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刊理由: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韻,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鄉愁。“記得住鄉愁”不僅是詩意的表達,其背后更有重重的深意。在云南,歷史是這里的根脈和記憶,文化是一座座古鎮的文脈和靈魂,精神讓這些古鎮居民有了鄉愁的歸宿感,它們像散落在云南各個角落的珍珠,成了這些小鎮的溫潤底色。
古鎮的意味在于“古”字,山水古、建筑古、民風古, 它雖然沒有黃山、漓江的險峻和秀美,也沒有故宮、長城的宏偉與壯觀,不會讓人狂喜和激動,但是它能讓人領略到一種歷史文化氛圍,感到自然之諧趣和靜謐淳樸的風情。如果說名山大川旅游是烈酒,那么古鎮旅游則是清茶。古村古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建筑蘊涵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隨著旅游產品開發向縱深處發展,近年來一些歷史悠久的小鎮,猶如一顆顆拂去塵埃的珍珠,散發出了璀璨的光芒。
滄桑古鎮 綻放新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古鎮旅游脫穎而出, 它是中國農村經濟結構轉型中出現的一個亮點,也是旅游資源開發的一個新方向,對豐富旅游產品,增加當地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十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逐步加強,全社會都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
古鎮歷經風雨,飽經滄桑留存下來的厚實淳樸的建筑街巷、古韻古味的民間藝術、古樸純良的民風民俗,也使得古鎮蘊含著很強的旅游功能,能讓游客產生美感、快感和愉悅感,得到美的享受。
古鎮“古韻”美。古鎮經歷了百年的歷史,其建筑、民俗、音樂無不透著一絲絲古韻。麗江大研鎮納西民族的扎染、蠟染、東巴字畫,古橋、古寺、古寨; 那些古鎮的青磚、灰瓦、石門墩、幽長的石板路、白粉墻、木板門、穿榫梁結構房舍,都散發著賞心悅目的古味。在古鎮,登高憑欄,臨河就水,穿街過巷,登堂入室,那古道、那小橋、那民風,那建筑,無不折射出古香古色的美韻。
古鎮文化藝術美。古鎮一般都有輝煌的歷史,多是當地經濟、文化、藝術的傳承之地:商賈云集,文化繁榮,名人匯聚,保留了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麗江大研古鎮的納西古樂、納西舞蹈、東巴文字,曠遠悠揚,凝結著厚重的歷史,所有這些能讓游客感受到文化藝術之美。
古鎮自然美。凡是去過麗江的人都說,到了那里有一種遠離塵囂,進入另一番世界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質樸的民族風情都有不著粉膏的自然美。古鎮遠離城市,保留著原汁原味的自然古樸:古井旁的轱轆、小河邊的石磨、村邊的纖道,現代人只有在電影里才能見到。自然的田園風光也賦予了小鎮靈秀,古樹參天,“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常放”,尤其是靜臥在波光粼粼的左江邊,愈發韻味無窮。隨風逐浪的田野、碩果累累的果林,郁郁蔥蔥的古樹、蒼翠欲滴的竹林,無不令人陶醉、驚嘆! 因此,古鎮在陳舊中透著古樸,自然中含著俊俏,富有清新的自然美。
建筑文化是人類創造活動的結晶,永遠處在繼承、發展、變化之中,可以說古村古鎮各有特色,都昭示著種種的文化精神,對其保護和利用,是弘揚我國民族建筑文化的一項極有價值的重要工作。一般認為,古村古鎮的“住文化”具有這樣四點的基本功能:創造“安樂”居住環境的功能,體現審美追求的功能,家庭及社會功能,保留傳統的文化控制功能。而這些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融合,在不同的時期,呈現不同的特點,所以研究古村古鎮的建筑藝術,要總結出其中的規律性內容。這些研究成果又可以推進新農村及新型城鎮建設過程的自主創新。古村古鎮的保護、利用和研究,對于我國建筑創新有著重要的“基因”相續作用,還有著建筑精神的激勵作用,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這一建筑新天地上更具有重大的創新價值。
七彩云南 璀璨小鎮
古鎮桂冠 花落和順
幾年前,中央電視臺一個叫傾國傾城的欄目在評選全國魅力名鎮時,將“中國第一魅力名鎮”的桂冠戴在了一個從來未聽說過的小鎮頭上,這個小鎮就是和順。翻看滇西的地圖冊,方能在極邊之地的騰沖城附近找到這個吉祥名字。藏于深閨的佳人驚現于世,魅力四射的古鎮之全球瞻目。和順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出過不少杰出的人物。古樸典雅的祠堂、月臺、亭閣、石欄比比皆是,記載了繁盛一時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活化石。這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漢族古鎮,走進和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如詩如畫的風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綠影婆娑。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
