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秋天,雖然沒有了春日的勃勃生機,也告別了夏季的驕陽似火,但那悠悠的閑云,微涼的秋風,豐碩的瓜果……無一不向我們展示著秋沉靜、淡泊、成熟的美。
【詩意的秋】
濟南的秋天(節選)
□老 舍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請你在秋天來。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著的。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
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么,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忽然又溫暖一會兒,這個變動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地抹上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要發燥了,可是有點涼風,正像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
……在秋天,水和藍天一樣的清涼。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一點桂花的香味。山影兒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虛幻地吻著。山不動,水微響。中古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
(選自《老舍散文集》,有刪節)
心湖漣漪
如果說《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那么秋天的濟南就儼然成為了一首情韻濃厚的長詩。在本文中,老舍把不同角度變幻色彩的山及與天相接、清涼透明的水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讀后令人心馳神往。請你也拿起手中的筆,書寫心目中的秋天吧。
【從容的秋】
秋漸深
□李 娟
秋天來了。秋分一過,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滿地。樹葉、草尖上都挑著顆顆晶亮的露珠。節氣和植物,猶如一對戀人,配合得默契貼心,情投意合。他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溫柔的姿勢,她都已心領神會。
午后,走進寂靜的山林,手里攜一本德富蘆花的《自然與人生》,他寫道:“走在山間小路上,芒草、萱草牽吾衣,著實可愛。”我仿佛和他一同走進秋的深處。樹上的葉子漸漸凋零,每一棵樹變得疏朗透明起來。金黃的、褐色的葉子鋪滿樹下,如同厚厚的花毯。遠遠地看見一棵樹,擎著深紅的樹冠,枝椏上挑著顆顆閃亮的紅星星,走進了細看,原來是一樹紅燈籠似的柿子。
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風襲來,秋深露重,它們只能依偎在一起取暖。艾草枯黃了,靜靜地立在山坡上。每年端午時,人們將它一叢叢抱回家,捆綁好立在家門前,或是用艾葉熬了水給孩子洗澡,等到夏天來了,孩子不會招蚊蟲叮咬。《詩經》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原來艾草是伴著愛情從千年前的詩歌中向我們一步步走來的。
幼年時在鄉下,秋意正濃的時候,奶奶帶著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一叢叢野菊花如鄰家的小女孩,穿著金黃色的布衣裳,梳著兩個歪歪扭扭的小辮,沖著我張開笑臉。她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在秋風里交頭接耳地說話。奶奶說,將野菊花放在太陽下晾干了,裝在枕頭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我的竹籃里只采了薄薄的一層,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蒲公英一枝枝白了頭,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輕輕地吹一口氣,蒲公英的孩子們就隨秋風飛遠了。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陰的秋風一次次將我吹遠了,望不見童年,望不見奶奶,望不見故園。
我很喜歡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段話:“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那日翻開《詩經》就看見它,原來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如同農家一個粗衣舊服的小閨女,一日進了學堂,戴眼鏡的老師問她叫什么名字,她說叫丫頭。眾人捂著嘴笑,老師就像隨手給丫頭取了大名“菘”,使得這個水靈靈的小丫頭整個人一下子優雅、端莊起來。秋末,清炒大白菜時配上黃的姜絲和幾絲紅辣椒,盛在青花瓷盤里,分外悅目,爽口宜人。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人過了而立之年,才漸漸懂得秋之深的韻味。就好像一個人的文字,年輕時姹紫嫣紅開遍,分外艷麗嫵媚。慢慢年長,才明白“文求雅潔,少雕飾,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時候便開始做減法,簡潔、干凈、純粹。將枝頭的繁華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簡潔不蕪,氣定神閑,沉靜從容。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刪繁就簡三秋樹,將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樹,那是生命的另一個境界。
(選自《最美文》2013年第10期,有刪節)
心湖漣漪
文章從細處落筆,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秋天的景物,將“相依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菘”之類的平凡事物入文,無不充滿了生活的溫情,顯示了作者簡潔純粹、沉靜從容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