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在廣州小蠻腰擁有頂級豪華影院——“金逸電影空中會所”而聲名大噪的金逸影視,如今卻因為區區96.5萬元的團體票款,在經歷了兩年多時間等待后最終倒在了IPO上會的前夜。在武漢國資委的強硬反擊之下,這家公司最終被取消上會。由此,無數人翹首以待的“院線第一股”之爭,以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落下帷幕。
原來,在金逸股份招股說明書中,其2011年公司團體票前五大客戶名單中,武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名列第五,購票金額高達96.5萬元,占金逸股份營業總收入的0.11%,網友們興致勃勃地推算,該市國資委一年看了約32102場次電影,平均每人花費1萬多元。武漢市國資委也被大家冠以
“史上最愛看電影的國資委”的“愛稱”。
這不禁令人感慨,資本市場的風云突變比戲劇還要精彩,為觀眾放映過無數電影的金逸影視如今上演的竟是這樣一出活生生的“黑色幽默劇”。
十年電影路
奮斗十年,金逸院線擠進了中國電影院線五強的地位。
廣州金逸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中國著名的院線發行和電影放映企業,由廣州嘉裕房地產、廣州市演出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而成。金逸影視股權相當集中,其實際控制人李根長、李玉珍是金逸的兩大股東(兩人是兄妹,即嘉裕房地產的實際控制人),兩人合計持有87.3%的股份。招股書顯示,李玉珍持有90245760.股,占公司股份總額的71 62%;李根長持.有15 68%的股份。若按本次公開發行4200萬股計算,發行完成后實際控制人李玉珍和李根長仍將持有公司65.47%的股權,居控.股地位。如果按照此次成功募資8.1億元計算,每股折合19.28元,李氏兄妹在上市公司中的身家將超24億元。因為母公司為嘉裕房地產公司,金逸雖然不似萬達院線與地產連接得緊密,但也與大股東旗下房地產公司有關聯交易。有了地產集團的協助,自然能夠更容易地嵌入商業地產,以便為影院帶來更多觀影人次。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公司已開業影院114家,在建影院10余家,經營區域跨北京、上海、廣州等50余個城市。金逸院線共有185家影院,包括金逸股份自有的114家影院以及71家加盟影院。
2008年~2010年,金逸院線的票房分別為2.76億元、4.39億元、6.89億元,占全國城市票房的份額分別為6.36%、7.07%、6.77%,均位列中國城市院線第六位。
2011年度和2012年度,金逸院線實現.票房8.51億元、11 75億元,占全國城市票房的份額為6.49%、6.88%,全國城市院線.排名為第五位。
2013年度,金逸院線在全國城市院線排名第六位,實現票房15 41億元,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占全國城市票房的份額為7.08%。由此可見,盡管在這兩年進步迅猛,但從票房成績來看,金逸院線不僅無法跟萬達抗衡,甚至比上海聯和、中影星美電影院線的表現更弱一些。趕早不如趕巧,此次IPO申請風波,倒是意外地讓金逸院線搶了一把眼球。
根據藝恩咨詢分析,金逸的市場份額屬于第二梯隊稍微偏后的位置,但是第二梯隊相互之間在票房收入來看相差無幾,競爭的激烈程度較高。金逸的其他優勢表現在利潤率和單日單座收益、單廳收益方面。不足之處是資產負債率較高,融資渠道過于單一,這對于民營公司來講,在進行全國擴張和跨區域管理時弱勢就較為明顯。
不能承受之輕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表格闖下大禍,不僅將金逸此次IPO之行判定了死刑,同時也將武漢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金逸影視80后董事長李曉文,1980年11月出生,1997年3月起擔任廣州市嘉裕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信息主管,時年只有17歲。2007年7月起擔任金逸影視董事長、總經理,時年27歲。
廣州金逸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長達400多頁的招股說明書敗在了一個表格上。
該表格顯示,武漢國資委是公司2011年的團體票銷售第五大客戶,銷售額為96.5萬元,占公司當年營業收入的0.11%。
被指96.5萬元看電影的武漢國資委,做出了超出預計的強硬表現:武漢國資委在2014年11月27日凌晨通過其官方網站以及官方新浪微博作出聲明,指責“金逸影視招股書嚴重失實”。緊接著在11月27日傍晚6點多,武漢國資委再度發布聲明,稱“已請求證監會調查處理金逸影視信息披露嚴重失實行為”。
11月27日晚間,金逸影視發布聲明函向武漢市國資委致歉,并解釋稱披露的消費實為武漢國資委以及相關國資體系內的單位合計在金逸院線消費團體票的金額,簡化處理造成了理解上的難度。
緊接著,誓不罷休的武漢國資委又于11月27日晚間11點38分發布了進一步聲明:經核實,2011年武漢市國資委共組織機關工作人員和企業先模人物、管理人員觀看教育影片4場,資金13100元,根本不是金逸影視長期合作團體票客戶,并怒斥其“實屬繼續混淆視聽,誤導公眾”。
11月28日下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證監會目前對金逸影視的相關情況正在落實,已經取消了對金逸影視201次發審委的審核。
這場上市前夕的口水戰之后,一切已然于事無補,金逸影業的致歉不僅未能換取市場的信任,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質疑,其保薦人和相關會計師事務所也卷入風波。人們開始懷疑,在這起不尋常的事件中,作為保薦機構的中信建投證券,在這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何種角色,是否盡到了勤勉盡責的義務?