小小的邊地古鎮是一個具有對外交往歷史達六百年的僑鄉,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都有“走夷方”的傳統,因而也就形成了和順獨特的人文歷史。“亦商、亦農、亦儒”是走夷方商人們心中向往的回歸田園的生活方式,出外闖蕩的人們賺錢后總是要回故鄉、回歸田園生活。而回到家鄉的商人們也都熱衷于辦公益興學堂,同時也把外來文化帶到了和順,使得和順成為了一個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地方。
和順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僑民之鄉。但除去這些光環,和順仍然保持著其古樸的風格不曾改變。走進和順。就像走進了一座文化迷宮。在古老的火山臺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櫛比鱗次,舉手投足之間便可觸摸到斑駁的歲月和豐厚的文化氣息。無論是誰都會由衷地慨嘆——在這極邊之地方,居然藏匿著一個如此輝煌的村落,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六百余年來,中原文化為主流的和順,兼收并蓄,成為了中華文明與南亞、西方交融的窗口。通過幾十代和順人的艱辛努力,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培育出了許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賈。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藝術價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
和順古鎮內依然保有傳統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古鎮等遍布古鎮,整個古鎮也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筑風格未曾改變,宛若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同其他古鎮相比,和順多了些大氣,少了些商業氣息;多了些文化古韻,少了些喧囂熱鬧,這里的美和靜,不多不少,剛剛好。
歷史和記憶成了一個小鎮的氣質,吸引人們的總是這種余韻繞梁的氣息和氛圍。小鎮的魅力,緣于它那種自足、淡定、從容、懷舊的文化記憶以及在這彈丸之地卻有著藏龍臥虎的驚喜。
諾鄧鹽井 味陳千年
諾鄧,舊稱石門井,為云南十大旅游古鎮之一,云南五大鹽井之一,這是一座擁有上千年歷史的白族村寨,這里的民居依山而建,多為明清時期建筑,由山腳望去,層層疊疊的民居錯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之上,村中可見寺廟、牌坊、會館、祠堂、府第、巷道、墓葬等建筑,玉皇閣建筑群宏偉壯觀,閣前的欞星門是滇西現存最大的古木牌坊。還有龍王廟、古江西會館、黃姓家族的題名訪等古建筑,以及很多擁有百年樹齡的古榕樹、古黃連木等。諾鄧古村風景優美,歷史悠久,是封建社會在云龍縣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因鹽業而發展起來的古村落,也是了解中國古代鹽井文化的最佳地點之一。
這個小小的山村雖然經歷了1000多年時光的洗禮,但一直保持著四個不變:以“諾鄧”冠名的村名不變;村中居民以白族為惟一族種不變。長期使用白語不變;村民以制鹽為主不變。這在云南省村落發展史上實屬罕見。
“諾鄧”一詞是白語的譯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它在古代可是個了不得的地方。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已經對諾鄧有明確記載,此書的成書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諾鄧至今至少應該有1140年以上的歷史。這就是說,這里最遲在唐朝就已經鑿井制鹽,是一個典型的以鹽井為生存依托的村落。諾鄧出產的鹽,鹽質非常好。毋庸置疑,正是由于有了優質的鹽,諾鄧很快成為被史家所稱嘆的“茶馬古道”上的一顆明珠。據有關史料記載,鼎盛時期諾鄧村中常住戶達400多戶,近3000人。另有商、工、藝等數千流動人口。諾鄧東通大理、昆明,南至保山、騰沖,西接六庫、片馬,北連蘭坪、麗江。歷經千年風霜雨雪,沉淀下了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順著印烙著深深馬蹄痕的青石板道拾級而上,你可以看到1000多年前的那口古老鹽井,也可以看到當年由朝廷欽命、威震一方的五井提舉司留下的衙門舊址,還有玉皇閣道教建筑群、財神殿、龍王廟、萬壽宮、貞節牌坊……
