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童年》一書,是在我四年級期末考試后,那段時光,匆忙的我仿佛活在了另一個世界中,與世隔絕,冰冷孤寂。或許正是因為這般苦楚,才讓我對阿廖沙的童年感同身受。
第二次讀《童年》,是在小升初后。沒有了準備大考的忙碌,身上的擔子也輕了不少。歲月如水,驀然回首,自己的童年如層層漣漪般蕩開,那是多么美好、純真、愉悅的時光啊。此時,對于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我多了些驚詫與疼痛,又不禁感慨:阿廖沙生活的環境是惡劣的,又是令人痛心的。對阿廖沙來說,當身邊的人都為一己私利而變得六親不認時,只有善良的外祖母一直陪伴著他,為他遮風擋雨,并教會了他許多道理。阿廖沙能在黑暗的社會與令人窒息的家庭中出淤泥而不染,離不開外祖母對他的愛與包容。
再讀《童年》,是在一個飄著細雨的周末。捧著這本書,我仿佛又一次親眼目睹了阿廖沙的童年,那些故事猛烈地撞擊著我的心房。淚,在不知不覺中滑下了臉頰,一滴一滴,落在了掌心。每一個孩子,無論家庭的好與壞,都應該擁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最開心、最難忘的叫作“童年”的時光。而《童年》卻令我清楚地明白:不是你想得到的便可以如愿以償,我們不可能永遠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對于已經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我們來說,磨煉,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我不是阿廖沙,沒有他那樣的童年;但是,當我和父母鬧矛盾時,總會想起阿廖沙的童年。每到那個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且行且珍惜。
細細回想,《童年》陪伴我的日子是那樣刻骨銘心,猶如一面明鏡般清晰。
【指導教師: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