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統計署的數據顯示,2004年香港人口為679萬,2014年為739萬,2023年將達到789萬,而相應的勞動人口占比分別為52.1%、51%和46.1%。香港已進入人口增加、勞動力減少的“怪圈”。
今年1月,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預期香港的勞動人口2018年達到371萬的頂峰后,便會逐漸下降,到2035年將只有351萬。隨著香港步入高齡社會,將面對勞動力萎縮的挑戰。摩根士丹利公司發布的報告預測稱,香港的勞動人口數量在2015年和2016年增長無望,從2017年起將持續下降。
但實際上,近幾年零售業、餐飲業、建造業一直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困境。
建筑業技術工人奇缺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特區政府早前評估過未來十年公、私營建造工程的整體開支及建造業工人供求的情況。預期在未來數年,建造業仍欠缺約1萬至1.5萬名技術工人。同時非技術性工人未來數年也會有人手短缺的情況,由于非技術性工人的工作一般不需要技能培訓及入行較為容易,其人手供應容易受其他行業的人力情況及待遇影響,波動幅度也會較大。
而據當地媒體報道,香港建造業現時約有33.7萬名工人,其中近半已年屆55歲,生產力下降,同時要面對流失率高的問題。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表示,入行的新人過半數捱不過三個月,預計全行欠缺8,000人至10,000人。
馬克西姆招聘公司的高級顧問唐納德·梁亦在該公司網站上發表文章稱,以2014年的數據看,若想完成未來四年的建筑規劃,香港建筑行業必須填補—萬名建筑工人的缺口。
香港建筑業委員會表示,全港約有32萬名建筑工人,其中只有七萬人實際操業。能進行隧道作業的熟練工人尤其短缺,而僅港珠澳大橋一個項目就需要160名熟練工人。
一方面是熟練的技術工緊缺,另一方面是近年建筑技術工人薪水不斷上漲。去年,工聯會香港建造業總工會與行內16個工種專業分包商達成共識,工人平均獲加薪9.5%,當中以模板工薪資漲幅最高,達16.7%;扎鐵及搭棚工也加薪逾14%,料逾20萬名工人受惠。加薪后,混凝土工人平均日薪可達2,000港元,屬調查范圍內日薪最高的工種。工會希望加薪可吸引更多年輕人人行,緩解人手不足的情況。而香港建造商會的負責人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稱,就連零經驗的水泥工都能拿到1,100港元的日薪。
無怪,荷蘭工程咨詢公司Arcadis將香港列為全球成本第三高的建筑市場,僅次于瑞士和丹麥。
也因此,三年來,香港政府推行的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紛紛因藍領工人短缺而延誤工期。如將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深圳和廣州連接起來的鐵路建設延期,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勞動力短缺。香港計劃在今后十年建造48萬套住房,勞動力短缺的壓力有增無減。可以說,勞動力短缺已經推升薪資成本,從側面進一步推高香港房價。
引進外勞治標不治本
如何解決本地建筑技術工短缺的難題?有建筑公司表示,一個解決辦法是雇用外來工人,但這個過程有些復雜,可能需要六個月時間才能招到中國內地或海外的工人。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建議進一步優化香港建造業“補充勞工計劃”。
有市民擔心增加輸入外勞,影響生計,工會也反對此類舉措。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表示,外來工人將會帶動薪資下降。他補充稱,聘用外來工人只是“治標不治本”,只有培訓更多的年輕本地工人才是可持續的解決辦法。另有專家指出,高昂的生活成本、不菲的子女教育費用,讓很多熟練工人望而卻步。港媒稱,香港居民對外地務工人員擠占港島資源心懷芥蒂,可能激發社會矛盾。
巴克萊銀行近期發布的報告同樣認為,引入外國和內地勞工貌似可行,但香港的高房價讓這個計劃根本無法實施,如果真的有大量外地勞動力定居香港,勢必進一步推高香港房價;讓更多女性擺脫家務羈絆投身職場,在理論上能緩解勞動力短缺,卻會進一步降低香港的生育率,讓勞動力缺失進入惡性循環。
為此,港府表示,會先繼續透過本地培訓、再培訓和吸引新人加入建造業以應付急切的人手需求。香港建造業發展蓬勃對人力需求甚為殷切,培訓新力軍延續發展是當務之急。
港府2010年5月撥出一億元投資“強化建造業人力訓練計劃”,用于加強培訓和工藝測試,提升業內公認的技術及形象,以較高的培訓津貼,吸引更多新人加入人手短缺的工種,包括年輕人及轉職人士。
對于市民對“外勞”的擔憂,張建宗稱,香港輸入外勞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這些外勞均是指技術工人,低技術或非技術工人是不會輸入的。張建宗強調,香港輸入外勞會繼續堅持“三不”原則,即要確保外勞不會取代本地工人的崗位,確保外勞不能夠拉低、影響或沖擊本地工人的工資,及確保外勞不影響本地工人的權益。
鼓勵年輕人投身建造業
香港特區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亦表示,建造業需要適時、有效輸入技術工人,以應付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的問題。政府會按建造業的特性,并且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及工資水平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增加調配的靈活性,充分利用技術工人的生產力。目前建造業人手相當緊張,但引入技術工人的數量會根據工程需要以及勞工市場的情況而定,并不存在硬性指標。
以“金屬棚架工”為例,行業歡迎年滿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報名入行學習,報名時需要與雇主簽署雇傭合約,接受為期28日入職前有津貼培訓,每天240港元以出勤率計算,另考獲中工每天獎勵80港元以出勤率計算。修畢全期課程考獲(中工)技能隨即就業,初入職日薪700港元,正式聘用滿三個月可享有薪年假及法定假期。
今年,香港就有四名畢業于建造業議會基本工藝課程的90后年輕人,在接受九個月的特訓后,將作為香港建造業代表出戰世技賽,分別參加細木、水喉、油漆和鋪瓦項目比賽。
20歲的許業強是鋪瓦項目代表,還是首屆香港文憑試考生。他坦言當初接觸建造業議會的活動,主要希望存夠上課時間等畢業,后來選擇修讀工藝課程是因為每月有2,800港元津貼,同時希望學門手藝“食”,但深入學習后,找到興趣及自信,“最靚的建筑物,都要我們這些泥水而準備參加細木項目的何繼枝今年19歲,是建造業年紀最小的代表,亦是香港第一個參加世技賽細木項目代表。何繼枝自小對手工藝感興趣,兩年前放棄高中課程,參加建造業議會的工藝課程。他認為,細木工是了不起的傳統工藝,最考驗的功夫是不用釘鐵,只透過精準的榫接,做出堅固耐用的制成品。除盡力在比賽中爭取好成績,他希望日后有機會朝文物復修的職業方向發展。
建造業議會主席李承仕期望,參與國際比賽可推廣本地工藝、建立從業員的專業形象,同時促進技術交流、推廣建造業,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
公開數據顯示,在2014年年底,“強化建造業人力訓練計劃”已培訓超過6,000名半熟練技術工人,其中60%是35歲以下。有意加入建造業的年輕人比率由四年前的約7.9%,增至去年底的27.3%,增幅近四倍,反映了更多年輕的人愿意投身建造業。
同時,參加建造業人力訓練計劃的平均學歷也有所上升,甚至還有大學畢業生。李承仕透露,有港科大財務系畢業生,一心加入建筑業接受“扎鐵(扎鋼筋)”訓練,就是希望賺快錢買房置業。目前“扎鐵”工日薪高達1,800港元,很多訓練課程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