按照保薦和審計工作流程,作為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之一,保薦機構中信建投證券必須對武漢市國資委進行訪談,而審計機構則會要求對方出具相應的確認函,這些在工作底稿中都應當有所體現,如果保薦機構沒有進行相關工作的話,將被視為在盡職調查中未能做到勤勉盡責。
不過,即便沒有國資委的插足,金逸影視股權高度集中和關聯交易問題也可能成為其上市的攔路虎。多家影院場所的租賃都是來自于嘉裕房地產。
與萬達的高調不同,同為商業地產公司的嘉裕在國內資本市場上沒有直接的融資平臺,地產大亨讓院線先行上市,除了瞅準政策和市場利好外,最實際的是,院線上市融資可解地產主業的資金之渴。另外,報告期內嘉裕房地產還多次為金逸影視進行關聯擔保,且金額較大。截至2013年12月31日,嘉裕房地產提供的關聯擔保的金額高達4.31億元。金逸影視上市后或成為其輸血的工具。
一切謎團尚未揭開,而資本的跨界擴張使得院線的綜合競爭依然日趨激烈著。為了享受“掛牌”那一瞬間的欣喜以及登陸股市的華麗轉身,擬上市公司連續幾年的陣痛又算得了什么。其實早在2012年,金逸影視就向證監會提交了上市申請,但因證監會暫停IPO而被擱置。如今看來,巨額的上市成本和機會成本幾乎成了金逸影視的“不能承受之輕”。更可怕的是,在未來院線市場的競爭形勢以及擴張的巨大壓力下,金逸影視將
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曾叫板萬達
同為具有地產背景的院線,成立時間相近,均采用高速擴張的模式,再加上競爭“院線第一股”的共同經歷,金逸與業界帶頭大哥萬達有著諸多相似的地方,人們也樂于將兩者比較。
在2014年4月發布的廣州金逸影視現身證監會IPO預披露名單上,一名80后掌門人浮出水面——金逸影視董事長李曉文。名單顯示,李曉文出生于1980年11月,且早在2007年7月就出任金逸影視董事長、總經理。而1997年,李曉文擔任廣州市嘉裕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信息主管之時,只有17歲。李曉文系嘉裕地產和金逸影視實際控制人李根長之子。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同為80后的萬達公子王思聰。而根據萬達院線的招股說明書,萬達院線發行前總股本為5億股,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通過萬達投資持有萬達院線68%股份,即3.4億股,而思聰公子僅持股500萬股。
其次,在院線關聯交易方面,萬達院線高于50萬元關聯交易金額的關聯方超過140個,其中大部分為商業地產公司,而金逸影視關聯方數量雖不及萬達院線,但也與大股東旗下房地產公司有關聯交易。有房地產背景的院線公司上市,市場對于其關聯交易的擔憂,多涉及萬達集團與嘉裕房地產在國內資本市場上都沒有直接的融資平臺,上市公司有可能成為其為房地產輸血的工具。
在市場方面,雖然去年的市場占有率和萬達院線相差7個百分點,相較于萬達院線,金逸也并非毫無優勢。在部分重點地區的布局上金逸院線就明顯優于萬達院線,尤其在廣深金逸影視共有15家自有影院,而萬達院線只有4家。
不過在租金方面,一直以來捆綁萬達廣場運作的萬達院線擁有不言自明的租金優勢。萬達影院平均收入是行業的2倍,盈利是行業的3倍,這條高盈利路徑一直羨煞同行。相比之下,嘉裕的購物中心數量甚少,僅有維家思廣場、嘉裕太陽城等,而一線城市很多影院租金已經達到影院票房的15%以上,運營成本壓力背后暗藏風險。
不過人們更在意的還是結果,如今的萬達院線IPO已經順利過會,上市之日指日可待。而對于金逸影視而言,若證監會調查后認定金逸影業招股書披露不實,金逸影視的IPO之路或“沒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