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末,國家商務部與香港特區政府在港簽訂了新版CEPA協議,宣布2015年3月起廣東與香港將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這是內地第一次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形式簽署的新版CEPA,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均有重要突破。新協議受到了香港工商界的歡迎。
CEPA簽訂十年推進緩慢
香港回歸后,與內地經貿關系的密切程度已達到空前水平。其中,2004年1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的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是內地與香港之間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議。自那以后,幾乎每年都有CEPA的補充協議問世。
2014年9月,香港金融發展局發布《有關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政策發展建議》,顯示自CEPA實施至2008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長。截至2014年6月底,內地對香港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為3,561.5億美元,占內地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存量總額的57.7%。而內地批準港資項目累計366,403個,實際使用港資7,071億美元。就業方面,香港的失業率自CEPA出臺后一直維持低水平,反映CEPA為香港帶來更多的工作種類和更好的就業機會。
以銀行業為例,CEPA使香港銀行更容易進入內地市場。這份報告指出,CEPA在2004年全面實施時,有7家香港注冊銀行因資產要求的調低而受惠,具有了在內地開設分行的資格。隨著CEPA補充協議進一步放寬香港銀行在內地市場營運的限制,至2013年底,13家香港本地注冊銀行已在內地建立了業務,并在內地經營超過440家分行或支行。
另外,香港服務提供者利用CEPA進入廣東市場,取得良好進展。2012年8月,首家粵港合資證券投資咨詢公司開業;有多個香港服務提供者在粵設置診所,首家香港獨資眼科醫院于2013年3月在深圳開業;有香港獨資運營的養老服務站在廣州運營。
雖然CEPA簽訂十年,對香港經濟貢獻頗大,卻存在著港澳人士普遍反映的“大門已開,但小門未開”的問題。這些與部分行業準入門檻高,審批程序比較繁瑣,配套服務仍不夠完善等不無關系。
服務業占香港經濟總量逾九成,金融業更是香港傳統優勢行業,十年來香港對內地服務輸出占比一直徘徊在35%左右,并未刺激本港服務業大幅“北上”;甚至香港在內地輸入服務貿易總量的比例還趨于下降,從2001年的25.1%跌到2010年的15.4%。此外,香港對內地服務業輸出仍集中在傳統領域,運輸、物流與分銷等傳統服務業申請北上證書的數量占比近半。
由于CEPA對香港服務提供者的要求較高,導致香港服務行業的中小企業受益面不如預期。據統計,CEPA達成十余年來,香港工業貿易署簽發的《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累計不足3,000份。且在CEPA覆蓋的52個服務行業中,市場調研服務、社會服務、專業設計服務、體育服務等20個行業的《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簽發數量為零份;公用事業服務、教育服務、電信服務等5個行業的《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簽發數量為1份;攝影服務等3個行業的《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簽發數量為2份。目前香港共有30.2萬家從事實質性商業經營的服務業中小企業,其中切實享受到CEPA好處的不到1%。
CEPA框架下的對港開放仍為有限度開放,集中體現在開放領域、經營資質、權益比例、數量指標四個方面的限制。
例如在開放領域方面,文化創意產業是香港的優勢產業之一,但是有很多行業尚未對港開放;在經營資質方面,社會服務行業允許香港服務提供者以獨資民辦非企業單位形式在內地舉辦養老機構,或在內地獨資舉辦營利性養老機構,但是香港服務提供者須具有在香港從事三年以上養老服務的經驗;在權益比例方面,海運服務行業只允許香港服務提供者以合資形式在內地設立企業,提供第三方國際船舶代理服務,其中香港服務提供者的股權不超過51%;在數量指標方面,旅行社行業只允許符合條件的一家內地與香港合資旅行社,試點經營內地居民前往香港及澳門以外目的地(不含臺灣)的團隊出境游業務。
難怪近十年來不斷有專家建議政府打造新版CEPA,期望建立以“負面清單”和“準入前國民待遇”為核心的高標準投資體系,同時采取備案制和事后監管的行政管理體系。
新版CEPA打通港粵服貿業
2014年12月18日,打造新版CEPA的建議得以變成現實。商務部副部長高燕與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香港簽署《關于內地在廣東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議》,即日生效,2015年3月1日實施。曾俊華在簽署儀式上表示,新協議會給兩地的服務業帶來突破性的發展,以先行先試概念、嶄新模式在廣東深度開放多個服務領域,是CEPA簽署十年以來的重要里程碑。
新版CEPA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突破。以往CEPA和不同的補充協議都是以正面清單的形式,列出開放范疇和措施,而此《協議》在廣東對香港服務提供者在不同的商業領域以負面清單的形式列出不包括在內的項目。就是說,除了清單上列出的例外措施,香港服務提供者都得以享受國民待遇。至于跨境服務以及電信、文化服務,則繼續沿用正面清單形式表述。
廣東對香港服務貿易已經開放了153個服務分部門,占WTO160個分部門總數的95.6%;在深度上,負面清單覆蓋了130多個服務分部門,而內地在其中約一半的分部門對香港實行國民待遇,即香港服務提供者可以享受跟內資相同的待遇。
協議的另外一個亮點,是提高投資便利化的水平,容許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大部分服務分部門,在廣東的投資項目,跟內地投資項目按同等權限和程序辦理,而投資設立公司和相關合同章程的核準改為備案管理,并制定相應的備案管理辦法。過去,所有的外資包括香港的投資進入內地,合同和章程都需要審批,新版CEPA實施后,隨著內地服務業進一步開放,香港服務業到內地投資,除了有限制性條件的需要審批,剩余的投資和經營行為,只要與內地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的,都一律改為備案,大大提高了投資便利化水平。
在《協議》中,雙方還簽署了最惠待遇。今后內地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開放水平高于CEPA的措施,均將自動適用于港澳。也就是說,CEPA會一直保持內地對外開放的最高水平。其實過去CEPA一直是按照這個原則去做的,但這是第一次以協議的方式進一步明確下來,有了機制性、法律性的保障。因此《協議》的簽署,立即受到香港業界的歡迎。
香港總商會彭耀佳稱,此次準入前國民待遇,有助降低在內地開設公司的門檻,令香港中小型企業更易于進軍內地市場,對年輕人到內地開創事業也有幫助。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表示,新版CEPA協議采用負面清單方式,開放程度更大,有些行業,例如廣告和房地產完全沒有限制。
在保險公司看來,新協議鼓勵廣東保險公司以人民幣結算分保到香港的保險或再保險公司,允許符合監管要求的廣東保險公司,委托香港保險公司在港開展人民幣保單銷售業務。同時,協議亦鼓勵香港的保險公司,繼續擴大有關分出再保險業務到大陸再保險公司的規模。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何超平稱,新版協議容許符合條件且取得中國注冊會計師資格的香港居民在廣東省擔任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雖然會計師事務所的控制權須由大陸居民持有,但終究是一個進步。除了節省時間,亦可給香港會計師更多的發展空間。”
香港銀行公會指出,負面清單將給香港銀行更多彈性,可向更多省市提供服務,相信協議有利香港銀行業整體發展。
旅游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稱,今次放寬獨資旅行社經營海外游項目,以及容許合資旅行社做團隊出境游生意,將有助香港業務在大陸進一步擴展。
顯然,香港的服務業正面臨到內地發展的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就看港企如何把握了。正如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所言,香港GDP有超過90%是服務業創造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協議對香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香港人包括年輕人的事業發展意義重大。因此,梁振英鼓勵港人要有外出打拼的決心和能力,好好利用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