走在青石鋪就的村道上,你仿佛走進了一座白族民居建筑歷史博物館。“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民居建筑式樣和特點基本與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相同。但由于諾鄧民居所處海拔高差較大,必須依山而建。于是,每一處院落都巧妙利用山勢地形布局,一層疊著一層往上走,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往往是前面人家樓上的后門即通著后面人家的大院。據了解,保持完好、純粹白族風格的院落如今大約還有近百處,主要是以明朝和清朝時期的居多。
童話古村 宛在世外
哈尼族村座落于半山腰,占地約5公頃,全村有150戶人家,800多人。村寨樹林異常茂密,鳥啼蟬鳴,充滿了濃郁的原始鄉土氣息。元陽境內最有特色的哈尼族村寨叫箐口,它距離老縣城并不遠,站在公路旁,游人就能俯瞰整個村寨。哈尼人的房屋很有特色,總共分三層,最底下的一層用來養牲畜,二層住人,頂層則是倉庫。由于其棚頂用茅草搭成,遠遠看去像是一個蘑菇,因此這種房屋也被稱作“蘑菇房”,它是哈尼村寨的標志性建筑。大大小小的蘑菇房點綴在梯田里,讓人感覺進入了童話世界。
山林、小溪、村寨與梯田是哈尼族人最珍視的四樣事物。在傳統的哈尼族人看來,他們所實現的對梯田的開墾根本不是外人所想象的對自然的征服。他們相信在周遭的山水間存在著眾多主管自然的神靈,哈尼族人寓居于此,只是接受著神的眷顧。正是這樣,這個民族才會以絕妙的手法,將梯田雕琢得靈妙非凡,他們在終日縹緲的霧氣下,努力追求一種與自然的和諧。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后,紅色的朝陽投射在西面的村莊上,四周的顏色也隨著太陽的升高而不斷變幻,那種多彩與爛漫,不由得讓人陶醉。當然日落同樣讓人驚艷。隨著夕陽的余輝逐漸散去,梯田會變幻出綺麗的色彩。當這種色彩與田埂的線條交織時,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彩繪版畫。
自古以來,元陽境內溝壑縱橫、無一平川,幾乎所有的耕田都盤布于梯田。入選世界遺產的元陽梯田,綿延于紅河南岸,廣及十七萬余畝,最密集處,梯田多達三千余級,世所罕見。一路向上延伸的梯田,將耕作帶上最高海拔兩千米的山巔,稻谷在極限的高度抽穗、成熟,百姓仰望,仿佛是來自天上的食糧。哈尼村寨、千層梯田、廣袤森林、豐足水系,彼此間維系著一種相棲相生的力量,在傳統農耕的方式中,守護珍貴的良性生態。
那片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連綿,層巒疊嶂中藏著哈尼人的故事。哈尼人用頑強的毅力在這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了世界聞名的壯美梯田。這片土地給了哈尼人物質所需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藝術圣地。
布朗山寨 隱秘和諧
如果說西雙版納的神秘、美麗,是造物主對這塊北回歸線上最后一片綠洲的莫大恩賜,那么西雙版納境內,瀾滄江畔、密林深處的自然生態村寨能夠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則得益于這里各民族的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無比眷戀與執著,得益于他們深植于血液與靈魂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
這座千年古寨,至今還傳承著古老的布朗族文化和生活習俗,這里的人信仰上座部佛教,到寨中的緬寺出家是每個男孩的必經階段,有些人甚至一生都在出家修行。擁有千年歷史的章朗古佛寺屹立于寨中,古樸美麗,幾百年的普洱古茶園中遮天蔽日的古茶樹顯出勃勃生機。依山而建的黑掛瓦木板房層層疊疊,精致獨特,還有幽深浩淼的龍山森林,大象井、古驛道、景桑古城遺址等,都很值得游覽。
剛走進村落,見得一座建筑古老的小乘佛教寺廟把守在村口,這可是一座聞名遐邇的佛寺,寺內有高大的佛房,房頂涂滿金粉,在太陽下面金光閃閃,寺內還有七八座佛塔,塔上鈴聲叮當非常悅耳,寺內最珍貴的是那個涂著金粉高達兩米的佛龕,四面雕有精美無比的人物,花草,動物,佛龕內藏有經書,一般人是不能隨便打開的。佛寺內有塊石碑,記載著這座章朗佛寺已有1400年的歷史,由此可知,布朗人在章朗至少已經居住了1400年,寺廟的藏經閣內珍藏著一百多卷古老的貝葉經,記載著這座佛寺千年來的歷史。
布郎族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環境,章朗寨四圍蔥蔥綠綠,寨子被幾千畝闊葉林和竹林護擁著。清晨,在寨子里起伏的小路上漫步,沿著山坡而建的層層竹樓錯落有致,每家每戶的屋頂上都種著艷麗的蘭花,婦女們大都穿著布朗族的傳統服裝。這些隱秘的小村莊,都完好地保留了各自民族的風俗習慣,他們千百年來守護著祖先留下的土地與傳統,平靜而快樂地生活。
佤家山寨 最后部落
從云南省滄源縣西行數十公里,山巒環抱,翠蔭四繞,白霧依稀之中,翁丁古寨躍然可見。抬望眼,茅屋叢立,錯落有致,小徑通幽,竹樓靜聳。千百年的歲月流逝,翁丁古寨猶如亙古不變的標記,在這片藍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間訴說著佤族人民傳誦千年的司崗里神話,讓遠來的客人,體悟到真正的自然。
古寨隱匿于深山之中,是中國最后的一個原始部落,至今仍保留有一些原始社會的生活痕跡。被山巒環抱的古寨茅屋林立,寨內小徑通幽,竹樓靜立,四周雨霧繚繞,山林清幽,她寧靜、淡薄,毫無現代都市中的浮華之氣,千百年來,世代傳誦的司崗里神話吟唱出佤族的創世史詩,世代傳承的佤族文化在這里未被時光掩埋,寨中的民居、水牛圖騰、以及那些粗獷彪悍的佤家人都會令人印象深刻。
