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七八萬元也難買到一塊上海車牌!盡管上海政府推出“警示價”等一系列舉措,給“高價鐵皮”戴上“緊箍咒”,但耗時七八個月也拍不到一張滬牌的人,仍不在少數。車牌資源稀缺,上海又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應對日益嚴峻的交通壓力?
一張滬牌,15次參拍
沒經歷過拍車牌最后幾秒的驚心動魄,可能無法理解如今拍到一塊滬牌有多難。
2月7日,適逢上海車牌額度月度拍賣日,已是第8個月、第15次參加滬牌拍賣的嚴小姐,在家中忐忑不安。
為了提高中標率,從去年夏天起,嚴小姐和丈夫雙雙買了標書。病急亂投醫,此前嚴小姐甚至在網上找過5,000和10,000元的代拍。但她發現,因為拍車牌難度增加,黃牛的代拍費也水漲船高,從原來的幾百元一路飆升到上萬元。收費如此高,可黃牛還沒能幫她拍中車牌!“以前人少,還能拼網速、機器、技巧,但2014年夏天后,能拍到車牌只能靠運氣。”
尤其是今年1月份的車拍,嚴小姐和很多拍友都遭遇無法收到驗證碼的緊急情況。外界認為是拍賣系統出現了問題。但上海交通委回應稱,系統運行正常,最后1分鐘都有成功出價的競買人。今年第一次滬牌拍賣,改變了以往最后幾十秒決定拍牌結果的“慣例”,反而是較早二次出價的競拍者意外以最低價拍下牌照,比如1月拍牌最低價就出現在11:02:48的第二位。
“拍中車牌的概率太低,今天總算走了一回好運。”2月7日上午11點29分37秒,嚴小姐終于以76,500元的價格拍到了夢寐以求的滬牌,這也是本月的最低成交價。據悉,2015年2月的上海車牌拍賣,投放個人非營業性客車額度7653輛。最終,警示價仍為73,700元,平均成交價為76,618元,環比增加了2,402元。
根據上海國際拍賣公司的統計記錄,2002年1月至2014年4月,每次參與車牌拍賣的人數都不同。2010年開始,每月參與人數基本在萬人左右。不過,2014年以來,上海參拍人數激增,每月均創新高。2014年5月投標人數已經達到了114,121人,環比猛增了近2萬人。2014年6月,上海車牌最低成交價73,800元,中標率僅為5.5%;而在2014年2月,上海車牌競拍成功率還有16.17%。
此后,參拍人數繼續增加。2014年7月,上海參拍人數創下136,098人的新紀錄,車牌中標率降至歷史最低5.4%。由于每個參拍者要繳納100元手續費,負責此次拍賣的上海國拍,僅手續費一項,就進賬逾1,360萬元。
車牌拍賣中價格平穩,人數激增,中標率持續下降的現象,引發了外界對限價措施的擔憂。有車主稱,“在價格大家普遍能接受的前提下,這樣的拍牌方式既像拍賣,又似搖號,不倫不類。”不少網友認為,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想辦法改變現狀。如此激烈的競拍下,那些沒有購車、已有牌照的人應該被列入“第二拍牌梯隊”,不應和其他車主一樣參與競標。
為了給車牌拍賣的降溫,2014年6月,上海發布新的《上海市非營業性客車額度管理規定》,對個人客車額度競買人的資格做了進一步限制。2014年6月,滬牌拍賣登記必須提交機動車駕駛證,而已購買標書、參拍未滿6次的,可以繼續使用至期滿。此前上海已規定持臨時居住證的個人不得參與滬牌拍賣登記,這次新增了駕駛證要求,意味著拍滬牌必須先考出駕照。新規還明確,競買人自2014年7月起通過拍賣獲得個人客車額度的,3年內不得再次登記參加拍賣。受此影響,2014年8月開始,上海車牌拍賣熱度有所下降,中標率逐步回升:2014年12月私車牌照中標率為7.7%,2015年1月上升到8.1%。
但是,近期市場傳言,今年將推出對外地牌照車輛實施限行的新方案。受此影響,上海今年2月參拍人數達到103,224人,環比增加5,021人,中標率下降到7.4%。這意味著,還有更多的人得繼續遭受拍滬牌之苦。
公交發達后,或取消拍賣
