭的恐懼。漫畫《赤足小子》被改編成了電影,但大多數描述城市被破壞的場景并沒有解釋原因。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2001年的動畫片《大都會》,以弗里茨·朗的同名作品為基礎。同樣,大友克洋導演的《蒸汽男孩》,故事發生在一個平行的世界里,那是一個內燃機和核能都沒有被發明出來的世界。有時候,技術確實代表了一種致命危險。
這些災害的到來并沒有太明顯的預兆,它更像是一種驅散恐懼的方式。《哥斯拉》是最古老的實例,也是最著名的。這頭巨獸是1954年誕生的,在原子彈投放的十年內,東寶株式會社的公司里仍然有哥斯拉的雕像矗立在那里。這只巨大的蜥蜴開始被美國核科學家的實驗研究,這些放射性物質足夠強大到摧毀整個東京。不像是金剛,并沒有引起同情,只有恐懼。

《哥斯拉》獲得了巨大成功,大約有30部不同的版本。1998年,好萊塢委托羅蘭·艾默里奇拍攝新版本。在這個版本里,基因突變是由太平洋戰爭的法國核試驗引起的。另一個新版本也正在拍攝中。
日本的噩夢是會傳染的。3月8日,墨西哥導演吉爾摩·德爾·托羅宣布他開始拍攝電影《環太平洋》,這部電影講述了海洋釋放了成群的怪異生物并摧毀了東京和洛杉磯的故事。但這件事情的發生仍然有一些疑問,災難帶來可怕的現實已經對日本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史洛克夫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畫面,承認“因為享受這些電影而感到羞恥”的感覺。畢竟,它們是一個令人恐懼的預感,而不是一種驅魔術。
不管以什么形式呈現,世界末日都是日本漫畫的主旋律,比如《惡魔幸存者》《阿基拉》和《新世紀福音戰士》。許多系列中都有地震或海嘯的威脅作為敘述的驅動力,講述浪漫的故事或者災難后的世界。
根據不同的讀者人群,各種主題也需要與各種形式的漫畫結合在一起,比如青年漫畫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成年男子,一般會解決一些“嚴肅”的問題。少女漫畫的主要讀者是年輕的女孩,男孩成為主要討論對象,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漫畫類型。
《東京喵喵》是一部適合少女的漫畫,主角在一次地震后獲得了神奇的力量并出現了貓的狀態。另一部動畫是《東京地震8.0》,講述了一個大規模地震毀壞群島的故事。這是一個相當傳統的故事,兩個人在被地震破壞的人工島廢墟中幸存,但漫畫也很詳細地描述了救援行動。
川口開治的《太陽默示錄》是一部優秀的漫畫,開頭就發生了一場破壞力極強的地震,將日本最大的島嶼——本州島從中劈開,一分為二,接下來的海嘯摧毀了日本剩下的地方。在提供人道主義援救的幌子下,中國軍隊很快接管了北日本,而美國軍隊占據了南部地區。
雖然乍一看這是一個相當典型的災難后故事的例子,《太陽默示錄》為21世紀的日本提供了一個批判性意見,通過描述在臺灣的日本難民的生活條件,幾乎不加掩飾地談論東京政府強制執行的嚴格移民政策。

盡管地震和海嘯在很多書籍和電影中出現過很多次,它們始終遠離“好人”的形象。《X戰記》是一部幻想靈感源自于《圣經》的動漫,尤其是世界毀滅,在1995年時暫停了幾個月。由于地震的反復發作而宣布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神戶發生了大地震并造成了近6500人死亡,這令很多讀者感到難過。
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出現幾個類似的動畫系列,電視上重新播放的動畫版《東京地震8.0》已經被停播了,而其他包括海嘯片段的動漫也遭到了同樣的待遇或者被要求重新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