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一首精美、清麗的散文詩。詩人用生動傳神的語言,塑造了一個調皮可愛、關心母親的孩子的形象和一個慈祥、善良、關愛孩子的母親的形象。詩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將家庭之愛、母子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下面,我們就來結合這首詩中的語句來品析其語言風格。
一、妙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使語言的表達效果更生動
詩歌開篇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孩子的天真頑皮以及母親對孩子的關愛。“金色花”是印度圣樹上開的花,那是一種神圣的花。用“金色花”作喻,體現了詩人對孩子的喜愛和贊美,象征著母子感情的圣潔與美好??梢?,泰戈爾的想象實在是新奇,表達實在是美妙。
1.假如你忽然具有詩中小男孩的能力,你準備變成什么來表達你對父母的愛意呢?請在你的日記本上寫一段話給你的爸爸或媽媽,用“我要變成……”作為這段話的開頭,表達你對爸爸或媽媽的愛。
2.仿寫句子。要求:所寫的句子與上下文的結構要一致,意思連貫,所用的修辭手法也要與例句一致。
示例:在生活的困境中,牽掛是溫暖的春風,撫慰受傷的心靈;在人生的旅途中,牽掛是 " " " " " " " " ",
;在家庭中,牽掛是美麗的玫瑰,創造幸福的人生。
解題思路: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是初中生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中最常碰到的,也是經常使用的幾種修辭手法。在回答1、2題時,同學們需要結合具體情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及聯想,并運用題目中要求的修辭手法回答,但要注意不能脫離生活實際。
二、巧用動詞、形容詞,讓形象更傳神
大家先來讀讀下面這句,品味黑體詞語的表達效果。
例1: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這一句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孩子對母親的深厚感情。其中,“悄悄”一詞寫出了孩子不想讓媽媽知道,只希望默默地關心媽媽,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同學們可以試著用另一個詞換掉“悄悄地”,譬如“緩緩地”“慢慢地”“默默地”等,然后讀一讀,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效果截然不同。“緩緩地”“慢慢地”只能表現出花開的姿態,不能傳達出孩子的調皮可愛;“默默地”則顯得太過嚴肅,失去了小孩子的活潑與稚氣。
3.下列句子寫出了夏天植物所表現出的旺盛的活力。請從動詞、形容詞的角度,對此句進行賞析。
示例: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
解題思路:在理解修辭手法或關鍵字詞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時,同學們一定要結合句子所處的語言環境進行具體分析,不可完全套用公式。此外,在答案的表述上,也應注意語言的連貫性。
三、靈活變換句式,使表意更準確
有時為了強調某方面的內容,同學們可以試著改變句子中某些成分的正常位置,使句子成為變式句。像這首散文詩的另一亮點,就是句式的巧妙變換。
例2:原句: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改句:你這壞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很顯然,原句是充滿寵愛的責怪。母親一天都見不到自己的孩子,非常著急,一旦見了孩子,又驚又喜,又氣又疼,不免嗔怪孩子。改句則語氣強烈,重在責備,體現不出母親的慈愛善良及對孩子的關愛。
例3:原句:我不告訴你,媽媽。
改句:媽媽,我不告訴你!
媽媽對孩子是如此關愛,孩子又是如何回答媽媽的呢?上面兩個句子以不同的句式表意,又有什么差別呢?
我們不難看出,原句中孩子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但還要對媽媽保密,這讓她莫名其妙。這是孩子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媽媽的感情,在刻畫孩子調皮的同時,又暗示了孩子在母親面前撒嬌的樣子。而改句則有點像是對媽媽的一種漠視。
由此可見,詩人選用這樣的句式是自有其深意的,他用簡樸的對話把母愛刻畫得楚楚動人。
4.用四個反問句重組下面的語句。(可以增減個別詞語,但語意應連貫并保留原意)
示例:每個人都是一根蠟燭,既然你被點燃了,就應該去點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會燃燒得更快,世界卻因此變得更加光明美好。
解題思路:本題綜合考查句式變換中陳述句變反問句和散句變整句的能力。解答此題時,首先注意用反問句式變換句子,使每個句子重復使用“難道……”這種表示反問的固定形式。變換后語氣加強了,句式也就比以前更整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