整個翁丁是一個規模宏大的佤族村落,他們住的全是茅草屋,一排排井然有序,甚為壯觀。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風格和原始佤族風土人情,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被國家地理雜志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有人評價說,翁丁寨里寨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佤族歷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館,翁丁就如同阿佤山的縮影一般,記錄著佤山的遠古和現在。寨中的牛頭、牛頭樁、寨門、沙拉房、木鼓房、寨樁、民居、檣林等等都恰似博物館的內容。翁丁的每一處建筑、每一個景象都是歷史,都在傾訴佤族人民源遠流長的故事。
翁丁佤寨是中國最后一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群居原始部落。站在山包上,俯視另一個山頭被綠樹包圍的錯落有致、滿是茅草房的寨子,薄霧中若隱若現的翁丁古寨頓時充滿了神秘感。
保護傳承 留住鄉愁
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的建設路子,農村要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這是習總書記在大理古生村重要講話提出的對中國新農村和新城鎮建設工作的指導精神。古生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標桿,代表了很多人對故鄉的期待。鄉愁一時間成為全國人民熱烈討論和反思的話題。
回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鄉愁情懷無疑成為一種群體的共通情感,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正是中國文人對鄉愁最經典的詮釋,表達了游子對故鄉的向往和思念。隨著城市的復興,人民收入的增長,愈來愈多的人回到家鄉享受著比大都市品質更優越的生活的同時,和家人團聚,傳承和延續屬于自己的一隅文化,讓鄉愁留在古鎮。
留住鄉愁,首先要保護好包括沒有定為文保單位的所有古舊建筑。但是,不能克隆周莊、麗江而東施效顰,不能為了開發旅游而編故事和造假景,更不能為了倒騰賣土地而拆真古建筑、另建假古董。要在修舊如舊的保護中突出自己的文化符號,彰顯本地的人文內涵,體現人們美好生活的愿景。
留住鄉愁,是功德更是責任。當同質化的現代樓宇充斥眼球,寄托鄉情的自然山水、傳統民居、古老村落、歷史街巷日漸稀少時,留住鄉愁,延亙文脈,是新型城鎮化進程需恪守的建設理念。
如何使城鎮更具“中國味”,讓中國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的引導和扶持,還需要社會共同參與建設、運營和維護。而古城和古鎮作為新時代城市功能區的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地方認可,影響并逐漸融入中國城市的發展模式當中。村鎮是歷史文化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每一個村鎮都是歷史文化片段的積累,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村鎮的這種外在表現特征和它所具有的內涵就是一種文化資源,這也是村鎮今后能賴以發展的財富。例如茶馬古道上的麗江等古村古鎮也就是有賴于此。
保護古村古鎮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需要。人們關注古村古鎮歷史文化的搶救和保護,是因為古村古鎮中的歷史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村鎮都是中國基層政權和文化的基本單元。相對于大都市來講,它雖然小,卻既是承上啟下的政權組織,又是誕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各種人才和精英的搖籃,也是建筑技術的啟蒙地。經濟的繁榮,促使了文化的興盛,這些古村和古鎮留下了許多文化活動的遺跡,包括:學宮壇廟、塔寺樓閣、亭臺風景、先人題刻以及許多名人故居、大院深宅,都能印證歷史上發生的事件和許多動人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講,古村古鎮積淀的歷史文化應該是中國農耕社會文明最具資格的代表。
古鎮是載體,文化是靈魂,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讓那份鄉愁為游子帶去自豪。對地方文化的挖掘和梳理不能僅停留在博物館里,文化須還原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并能通過行者帶到世界各地才稱得上對得起孕育這份文化。
老家就是鄉愁,鄉愁就是對老家的思念。鄉愁不僅是故鄉、故居,還蘊含著精神與情感的記憶與傳承。留住鄉愁,就留住了游子的歸心和向心,系牢了民族精神的根,溫潤了炎黃子孫的心。