目前,上海每年新增10萬輛滬牌車、10~15萬輛外牌車,以及10萬輛滬C牌照車輛。這意味著,10年后上海將至少新增300萬輛小汽車。但是,2014年,城區快速路早晚高峰期滬牌與外牌車流量比為9:1,平峰期為2:1。
而根據摸底調查,常駐上海的外牌車,每年以10~15萬輛的速度遞增,對道路交通影響明顯。《2014年上海綜合交通運行年報》顯示,上海道路交通高峰時段,進一步向午后和早晨延長。中心城區道路擁堵的累計時間在延長,形成了早、午后、晚高峰的三個擁堵高峰,并逐步呈現午后高峰向晚高峰延展、與晚高峰時段逐漸連成片,及早高峰提前的趨勢。
道路擁堵亟需緩解,而滬牌的額度控制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難題。上海1994年起就對私車牌照實行有底價、不公開拍賣。2000年開始,上海市又將拍賣方法改為無底價、公開拍賣。
近期上海“兩會”上,滬牌拍賣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上海市人大代表潘書鴻表示,從合法性上看,現行牌照拍賣制度似乎是為了有效緩解道路擁堵狀況,但從法理角度來說,無疑侵犯了公民自由享受公共設施服務的權利。潘書鴻提出建議:一、以地方立法形式,確立機動車車牌拍賣制度的合法性;二、在現有機動車車牌管理模式中,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保障市民對機動車車牌政策出臺的知情權、參與權等各項合法權益;三、擴大或限制外省市車輛在本市行駛范圍、時間,必要時應當收取擁堵費。
上海市人大代表陳必壯建議,可考慮取消警示價,并參考新加坡拍牌模式。“新加坡也是每月投放固定額度的車牌,然后競價;但最后,卻將最末位競拍成功者的出價,作為統一成交價。另外對外牌車的使用,要考慮實施更為嚴格的管理措施。”
市人大代表李飛康亦就機動車額度拍賣制度提交了多份書面意見,他建議將現有拍賣變為以家庭為單位搖號,凡符合牌照買入條件的人,以家庭(戶口簿、居住證內人員)為單位,每戶最多兩人可參加搖號,中號者及其家庭成員五年內不能再次參加搖號;中號者如六個月內不上牌,不得委托轉讓、轉拍;放棄的額度應轉入下一月度。另外,他還建議,應取消100元/次的競拍費。同時,應調整該拍賣事項,只委托上海國拍獨家拍賣不符合市場規則。
市交通委主任孫建平表示,上海計劃下一步先延長高峰禁行時間,如果效果好就維持,效果不行可能還要延長。但孫建平也表示,上海不會簡單地復制其他城市的做法,不會禁止外牌車輛進入,但在2015年將發布道路擁堵指數,并根據擁堵指數適時推出車輛管理政策,適時推出外牌延長限行時間、擴大限行區域等措施。
孫建平還稱,在公共交通足夠完善的情況下,未來很有可能取消滬牌拍賣,“像上海這種特大城市,人口密度高,最終還是要收取城市擁堵費。將來如取消牌照,之前花錢買牌照的車主,可以用牌照費沖抵擁堵費。”
其實,上海從2002年就啟動了擁堵費的研究,2007年專門進行了課題研究,只是研究結果沒有得到相關領導表態,最終沒有推進。而在2012年初,上海有關部門又明確表示:上海市將適當增加機動車額度投放總量,研究詳細的可替代方案,為現行額度拍賣適時退出做好準備。
多位專家認為,上海的車牌拍賣制度要退出存在很多難點,短時間內收取擁堵費的條件也尚未成熟。有評論稱,基于國際經驗,收取擁堵費的城市必須擁有發達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你既然不鼓勵市民開車上路,就必須提供一種可替代的出行方式”。在新加坡,公交出行率高達65%;倫敦在采納了擁堵費政策后,公交車的速度也相應提高了25%。因此,即便要推出收取擁堵費的措施,也要在大規模公車改革和公交改善以后。
孫建平在上海兩會期間還再三提及,“現在地鐵單日客流量穩定在900萬人次,如果沒有地鐵,上海的交通無法想象。然而在公共交通不能完全滿足市民需求的當下,只能通過拍牌來限制私家車,從另一個角度看,拍牌是為公共交通建設贏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