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互聯網+”進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也成為商業的熱門話題。如果說政府推動“互聯網+”行動計劃,主要著眼的是結構優化、新興業態,商界看中“互聯網+”,則是為了賺錢。“互聯網+”是一個不亞于BAT規模的機遇,下一代的BAT會出現在哪個領域,有哪種產業的平臺將超越現在的BAT,肯定是商家關心的問題。
預測下一代的BAT不同于算命,它不會精確到具體的商業模式和人。經驗告訴我們,互聯網充滿不確定性,是否成功,不完全取決于商業模式。多數商業模式從理論上說,都是正確的。但最終不能成功,大多是在操作上出了問題。典型如團購,盡管商業模式可以成立,但涌進的5000多家競爭者,幾乎都是浮躁的投機者。他們之所以不能成為BAT,不是由于商業模式錯了,而是因為他們不具備BAT那種對客戶需求的專注,資本的溫度計稍有變化,他們就上躥下跳,輕易偏離初衷,活活把正確操作成了錯誤。2011年8月,“架不住周圍的人一再要求,”我勉強評論本不想評論的團購,不客氣地指出,“Groupon如果出麻煩,可能反而會是在經濟復蘇以后”。結果不幸而言中。“互聯網+”也是這樣,如果認為方向正確,一哄而上就一定能成功,那一定會失望。這是在預測之前首先要交代的。
我根據最新得到一組數據,幫助大家判斷成功概率較大的領域。我們將全部行業歸并為16個行業,作為互聯網+X中的X。總趨勢是“互聯網+”覆蓋所有的X,現在要看的是哪里是待填補的空白。
第一步分析這些X中互聯網“加”(進入)的飽和程度。主要看行業中的電子商務企業占全行業企業總數的比重。比重越大,說明互聯網在這個X中“+”的程度越高,后來者進入的難度越大。電子商務進入第一高的行業是住宿餐飲,比例為37.13%;其次是制造業,占21.53%;第三是批發零售業,占18.5%。其它較高的還有信息技術服務(13.94%)和文體娛樂(10.78%)
這反映“互聯網+”中,X對互聯網的興趣。有哪些行業十分重要,但對“互聯網+”的重視還不充分——換句話說,更適合“互聯網+”進入呢?首先是交通運輸業,僅有3.6%的電商企業進入。而當前專車業態正成為世界性的熱點,滴滴專車和優步正在爭奪平臺控制權;其次是房地產業,也僅有2.5%,美國前沿的眾籌建房正在興起,這一領域暴利巨大,足可養成BAT級的平臺;此外居民服務(3.7%)、教育(3.7%)、衛生與社會服務(4.7%)都屬于進入空間較大的領域。
第二步分析電子商務企業對這一行業的興趣。主要看某一行業中的電商企業占所有電商企業的比重。從中可以看出電子商務企業喜歡涌入哪些行業。第一位的是制造業,所有電商企業中有44.17%涌入制造業;第二位出乎意料,是建筑業,有19.93%;而其它行業的比例都只有個位數,包括房地產業9.58%,信息技術服務業6.1%,租賃與商務服務業5%,交通運輸業4.1%。
搞電子商務的人,在哪些領域留有較大空當呢?數據顯示的比較明顯的空當,包括居民服務(0.58%)、教育(0.16%)、衛生和社會服務(0.19%)和文體娛樂(1.71%)。這些數據顯示電子商務企業過于扎堆,導致出現一批機會成本較大的空當,為平臺發展提供了縱深。
結合交易額看,目前電子商務的交易額主要集中于兩行業,即制造業(占69.92%)、批發零售行業(占19.69%)。這顯然是不正常的。有90%的“互聯網+”空間,等待未來的BAT去開拓。下一代的BAT將出現在如今還沒有被互聯網占據的行業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