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二戰紀念活動在各國頻繁展開,其中最引人關注的非俄羅斯與中國莫屬。無論是俄羅斯5月份的紅場閱兵,還是中國9月份的閱兵都紛紛吸引了國內外媒體的目光。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正成為冷戰后地緣政治博弈的節點”“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史無前例邀請神秘外國首腦出席”……無論是冷戰思維使然還是地緣政治博弈,在外媒看來,俄羅斯與中國都意欲借著二戰勝利70周年試探別國在某一問題上的姿態。
俄羅斯紅場閱兵背后的俄歐美“角逐”
這是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后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閱兵。再結合烏克蘭危機的國際大環境,俄羅斯為慶祝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舉行的紅場閱兵自然引來歐美國家的關注。
閱兵尚未上演,國際媒體已開始從政治、經濟、外交和安全等諸多視角,來觀察和解讀俄羅斯此舉的目的,以及俄美歐圍繞閱兵式直接或間接互動背后的深意。
從某種意義上看,此次閱兵可謂俄羅斯和普京“朋友圈”的一個試金石,亦可管窺俄羅斯所面臨的國際大環境和國內小環境。
顯然,普京的目的達到了。
根據最后閱兵的結果,歐美如同以往一樣,把抵制閱兵式作為了孤立俄羅斯外交戰的新“前沿”。要知道,2005年俄羅斯舉行衛國戰爭勝利60周年慶典時,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領導人都來莫斯科參加慶祝活動,甚至在2010年俄羅斯慶祝衛國戰爭勝利65周年時,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不僅參加了紅場閱兵,美、英、法和波蘭還破天荒地派出軍隊,與俄羅斯一起參加了閱兵。
僅僅過去五年,西方世界與俄羅斯的關系就急轉直下——此次出席閱兵式的歐洲國家中只有捷克、希臘及塞浦路斯三國領導人,歐洲“三駕馬車”英法德集體缺席。原本預定要來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的壓力下爽約。
于是,一場閱兵檢驗出在烏克蘭危機后,俄與西方國家關系急轉直下,而且很長時期內都難有轉圜。此次紅場閱兵大多數歐洲國家選擇“冷落”俄羅斯,再次凸顯歐俄關系的敏感性和對抗性。
此外,除卻展示的武器裝備,中國在紅場閱兵中的地位也令媒體關注。
“從迎接領導人的車隊到參加閱兵式的儀仗隊人數,都給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最高待遇。”英國《獨立報》指出,在西方國家抵制閱兵式的時候,中國的鼎力支持給足俄羅斯面子。
中俄關系在閱兵中展現的“親密”令西方國家揣測良多。
在二戰結束70年,冷戰也已經結束將近30年之時,俄羅斯與歐美,中國、俄羅斯與歐美,無論哪一方力量在角逐,冷戰時期的地緣安全觀仍在繼續主導當代國際關系,不得不令人深思。
“天安門閱兵”下的“亂局亞洲”
如同俄羅斯紅場閱兵,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舉行的閱兵對中國而言也有非凡的意義:首次為紀念勝利而舉行的閱兵、首邀外國軍隊參加、首次設計八路軍新四軍等編組。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此次閱兵式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外國首腦參加的閱兵式。
外媒關注中國此次閱兵更重要的還在于曾經侵略過中國的日本的態度。外媒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會前往北京出席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活動。專家認為,這一決定是懾于國內保守派的壓力。后者認為,中國試圖借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之機,影響日本的領土政策。
不過,日本政府的消息人士透露,安倍仍考慮于9月初訪問中國,緩和兩國關系中的緊張氣氛。這是在效仿德國總理默克爾。后者也是在俄羅斯紀念戰勝德國法西斯70周年活動結束的第二天才抵達莫斯科,并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
中日關系撲朔迷離,借此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西方國家更期待通過此次“閱兵外交”來進一步看清中日之間以后究竟會走向何方。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瓦列里·基斯塔諾夫就表示,安倍對中國的政策非常復雜。他早就試圖改善雙邊關系,然而,正如基斯塔諾夫所說:“雙方的矛盾不會自行消失。中國正在觀望,安倍會在8月15日即日本投降日當天做何種表態、選擇哪些措辭。”
安倍究竟會拋出哪些新觀點,中韓兩國嚴陣以待。有消息稱,他會表達悔意,但不會道歉。倘若果真如此,他在出席北京閱兵式時定會相當不自在。
那么美國、英國、荷蘭等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國家,是否會派代表出席中國將于9月3日舉行的閱兵式,目前尚不得而知。北京也并未宣布究竟向哪些西方領袖發出了邀請。
不過“中國很可能是在期待這些國家的反映”。俄羅斯《獨立報》報道,一言以蔽之,圍繞著天安門閱兵式的外交迷霧并未散去,只能等待9月3日到來揭曉答案。
日本、歐美、韓國、俄羅斯、中國再加上現在緊張的南海局勢,亞洲局勢怎一個“亂”字了得。
與大陸爭鋒的臺灣地區
作為中國還沒有收復的臺灣地區,在全世界都在慶祝二戰勝利70周年之際,不停地借此怒刷存在感。
外媒稱,臺灣當局7月以來利用一場持續了兩個小時的閱兵“猛刺”中國大陸,這場閱兵旨在宣揚國民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敗日本發揮的關鍵性角色。馬英九也發表講話稱:“血淚的歷史不能遺忘。”
那么,馬英九的目的是什么?
《洛杉磯時報》分析稱:臺灣當局一致試圖避免在國際上被大得多的大陸所“遮蔽”,北京官員也一直在試圖淡化這個島嶼的國際形象。因此,臺灣才借此機會極力宣稱自己在抗戰中的領導角色。
此次臺灣地區的閱兵意在從曾經統治中國的國民黨的立場來突出中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的作用。
臺灣地區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據可靠消息,在多年無視國民黨在抗戰中的貢獻之后,北京已經開始承認國民黨的努力——但仍然堅稱共產黨軍隊的貢獻是決定性的。9月3日中國大陸舉行的閱兵式也將邀請前國民黨士兵參加。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也對國民黨的抗戰功績予以重點介紹。
時下的臺灣地區距離下屆領導人大選還有約半年,有看法認為,馬英九此舉是在籌劃政治“遺產”。
謀劃的何止是臺灣當局,“臺獨”分子也借機謀求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突破點在臺灣地區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的身份認定上。
“臺獨”分子在此問題上表示臺灣應該是戰敗方,用所謂的戰敗方不應紀念戰勝,當然意思是臺灣屬于戰敗的日本,而不屬于戰勝的中國。
所以“臺獨”分子堅定地認為臺灣應該劃歸為戰敗方,并一直反對紀念活動,進而認為戰敗方只應紀念戰敗者的心情,包括紀念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當時的心情。但是,用紀念戰敗者的方式來認同日本,排斥中國,恐怕只有“臺獨”分子才想得出來。
Fiona根據《洛杉磯時報》《參考消息》《中國時報》《瞭望》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